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1|回覆: 0

[史學] 中國歷史第一錯――項羽並非死於烏江(1)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6-9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藝術中國 作者:計正山
  
      兩千年傳說:霸王自刎烏江。然筆者潛心研究多年後發現:項羽其實戰死定遠(東城),而並非自刎(和縣)烏江。  


   那麼,爲什麼兩千年來,人們會把項羽戰死東城訛傳爲自刎烏江呢?我考證的結論是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寫入了一段生動感人的民間傳聞。儘管在【史記•項羽本紀】末段論贊(結論)中,作者已經點明項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但許多人讀完了『生動的故事』,便不再去留心末尾的結論;而『人云亦云』「沿襲照抄』從來是誤傳的幫凶。於是項王『欲渡烏江』,變成了『不渡烏江』。  


   一、『烏江自刎』,原是民間佳話  


   我認爲 『項王烏江自刎』一段爲民間傳聞,理由有五。其一,從項王南逃路線看:至陰陵後便遭遇漢軍圍追。『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且漢兵五千騎圍之數重。當時項王已經『自度不得脫』。那麼,何以能忽而來到三百里之遙的烏江呢?東城至烏江須經過東城、建陽、全椒、浚遒、歷陽(今定遠、滁縣、全椒、肥東、和縣)綿延二百里皇甫山脈橫亙其間,池河、淝河、襄河、滁河縱橫阻隔,正可謂山巒重重、湖沼片片。再說項羽垓下兵敗,其勢也是急轉直下的,中間又因取道陰陵、迷途受殆才爲漢軍追及,而遠在三百里之外的烏江亭長,縱有救籍之心又何以會料事如神,預先艤船以待?其二,從【史記•項羽本紀】通篇結構來看,敘事謹嚴而縝密,尤其是對戰事的描述,由於司馬遷曾親自遊歷名山大川,所以雙方渡江涉河、斬關奪隘時的地理形勢,都能於迴旋曲折之中給人以條理分明、江山如望的親切感。且看項王垓下兵敗後的行蹤:  


  『壁垓下,兵少食盡(夜歌慷慨)―潰圍,南出馳走,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渡淮,屬者百餘人耳(平明)―至陰陵,迷失道(晨霧)―陷大澤漢軍追及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時、地遷移,線索清晰而分明。那麼,東城之後呢?爲何三百里沙場竟無所交代,情節亦淡然鬆弛了呢?就是說,東城這邊,項王剛剛想渡烏江,烏江那邊 『亭長已經艤船以待』了,而且巧就巧在『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但是,細心的讀者自然會看出玄妙:剛剛還在東城縱馬廝殺,轉眼已站立烏江邊喟然嘆息了。難道那浩蕩的池河、滁河、那重重山巒沼澤竟任項王一躍而過?其實,是司馬遷巧借一個『欲』字,將發生在東城的血戰情節,與流傳於烏江的民間傳說縫綴彌合了。不熟悉這一帶地形的人當然不會生疑,他們意念恍惚中誤以爲(東城)去烏江已經不遠,可能就在前邊。然而,對這塊地形有所了解的人就不免生出種種疑竇,這就是江淮一帶專家學者多年來頻頻質疑、並作出種種臆度誤解的根源所在。  


  其三,作者寫項王之所以有船不渡,只因無顏見江東父老。因爲『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項王爲此心中有愧,忽然悲從中來,不願過江了。這顯然不足爲信。首先,八千子弟無一人還,也未必全部爲項王而戰死,歸順漢王者亦大有人在,眼前便有故人、呂馬童是也。再說項王東城末路時,身邊仍有二十八騎,這些人自垓下南逃時心中就有目標―爲渡江而來,又臨危而不離去,其中也應該有歸心似箭的江東子弟。還有【史記•灌嬰】【漢書•灌嬰】都真實記載灌嬰『下東城、歷陽,虜楚將吏萬二千人』。這其中肯定有不少人已經趕到了江邊,甚至正在準備渡江,說『無一人還』也是有些誇張的,而誇張正是民間傳說的致命特點。  


  其四,定遠有個民間傳說婦孺皆知,說當年霸王將虞姬娘娘頭顱拴在馬鞍上一路滴血,直至嗟虞墩,【定遠縣誌•文化藝術•故事傳說】以『虞美人草與美人詞』 爲題,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我以爲項羽在危難中仍然舍不下愛妃竟一路攜來首級,當有『不死不棄』的心跡或誓言,正如【詩經】所吟:『轂則同室、死則同穴』。事不到萬不得已,也就是說不到英雄仆地,是不會丟下虞姬首級的。【定遠縣誌】載:『虞姬墓即嗟虞墩,縣南六十里近東城』。『近東城』,恰好佐證司馬遷關於項王『身死東城』的結論。其五,我國人民歷來有同情弱者、匡扶正義的善良俠義之心,因而對那些失敗英雄,往往以傳說來成全其氣節,以寄託自己的願望。如史可法兵敗揚州,實爲清兵所殺害,然他死後,民間即傳聞四起:有人親眼見史督相身穿青色長衣、頭戴一頂黑紗帽、騎一匹白馬『出天寧門投江而死,未嘗殞於城中也』(清全祖望語)。唐代顏真卿爲叛將所害,宋朝文天祥爲元人所殺,他們死後,民間也都傳說紛紜:『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悟大光明法禪脫,實未嘗死。』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死後,傳說更多,他家鄉人民則傳說『屈大夫死後,被一條大魚馱回秭歸來了。』思鄉眷舊之情人皆有之。項羽崛起於吳中,『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戰中、尤其是反抗暴秦戰爭中,吳中子弟以及江東父老對項羽是寄託了諸多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後即傳說『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以及項王自愧『無面目見江東父老,不願過江』等英雄佳話,也實在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司馬遷『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過梁、楚以歸』他自然有機會採訪到這些民間傳聞。且太史公撰寫【史記】是相當注重『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的。通覽【史記】,自【五帝本紀】、【夏本紀】至【殷本紀】、【周本紀】,司馬遷在撰寫之初,有文字記載者寥寥,多爲『口口相傳之史』或『支離鱗片之語』;其中神奇怪誕之說比比皆是,僅【史記•高祖本紀】就有六、七處之多。  


  『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太祖。』  


  『在【史記•高祖本紀】中還記載有;「「老嫗夜哭斬蛇」「『老翁田間相命』『上有天子云氣』等等,說穿了全是來自民間的軼聞趣談。再如張良『侍履圯下』 有『黃石投書』;韓信『受辱胯下』又『乞食漂母』,也都是民間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但司馬遷正是沿用這些『放失舊聞』加以修飾,活現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