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日報 考古學要解釋中國
也要說明對於世界的貢獻
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毫無懸念地入選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和同樣入選的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都可以算得上是佛教考古的範圍。長期以來,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重點在張騫『鑿空』西域以來,經絲綢之路和北方草原地帶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以佛教爲代表的文化傳播的專題考古更是長盛不衰,這與『十二五』學科規劃的重點不謀而合。
讓我們來看一看2006年入選十大的甘肅張家川戰國墓地。該墓地清理被盜墓葬三座,出土金、銀、銅、鐵、陶、骨以及瑪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餘件。三座墓葬的結構形式新而獨特,墓道中各發現隨葬車4乘、墓室各一乘,車乘裝潢極度豪華。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錯金、銀、鐵製車構件和金、銀、銅車飾品,以幾何圖案和動物爲主,有著明顯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徵,出土的海藍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著濃厚的西域文化特點,出土的鏟足鬲和陶器,又有著強烈的戎人文化風格。這個墓地還出土了一個小玻璃杯,它是西亞的,這證明,此地在那時已與西亞地區有聯繫。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與人類學研究所易華博士說,隨著一些重要考古發現成果的面世,中西方交流有大幅度提前的趨勢。中國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晚期出現的小麥遺存、青銅時代出現的冶金術和馬、商代的馬車、新疆小河墓地歐洲人種的墓葬,都表明中西方的交流由來已久,而有關這些交流的專題研究,不但是今後考古學的重點課題,也是人類學的重要方向。
『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量的田野考古依然是配合國家的基本建設,但帶有課題意識的主動發掘會逐漸增加,即使是一些搶救性發掘也要圍繞一些重大課題進行研究。』王巍說,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考古內容將貫穿整個『十二五』的田野考古,研究範圍自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21年,大體上可分爲兩個階段,前段重點探討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龍山時代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域和西遼河地區,長城地帶等參與史前文明進程的主要地區,通過不同地區社會複雜化、文明化過程的比較研究,總結概括中國文明的本質。而在後一階段,重點研究夏、商、周三代氏族社會轉向國家統治形態,調整社會結構,強化意識形態壟斷等方面的歷程,闡明中國文明的特點,進而說明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如此看來,中國考古學不但要解釋中國之所以爲中國的問題,也要嘗試解釋中國之於東方乃至世界和世界之於中國的問題。這顯然需要數代人持之以恆的努力。(楊雪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