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浪網讀書頻道 從公元前二三○年到前二二五年(秦王政十七年到二十二年),秦滅韓、趙、魏三國,還把燕趕到了遼東。對於這四國,只有趙,秦用了氣力,其餘都象采成熟的果子一般,沒有發生過什麼麻煩。關東六國,只剩齊、楚兩國了。
公元前二二五年,秦軍大舉進攻楚國,到公元前二二七年才完全平定楚江南地,前後經過了四年的戰鬥。楚實在是秦最大的勁敵。
我們講楚的滅亡,應當先回過頭去看看戰國末年楚國的情況。我們在【 屈原】篇中講到公元前二七八年郢都失守,楚頃襄王遷都到陳。現在就從這裡說起。
楚國並沒有就此一撅不振。兩年以後,楚國用東部的軍隊收復了長江以南的一部分失地。以後五十年中,秦再也沒有大舉進攻楚國。
頃襄王死後,考烈王即位(公元前二六二――前二三八年在位),用春申君黃歇執政。春申君的封邑本在淮北,後因淮北靠近齊國,不適宜做封邑,換了江東吳的故都。後世有人說黃歇的封地在上海,其實上海市區戰國時還沒有成陸,是根本不可能的。
春申君執政時,楚國的國勢有點中興的樣子。楚國曾和魏國救趙,解邯鄲之圍。公元前二五六年,楚兵滅魯,奪取了這個文化最發達的地方。
然而楚國統治者的內心,對秦極爲害怕。儘管秦多年不進攻楚國,考烈王爲了避秦,竟遷過兩次都。公元前二五三年,從陳遷到巨陽(現在的安徽阜陽北)。公元前二四一年,楚參加了最後一次合縱運動。趙將龐(xuan)率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被秦兵打退。這年是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參加合縱是春申君的主意,失敗之後,考烈王對他很不滿意。楚怕秦國報復,再遷到壽春(現在的安徽壽縣),用舊都的名稱叫郢。這種做法很可笑,巨陽和壽春,相去不過二百里,大致相當於步兵三天左右的路程,秦兵能到巨陽,自然也能夠到壽春。也許他們以爲壽春在淮河南岸,多一重保障,但這又怎能擋得住秦軍的進攻呢?
從考烈王兩次遷都來看,楚人的立足點是避秦,不是抗秦。考烈王怪春申君搞合縱,更是怕惹事的觀點。一個國家不發憤圖強,只想避敵、不激怒敵人,是苟安的辦法,只能靜待屠刀落到頭上的日子。楚人當年就是這種樣子。
其實楚國失掉郢都、巫郡、黔中以後,仍是一個大國。滅魯以後,他擁有現在的江、浙、皖、贛四省以及山東南部、河南東南部、兩湖東部(其中浙、贛南部經濟文化發達的程度較差)。楚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國家,能夠出動一百萬左右的軍隊。春秋時的吳人、越人是天下精兵,楚有了吳、越舊地,自然也得了勇敢善戰的兵士。
楚的經濟文化都非常發達。
現在還沒有發掘到楚國東部大城的城址。但是,春申君封邑的建築物,西漢時司馬遷還親眼看見過,他忍不住贊道:『我到楚國,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大極了!』我們由此可以想到當時吳地的城市是頗爲壯觀的。
楚國用黃金製造貨幣。安徽、河南等地都有『鄒爰』、『陳爰』出土,在一大塊的『金爰』上,鑄上有『黔爰』等字樣的小印,多數是每大塊十六個小印,但也有十七、十八、十九個的。楚國的金幣還有金餅、金質黽貝。此外,還有鏟形的銀布幣、銅貝。從這些貨幣和以前講到的『鄂君啟節』等來看,楚的商品經濟是相當發達的。
楚國的文化更是可觀。屈原【天問】提到大量的古史傳說、神話故事,相傳是他看了楚王廟堂上的壁畫而寫的,這可能不確實,但楚國流傳著那麼豐富的傳說,卻肯定不成問題。湖南先後出土了兩幅楚帛畫,上面那個御龍而行的人物顯錄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初年帛畫,把天上、人間、地下都畫上了,這無疑是繼承了戰國時的楚國繪畫。
屈原的長詩(賦)在先秦時期獨放異彩,宋玉等人繼承他的詩體,也寫有一些好的作品。這樣精彩的詩歌,在其餘六個大國里都沒有出現。念這些作品,要用『楚聲』才特別動聽。西漢還有人會用『楚聲』吟誦。這也是楚文化的特色。
