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日報 【十六國春秋】,北魏崔鴻撰,是一部記述自西晉滅亡至北魏統一北方前(304-439年),北方及四川十六個割據政權興亡的斷代史。 崔鴻(?-約525年),字彥鸞,東清河郡g縣(今山東平原西南)人,官至給事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並授齊州大中正,兼修國史。崔鴻以爲西晉滅亡以後政權興替頻仍,歷史紛繁,且各政權史書體例不一,便決心將這些史事資料綜合彙編在一起,統一體例,『定爲一書』。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國春秋】初稿完成,全書則直至正光四、五年(523-524年)方告成,共一百卷,另有序例、年表各一卷。
宋後,該書逐漸散佚,今所見【十六國春秋】有三種版本:一爲明代屠介孫、項琳託名崔鴻所編的百卷本;一爲【漢魏叢書】中保存的十六卷本;二爲清代湯球所輯的【十六國春秋輯補】。湯球的【輯補】廣搜佚文,考訂細密,所輯大多註明出處,是現在研究十六國歷史的重要資料。【輯補】共一百卷,計有前趙錄十卷、後趙錄十二卷、前燕錄八卷、前秦錄十一卷、後燕錄七卷、後秦錄九卷、南燕錄六卷、夏錄三卷、前涼錄九卷、蜀錄五卷、後涼錄四卷、西秦錄四卷、南涼錄三卷、西涼錄三卷、北涼錄三卷、北燕錄三卷。
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分國立史,『不附正朔,自相君長』,劉知幾評價其『考核眾家,辨其同異,除煩補闕,錯綜綱紀』。唐修【晉書】,十六國史事即多采自該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