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遺產】
太廟匾額、太和殿匾額、乾清宮匾額
『太廟』匾額上的文字究竟出自何人手筆,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所有證據都指向了順治。除了【清實錄】中記載有順治下令改動『太廟』匾額外,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今日高懸於紫禁城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正大光明』出自順治之手,此四字沉穩雄渾,端莊雍容。與『太廟』匾額上文字兩相對比,其用筆特點和書法風格一脈相承,神韻相通。
……
讓我們暫時離開太廟,來到與太廟緊鄰的紫禁城,看看雄奇壯偉的太和殿。若視線停留在太和殿的匾額上,便會發現一個秘密――無論是想像中還是印象中,都應該是皇權最高象徵的太和殿,其匾額實在是過於『簡陋』:藍底紅邊,造型簡單,與『太廟』匾額相比,既不夠精美,也不夠厚重。
作爲皇權最高象徵的太和殿,其匾額爲何顯得如此簡陋?
那是因爲,如今的太和殿早已不是1420年明永樂年間創建的那個宏偉巨大的宮殿,據估計,它可能已經『縮水』一半。與之相配的匾額,自然也是『縮水』後的產物了。
兩塊匾額的差別,記錄、折射出兩座大殿不同的命運。
由於自然和人爲的原因,紫禁城中明代建築基本上都被焚毀,現存的主要宮殿建築都建於清代。太和殿更是命運多舛,從始建開始到今天近600年的時間裡,經歷了許多次的災難、修繕和重建。由於清初建築材料尤其是巨大的楠木難以採辦,太和殿的規模和用材質量已經遠遠無法與明永樂年間建成的奉天殿相比,面積僅及它的一半。因此,太和殿與其下的漢白玉石雕基座比例失調,而太廟享殿則幾乎充滿了漢白玉石雕基座,比例更加和諧、優美,完全保持了明代建築原有的風貌。
充滿基座的太廟享殿和『縮水』的故宮太和殿
另一座大殿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它就是明長陵棱恩殿。在北京,現存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已經爲數不多,大型殿宇更是寥寥無幾。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明清三大殿』――除了人們熟知的故宮太和殿,另外兩座就是太廟享殿和明長陵棱恩殿。這三座大殿的建築規模和形制相近,建築等級在古代均屬最高。和享殿一樣,棱恩殿也幾乎充滿了漢白玉台基,比例非常協調。
因爲太和殿的特殊地位,人們往往會直覺地認爲太和殿無論在規模、形制、用材等諸多方面均爲第一,其實不然。比如太廟享殿殿柱的柱高、柱徑就是三殿中最大的。從殿身給人的視覺感受來看,這三大殿中,規模最大的當屬太廟享殿。
當然,從最終的視覺效果來看,太和殿的宏偉程度顯然居三者之首。這是由於它們的台基高度相差懸殊的結果,太和殿的台基高8.13米,是太廟享殿台基高的兩倍多。之所以這樣建造,是由於它們在皇城中所處的地位不同而造成的。太和殿是故宮的中心,是國家的象徵,理應至尊無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