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64|回覆: 0

[管子學說]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6-14 0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心術下·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原文

(xíng)()(zhèng)(zhě)()()(lái)(zhōng)()(jīng)<(jìng)>(zhě)(xīn)()(zhì)(zhèng)(xíng)(shì)()(wàn)()()()()(rán)()(lái)(shén)()(zhī)()()(zhāo)(zhī)(tiān)(xià)(tōng)()()()(shì)()(yuē)()()()(luàn)(guān)()()(guān)(luàn)(xīn)()(zhī)(wèi)(nèi)()(shì)()()()(dìng)(rán)(hòu)(fǎn)(zhèng)()(zhě)(shēn)(zhī)(chōng)()(xíng)(zhě)(zhèng)(zhī)()()(chōng)()(měi)()(xīn)()()(xíng)()(zhèng)()(mín)()()(shì)()(shèng)(rén)(ruò)(tiān)(rán)()()()()(ruò)()(rán)()()(zài)()()(zhě)(luàn)(tiān)(xià)(zhě)()(fán)()(zài)(míng)(ér)(lái)(shèng)(rén)(yīn)(ér)(cái)(cái)(zhī)(ér)(tiān)(xià)(zhì)。[(míng)](shí)()(shāng)()(luàn)()(tiān)(xià)(ér)(tiān)(xià)(zhì)

解釋

形不正者,德不來

形:形質,指萬物的形質現象層面。

不:通『無』,無形無相,即氣化。【心術上】解釋中講過,『不』偏指人體內的氣化,即元神。

正:止於一謂正。何以止於一?人與萬物、地、天之間,通過氣存在而一,即氣深度的混沌,混沌到以致於即便是在氣的低層也不相別,如神的層面,於精氣的層面即是混沌不相別的,故有『陰陽不測謂之神』之說,即對於陰陽而言,『神』這個層次的氣,是混沌而無法分辨的。然這還不是一。一,是對於神這個層次的氣化存在而言,也是深度混沌而不相別的,這就臻於道。故,正,是人的精氣神達到了與深度混沌的道相『一』的境界。

:是人的精氣神與『道』(即宇宙中極深層混沌的精氣神)之間溝通交流、並獲得『道』的矯正支持的過程與狀態。詳細解釋見【解悟管子四篇03課:心術上·經三、解三】解釋②。

:順接連詞,表示前半句與後半句之間的承續關係,可譯爲『從而就……』。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

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

本句意爲:人通過氣化修煉啟動了元神而獲得了精氣神的一於大道並矯正形體,這也就是由元神操作而德的過程開始來到人生中。

去掉對識神的依賴,去掉人爲的偽飾造作,洗淨鉛華裝飾,通過修養識神而逐步識神退位,讓元神出來主事,恢復自己元神統御識神的本來面目,則自己得、德、道之間的通道打開。這才是此時此地的活自己。

中不精<靜>者,心不治

精:造字左米右青,是在氣化實踐中看大米這類穀物,其米粒的形體內外有一層青色的朦朧之氣籠罩著,這個氣,是緊緊地依附著大米的形體的,故以此字代指精氣神的精的樣子。

中不精,精,做動詞,凝精,精氣神凝成精的狀態,是氣化存在於形質存在中穩定連接的狀態。

靜:造字左青右爭,此字造字源於『精』字。靜,是青色的氣此起彼伏,呈現百花爭艷之態,這是修行達到虛靜的過程中,人體內氣化紛然而逐步走向中和的過程,這個過程,【道德經】稱爲『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此時,返觀可見青蒙蒙氣化紛然爾,即老子所言『夫物芸芸』之態。中華文化傳統,在認識到人體是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的自然背景下,人的自我調整、升華,必然是以氣化主導的,是氣化的調整、升華過程,因此,以此『靜』字表述這種自我調整、升華生命的自然過程與調整狀態。

中:『中和』之『中』,與『心』同指生命的氣化與形質並存一體的生命自然構造機制,只是,『中』與『心』是從不同的視角來認識這一機制。【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指氣化存在中,淺層次的氣要保持其活與穩(即處於『和』),須得符合於深層次的氣內之神的規定。在修行的實踐中,得『中』,是悟通了更深層的氣,從而提升了自身精氣神的境界級別。故,此句中,『中』指人精氣神的深處。

治:復常謂治。

不: 通『無』,指人氣化層面深處的元神。

心: 此處指人的心的整體,外顯的是人心(即識神),深層是道心(即元神,氣化存在的『心之中又有心焉』的心)。上古時代,人是元神(道心)主導,識神(人心)輔助。這本是人的本應的狀態,即真人的狀態,對應著心的本應的狀態,也即是心的『常』態。後世則人心做主,道心被識神遮蔽而潛藏,人的心失去了『常』態,人也就不再是真人。

