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永坤
章太炎先生以國學爲講題的演講,也有很多次。重要的幾次是:1906年在日本建立『國學振起社』,前後講學五年余,至武昌起義始停講。在此期間,講授了【論語言文字之學】、【論文學】、【論諸子學】、【說文】、【爾雅】、【莊子】、【楚辭】等專題。1913年,在北平人身自由受到袁世凱的限制,於共和黨本部主講經學、史學、小學、玄學。先生受軟禁後絕食,袁氏怕干眾怒,允吳承仕(簡齋)入先生之門受業。有【K漢微言】傳世。1922年應江蘇教育會之邀,講了【國學大概】等專題,也有記錄本傳世。在蘇州開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以先生次年即歸道山,時間較短,可卻是最重要的一次。講習會創辦了【制言】半月刊,先生的再傳弟子徐復(漢生)協助事務。該刊發表了與講習會相關的很多文章,章先生的講演稿,由其再傳門人王乘六、諸祖耿記錄,孫世揚校訂,於【制言】發表。今傳世之【小學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均爲此次講習會的記錄刊本,是歷次講習會最系統、最全面的講本,所講內容,爲章先生晚年成熟之論。【說文解字•序】也在【制言】半月刊上發表。然戰事不斷,十大幾年的社會滄桑巨變,加以出版時印數較少,故海內外難求是本;1963年先生鍾愛的再傳弟子石禪潘重規(其名即爲先生所改)教授,聽從友人之勸告,爲免散佚並廣流傳,於香港寰球文化服務社將前五種結集出版,名曰【國學略說】。以山河尚未一統故,是本亦未能在內地流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爲教學的需要,南京大學中文系編一套參考資料,我應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之約,與程會昌(千帆)先生合作,據講習會單行原刊本,重校了前五種,定名爲【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由程會昌先生題簽,內部鉛印數逾越千冊,在寧流行頗廣。然紙質、印刷均不精、豕魯魚亥多有;衍訛脫倒間亦有之。還有幾處誤點失校,但業內使用尚無大礙。2008年3月,鳳凰出版社擬出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約我點評【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我答應了。原因無他,一則糾正鉛印本的訛誤;二則,藉此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本子給讀者。
下面概括地談談【講演錄】各講的內容。領略其精髓,自應認真研讀章先生的文本。
首先講【小學略說】。『小學』這個詞,首見於【漢書•藝文志】,但含義與近代區別於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初等教育的『小學』不同,雖然內容與啟蒙教育機構有關,所謂『古者八歲入小學』是也;可其內涵卻主要是指兒童所受的教育內容,即『六書、九數』,重點爲『六書』,也就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故傳統上,一說『小學』,學界一致沒有歧義地理解爲語言文字學。狹義的『國學』,也是指『小學』及其所附庸的『經學』。它原本就是爲經學服務的工具,脫離經學而獨立成爲語言文字學,是太炎先生的一大貢獻,儘管先生仍舊嫻熟地以之解經。
在此講中,先生分別闡述了『小學』三方面的內容。文字一項講了』六書』,強調六書均關造字。先生認爲六書是文字出現後人們歸納的造字條例,而非文字產生前預先制定的造字原則。象形、會意、指事、形聲,關乎個體;轉注、假借關乎文字的關聯。有轉注而能濟文字不敷用之窮不必另造新字;有假借而能通方國之音,知字雖不同而義卻一。兩者均通過字音起作用,但方向卻相反,起文字繁殺(增多、減少)的調節作用。先生特別指出不要把寫別(白)字與六書中的『假借』混爲一談。先生於『六書』均有獨到的闡釋,如言會意『信』字云:人言必須誠信,否則與雞鳴、犬吠無異;言『武』雲,止戈爲武不是停止用兵,而是戢兵除暴,否則有不抵抗主義的嫌疑;又說『止』爲步之省、『戈』爲『伐』之省,步伐整齊森嚴,斯爲武矣。勝義紛披,令人目不暇給。音韻這一項,除了介紹一些基本知識而外,特別強調地有南北、時有古今、字有變異、音有轉移的道理。論述了【廣韻】爲明古今音的階梯。