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5|回覆: 0

[史學] 歷史學習與研究方法漫談(5)

[複製連結]
雪思凝 發表於 2011-9-2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五、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我曾經多次指出,新時期中國經濟史學存在著兩種並行不悖的傾向――『分』的傾向和『合』的傾向。所謂『分』,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理論方法的多元化;二是指學科的細分,最明顯的表現是區域史、部門史和專題史研究的興起,不再籠統地以整個中國或整個經濟爲研究對象。所謂『合』,也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不同學科、不同學派理論方法的相互滲透;二是指全方位、長時段綜合考察的研究視角。不是把經濟因素孤立起來研究,而是從經濟與社會、文化、自然的相互關聯中去研究它的發展;不是把中國經濟史孤立起來研究,而是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中去研究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把某一時段孤立起來研究,而是瞻前顧後,同時考察它的『來龍』與『去脈』。以上這些趨向在新的世紀仍然會繼續下去。但尤其值得注意和強調的是綜合和貫通的研究。

    爲什麼要強調綜合和貫通的研究?理由很簡單,因爲歷史是人的活動,而人是離不開社會和自然的;歷史是個整體,歷史是條長河,人們爲了研究的方便,從中抽出一小段、一小塊來研究,這是必要的,但不要忘記,這只是歷史整體和長河中的一部分。過去范文瀾對寫通史提出『直通』、『旁通』和『會通』的要求。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寫通史,但我們應該要求研究每一個問題都有『通』的眼界,『瞻前顧後』,『左顧右盼』。經濟史研究需要而且必須從具體問題入手,但研究者要有大眼光。有了『通』和『合』的眼光,『分』才不會成爲『瞎子摸象』式的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發展』和『現代化』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偏重於物質層面,偏重於產量的提高。但人類在物質文明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經濟與環境、資源、人口、社會等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爲世界各國的共識,成爲我們的基本國策。在這種情況下,綜合性的科學研究已經成爲不可抗拒的潮流。我們的研究應該適應這種變化,這就向研究者提出了經常更新知識,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任務。

    經濟史是經濟學和歷史學交叉的學科,研究者既需要有經濟學的知識,又需要有歷史學的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經濟史的老先生許多是學經濟出身的,或者原來就是搞經濟研究的,但他們有較好的國學基礎,從搞經濟學轉到搞經濟史是比較順的。現在的年青人,學經濟的多不願意搞經濟史,即使有願意搞的,他們文史的基礎比較欠缺,搞經濟史,尤其是古代經濟史有困難。學歷史的倒有願意搞經濟史的,他們有一定的文史基礎,但經濟學的知識比較欠缺,需要補課。近年經濟所招收經濟史研究生以原來學歷史的爲多。

    學歷史的能不能補好經濟學,研究好經濟史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台灣著名的經濟史研究專家全漢N先生就是學歷史出身的。我向全先生的傳人王業鍵先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全先生是學歷史出身的,但經濟史研究得很地道,有什麼秘訣?王先生告訴我:全先生每出一次國,都要跟一個外籍教授學一門新的知識,所以他回來以後總有新的東西教學生。全先生1949年到台灣時已是一位名教授,他擔任過中央研究院的幹事長。作爲名教授尚且要跟外籍教授學習,更新知識,我們後輩學者不是更應該努力學習嗎?

    我國著名世界史專家吳於廑先生1938年到了昆明,當時陳序經先生是西南聯大法商學院院長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主任,陳先生和他談了一個小時以後告訴他:你來南開經濟研究所當研究生吧,不用考試了。吳於廑喜出望外,同時又感到猶疑:我是學歷史的,改讀經濟類研究生能行嗎?陳序經先生對他說:『在學術道路上,不怕轉彎,多轉幾個彎,自有好處。』就這樣,吳於廑先生開始了他的學術『轉彎』,從經濟史入手,進而閱讀西方經濟學大家的原著。後來到了哈佛,又在治經濟史的同時兼治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法制史。多次學術轉彎使他萌發對東西方文明作比較綜合的構想,他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從全局考察和研究世界歷史的整體史觀,正是在這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吳先生晚年談體會時指出:『所謂轉彎,就是多踏進一些相關的學科領域。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開闊視野,不以一隅自限。學術上轉彎,看來有不同發展的可能。一種是轉彎後不再回頭,一種是轉了彎又踏上原路。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有利於祛除狹隘之弊。學歷史的人,……應當力避狹隘,因此不妨轉轉彎。』  

    我本人是學歷史出身的,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文革以後又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這也可以說是兩次學術的『轉彎』,雖則基本上都沒有轉到『史』以外去。我的這個彎轉得不夠好,不夠深入,沒有學到更多的東西。不過,對我的學術發展還是有好處的。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的經歷使我與農史和農史界結下了不解之緣,到經濟所工作後,我從農史的基礎上研究經濟史,又從經濟史的角度研究農史,比單純研究農史或單純研究經濟史視野要寬些。胡道靜先生戲稱自己是科學研究中的『兩棲動物』,我想,我也稱得上是『兩棲動物』了。這沒有什麼不好的。

    不同學科、不同學派理論方法的滲透和融合,給現代科學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許多新的學術生長點,正是在不同學科交叉處出現的。農史界前輩游修齡先生是學現代農業科學的,搞油料作物,做圖書館的工作,晚年重點研究農史。他的治史,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綜合運用文獻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詩詞、農諺等方面的知識和手段,所以總是新見迭出,別開生面。他知識面寬,興趣廣泛,老當益壯,雖然八十多歲高齡,至今筆耕不輟,始終保持著追求新知的熱忱和對新事物的敏感,堪稱楷模。

    年青的同志是學科發展的希望所在,希望你們更加努力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使自己更加充實,視野更加開闊,爲推進學科的發展肩負起你們的歷史責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