|
來源: 文匯報 元和與允和
元和是四姐妹中的老大,比弟妹都成熟些,所以性格也更老成持重。元和的故事,是一個職業崑曲藝人妻子的故事。她的丈夫顧傳d,是個崑曲演員。他在當紅的兩年裡曾風靡整個上海,無數觀眾爲他瘋狂。然而在事業正值高峰之時,他卻突然退出舞台,徹底改行。
元和在上海讀大學時,常常看顧傳d的舞台演出,她和她的朋友們是他的戲迷。在那個年代,一位名門閨秀和一個戲子之間即使是退出舞台的戲子發生感情是不可理喻之事,因爲那時候戲子的社會地位相當低下。所以1939年4月元和與顧傳d的婚事曾令當時社會大爲震驚,上海小報以『張元和下嫁顧傳d』爲題大事渲染。
想必是元和對崑曲和舞台的熱愛促使她下決心嫁給這個男人。但除了崑劇,顧傳d和元和沒有什麼共同點,不過一旦結合,他們的命運就被牢牢地連在了一起。離開舞台後,顧傳d嘗試的事情沒有一件成功,他先後嘗試過股票、菸草採買、調查田地開墾等事;他還賣過中藥,開過毛線製品店。儘管元和婚後的日子遠遜從前,但她對顧傳d的感情始終沒有改變。她從來不在背後說丈夫的壞話,人們甚至不知道他有什麼壞習慣。
元和不太顯露強烈的情感,除了丈夫和兒子,她對別人也沒有特別深厚的感情。抗戰八年,元和是姐妹中唯一留在淪陷區的。即便在別人大多瀕臨崩潰的情況下,她仍然能保持優雅的儀態。
但元和的婚姻中顯然有很多不爲人知的困擾,她的遺憾也全與丈夫有關。1966年,顧傳d因患肝病早逝。
丈夫去世後,元和有一次在票友演出中上場出演【長生殿.埋玉】中的唐明皇,戲的結尾是楊玉環下葬,她的身體用錦被包裹,被草草安葬在淺墳中。元和嘆道:『我埋的不是楊玉環,而是顧傳d這塊玉啊!』『d』的意思就是『玉』,對於元和來說,顧傳d是一塊美玉,元和嫁他緣於戲台,最後又葬他於戲台之上。
老二允和雖然身爲女性,卻有著坦率倔強嫉惡如仇的英雄情懷。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允和就不喜歡看戲裡的愛情故事,她喜歡那些性格鮮明勇敢激烈的英雄,而這些英雄里她最喜歡的是關公。
允和從小『瘦骨嶙峋』,但她依靠自己的大膽彌補了體格方面的缺陷。從小學習崑曲,使她『在幾百人面前演出,我不怯場,出了錯,也不害怕。』允和擅長在公開場合演講,在樂益女中,允和又迷上了幾何概念和數學推理。她的『手急、眼快』,精力充沛和辯才都有了用武之地。她還在學校接觸到哲學、生物、當代政治和體育活動,學習幫助她走出陰霾,最終獲得了歷史系的學士學位。
允和在姐妹中結婚最早,她嫁給了語言學家周有光,但是戰亂卻使她盡嘗顛沛流離。從1937年秋直到抗戰結束,她至少經歷了『十次大搬家、二十次小搬家』。1941年5月,一家人逃難住在重慶郊區,女兒突然得了盲腸炎,因找不到醫生,周有光又出差在外,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慢慢死去。一年半後,她的兒子又突然被流彈擊中,子彈穿過他的腰部,內臟被打出六個洞。此時丈夫又一次奔波在外。允和對婚姻生活的描述是:『大部分危機總是留給女人去處理。』這並非抱怨之辭,只是實話實說。
解放後,允和曾在上海的一所高中當歷史教師,她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儘量充實自己。她寫的一篇兩萬多字的如何修改歷史教材的長論,被輾轉送到了北京,不久,她的一些觀點出現在【人民日報】的長篇社論里。允和主張在科技與科學史中加入更多歷史事件和人物,並在歷史教學中納入文學與哲學的發展狀況;允和還呼籲歷史教學應該更靈活、更貼切,增加介紹少數民族的內容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資深編輯讀了這篇社論,很欣賞她的觀點,於是聘請允和幫助他們編輯中學歷史教材。允和面對這份新工作非常興奮,覺得自己『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職業生涯』。但是沒過多久,允和就決定退休。儘管對教歷史和編歷史教材頗有興趣,但她太直率,太容易打抱不平,也太過固執,不肯放棄自己的原則,因此她最終選擇了做一名家庭婦女。
從1956年到1964年,允和一直擔任北京崑曲研習社的聯絡組長,這個研習所得到了文化部的支持。她和崑曲傳習所的張傳芳一同整理編寫出了六出戲的身段譜,爲研習社聯絡大小事務、安排演出,卻從沒領過單位的錢,她的工作完全是自願的,而且和別人一樣勤奮。
在經歷了坎坷的歲月和人生風暴之後,允和的情感和身體竟然都沒有留下什麼創傷,一直活到九十多歲,這實在是個奇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