楚國在開礦、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古代江南出產金屬礦物,很有名氣。楚國能用金銀造幣,沒有資源,根本不可能做到。湖北大冶銅綠山發現楚國銅礦遺址,戰國礦井深五十米以上。楚國的鐵兵器一向有名,現已發現的最古的鋼劍就是春秋末年楚國的產品,這在以前已經提到了。其他手工業品,如絲織物、漆器等,楚的產品都極精美,現在已有許多出土的實物可以證明。
楚人不做一點興國的工作,幾乎是坐在那裡等待滅亡。然而秦要滅楚,仍舊很不容易。公元前二二五年,秦王政問王翦,滅楚要用多少兵力。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問少壯派的李信,李信說二十萬人就夠了。秦王就派李信、蒙恬領兵二十萬攻楚。
李信、蒙恬分兵兩路,李信攻平輿(現在的河南平輿北), 蒙恬攻寢(現在的安徽臨泉),大破楚軍。李信東進,又打了一個勝仗,掉過頭去,向西靠攏蒙恬軍。楚兵跟在他的背後,經過三日三夜急行軍,追上秦軍,一個猛撲,大破李信軍。侵入楚境的秦軍損失太大,只得撤走。這是秦軍許多年來不曾有過的失敗。
秦王政沒法,只得再去求教王翦:王翦堅持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只得應允。王翦臨走,向秦王要了多處田地、房屋、園池,說要給子孫做產業。到了函谷關,又派幾批使者去要良田美宅。有人批評他太過分。其實他是有用意的。六十萬人是秦的全部兵力,秦王多疑,多要田宅是表示並沒有政治野心,使秦王不生疑心。
楚國聽得王翦前來,也出動全部兵力,抵禦秦兵。王翦到了前方,命部下構築工事,採取守勢,不准出戰。楚兵屢次挑戰,他都不理不睬,只給兵士吃飽睡好,養足氣力。過了許多日子,王翦見兵士沒有事情好做,經常練習投石、跳灰,作爲消遣,知道兵力已足,可以用了。
這時已在公元前二二四年(秦王政二十三年)。楚兵見秦兵久不出戰,以爲王翦根本不想進攻,覺得不需要把大量軍隊駐紮在靠近邊境的地方,開始向東面轉移兵力。王翦抓住這個戰機,突熱進攻,攻占楚舊都陳,進到平輿,大破楚軍。楚國大將項燕收拾殘部,向東退到蘄(qi,現在的安徽宿縣東南)的南面,被秦軍追到,激戰陣亡。楚軍的有組織抵抗從此基本結束,但各地的零星抵抗還繼續進行,否則秦軍征服全楚就不必再費許多時間了。
公元前二二三年,秦軍打破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滅了楚國。又過了一年,秦軍平定江南,完成了征服全楚的戰爭。
戰國歷史上常有『出其人』的記載,就是攻占了城市,把裡面的居民都趕到別地方去。戰國後期這種記載少了,特別是秦滅六國,都是在短期間占領大片土地,不大可能這樣做。但是秦國各級統治者,包括小小的差役在內,都把六國的人看做被征服者,在徵發他們服勞役、兵役時,常常加以虐待。這些情形,歷史上都記載得清清楚楚。
統一是好事,但統一以後,六國從失掉權勢的貴族到貧苦的人民,都有強烈的反秦的感情。這在楚國,有一位南公,說過一句名言,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有人說是三戶人家;有人說是指昭、屈、景三族;有人說是指在現在河南淅川的一個小地方,我看很可能是一句雙關語,兼有一、三兩層意思。總之,南公是說:不論楚被打擊到什麼程度,總會起來報仇雪恥。他的話說對了,秦朝末年,起義亡秦的陳勝、吳廣、劉邦、項羽不都是楚人嗎?然而楚國畢竟沒有再建,其他各國也沒有再建,因爲人民要統一,不要分裂;人民不要暴政,要得到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環境。
楚亡以後,還有一個齊國。齊國的統治者很是愚蠢,他們眼睜睜看著五國相繼滅亡,竟以爲與自己沒有關係。公元二二一年,秦兵突然從燕南下,齊人還沒有考慮應該怎麼辦,秦兵已經進入臨淄,滅掉了齊國。
就這樣,戰國時期結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