先生繼承乾嘉諸儒,完善了『陰陽對轉』(有鼻音n、ng的字爲陽聲字,無之則爲陰聲)的學說。陰陽對轉現象,文獻中、口語中,在在多有。如『喀喇、劈啪』對轉爲『康啷、桌球』(均狀聲響,意義無別,陰陽收聲不同);苤藍(學名『球莖甘藍』,一種常見蔬菜名),百姓恆稱爲苤l唬ㄎ耷〗鋇淖質櫓,姑錄其音);『馬何羅』之改爲『莽何羅』,其理亦同。『反切』注音源於雙聲疊韻,非學梵語拼音之法也。欲得準確音讀,必須明古今音變,且須知其『法門』(即反切規則)。而於訓詁,先生特重【爾雅】,云:『學者有意治經,不可不明故訓,則【爾雅】尚已。』『【爾雅】者,正故訓、綱維群籍之書也。』『以【爾雅】釋經,最是【詩】、【書】。』『古文【尚書】,讀應【爾雅】。』章先生認爲,儘管有學者認爲【爾雅】是抄撮故訓而成書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爾雅】成書極早。張揖以爲是周公所作,『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爾雅】成書之後,代有增益,但它故訓淵藪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欲明故訓,離不開【爾雅】。
小學含文字、音韻、訓詁三部分。音韻爲樞紐。不通音韻,不足與言訓詁;不通訓詁,不足與言文字。治小學當熔形音義於一爐,三者一以貫之,斯爲得矣。
其次,講【經學略說】。
『經』古代訓詁家多訓爲『常』;常見的事物往往重要,比如空氣、日光、水分,誰也離不開,從而說明『經』的重要。其實,這是儒家經學產生之後訓詁家的說法。最初,儒家典籍並不叫做『經』。比如,【易】(又稱【周易】)、【書】(又稱【尚書】)、【詩】(又稱【詩三百】)、【儀禮】、【春秋】,都沒有冠以『經』字;書中單篇內冠『經』字的有【墨子】【經上】與【經下】,文內冠以『經』的有【韓非子】的【內儲說】、【外儲說】,其意義蓋爲後世的目錄或內容提要。根據古代書籍製作的質料與形制、裝幀情況,章先生認爲『經』的含意猶如後世說『線裝書』。此爲確論。爲了輿論一律、鉗制思想如同秦始皇主張『以吏爲師』一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易】、【書】、【詩】、【儀禮】、【春秋】都尊之爲『經』了。同時誘之以利祿,設立『五經博士』(『博士』非近代學銜,而是官職),通一經即可博得功名。自此,士子皓首窮經,不給皇上找麻煩,而『入吾彀中』(唐太宗李世民語)。入『經』的部頭則不斷增多――由『五經』而『七經』而『九經』,到了宋代始定型爲『十三經』。它們是【周易】、【尚書】、【毛詩】、『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梁傳】)、【爾雅】、【孝經】、【論語】和【孟子】。因『經』地位尊崇,各家各派紛紛搶此桂冠以名自己宗派的典籍:佛教傳入中國後有佛經,【老子】稱爲道德經,【莊子】稱爲南華經,醫學書有【黃帝內經】。但總的說來,儒家經典在整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裡,居於最尊崇的地位,經學成爲顯學並與封建社會相終始。
經學產生於漢代,從一開始就有『今古文』派別區分。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阿房宮,大量典籍毀滅、散佚。而秦漢之際是漢字形體發生巨變的時期:漢字由籀篆而隸草(章草)。秦火之餘保存下來用籀篆書寫的是爲『古文』,而由經師口述用漢代文字記錄下來的典籍爲『今文』。今古文經不僅在文本上不同,於經義解釋也大不一樣。今文經師強調『微言大義』,於字裡行間找出孔子爲後世君王治國平天下預設的理論,甚至製造讖緯妖言,爲劉氏皇權『天命神授』張本。古文經師則強調文字訓詁,實事求是,探求經典文獻的真諦,同樣也是爲統治者服務的。西漢直至東漢初,一直是今文經學占著統治地位;至東漢中期,古文經學才逐漸取代了今文經學。不過今文經學並未式微,它與古文經學始終此消彼長,直至封建社會滅亡。漢代今文經學大師是董仲舒,古文經學大師是劉歆、賈逵、馬融和鄭玄。康有爲是最後一位今文經學大師,而章太炎是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經學是與封建社會相終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清帝遜位後,除康有爲、章太炎之外再也無『大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