本句:【管子】現行各版文本或寫作『中不精,心不治』,或寫作『中不靜,心不治』,都對,兩種寫法兩層境界。

中不靜,心不治:意爲:人精氣神深層的元神進入靜的狀態,人的整個心通過深層的元神出來(統御識神)從而實現了復常(得到治理)。是講生命整體的協調、和諧、統一,不能達到從心的內在的深處靜下來,則作爲主導這個生命整體的『心』,也就不能說得到了真正的治理。

中不精,心不治:意爲:人精氣神的深層的元神運作而將得自大道的高級別的氣而凝精,這才是人的心整體通過元神實現主導恢復『常』態的真意。即是說,打開了身-心、氣-形、得-德、德-道通道的人,通過氣化實現心處於道,九竅循理。而要心處於道落到實處,須精氣神氣化得中且凝精於體內。故,認爲本句當爲『中不精,心不治』。

『中不精,心不治』,即是先賢所說『變化氣質』,是立足於氣化實踐深入的印證體會,以中馭和深入到氣質的改變並落到了實處,從而『心處其道』不再有任何勉強,而純然出諸自然。

正形飾德,萬物畢得

正:此句中爲動詞。通過修身的氣化實踐而達到合一於道的境界。

:形質。

飾:【說文解字】『㕞也。從巾從人,食聲。』段玉裁注『㕞、飾也。二篆爲轉注。飾拭古今字。……凡物去其塵垢即所以增其光彩。故㕞者飾之本義。而凡踵事增華皆謂之飾。則其引伸之義也。』【玉篇】『修飾也。』【逸雅】『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後明,猶加文於質上也。』此句中,爲意動式,以……爲飾。

正形飾德:訴諸於大道而正己形,以上得於大道的上德,下正於形體的下德,通過上下德的過程來修養生命。

萬物畢得:能正形飾德,則人的萬(形質)與物(精氣神)都能得到治理完善。

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

這種由『正形飾德』而實現的『萬物畢得』,仿佛長著翅膀飛來的,自己就忽然得到了。縱然神靈也不能全然獲悉這個獲得的過程的全貌。

昭知天下,通於四極

然而這種『萬物畢得』卻又是真實的,以至於天下都能明明白白地感覺到,其真善美的影響,甚至可以通達到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四極,支撐天地的四根柱子,比喻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德

無:指人的氣化存在層面。

物:氣化存在。先秦沒有雙字詞,古人說的『萬物』,不是現在的萬物,而是以『萬』名現在意爲萬物的形器層面,以『物』名其『氣化』層面。故此處『物』是氣化存在。物,此句中指人體內驅動七情的『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聚,喜則氣散,驚則氣亂,憂則氣結,悲則氣消』,以及六欲的『情慾動精,思慮耗血,嗔怒傷氣,貪慾消精,痴心失神』等氣化過程的混亂。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其運轉是化學物理生物過程的認識過程,認識的是形器層面,其加工是人腦智識的識神知行分離的形而下感知和形式邏輯層面。但其推動運轉的驅動力量,則是氣化的五藏精氣神。

官:官能。指人的各項官能,視,聽,觸,嗅,言,思,行等。

無以物亂官:是講氣化的『物』對人的各官能的影響,即人的七情、六欲等氣化層面的影響。如何是『以物亂官』呢?例如,一個人處於憤怒、恐懼等情緒激動時,或全部心思灌注於某件事情時,就會很難保持清醒的反應靈敏的狀態,對身邊發生的事情甚至會視而不見。這種影響,是實實在在的氣化不協調在人心七情、六欲等層面的表現,不是僅僅通過克制、抒發就能徹底予以解決的。心要真正做到安處其道,只有實踐於氣化,從氣化的深度調理好自身的氣化狀態,避免乃至消除體內氣化的七情、六欲對官能的擾亂,才能真正保持心態中和平靜。

所以,『無以物亂官』是指出了人的不能自己做自己的主的內在原因,是體內的精氣神的失中和所致是自身修養精氣神的不夠徹底與深入。

毋以官亂心:即【管子·心術上】『勿代馬走,勿代鳥飛』。心是生命之主導,官能是體內氣化驅動形體而完成。心有元神主導調整精氣神,亦有識神判斷明辨是非對錯,當環境因素誘導精氣神出偏的因素出現,識神要能識別,而不去引領精氣神的七情六慾妄動。甚至當環境中的不良因素以氣化直接影響人的精氣神失去中和而妄動,以致於出現了引發各項官能見到、聽到、聞到、思到不良景象時,識神之心也要能識別善惡是非,要能定得住,從而避免識神妄動而錯誤地引領精氣神甚至引領元神執行錯誤的作爲。如果識神(人心)迷惑於官能的幻覺而錯誤地引領元神,將對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故,心安,首先是人心(識神)要高尚、豁達、爽朗,明達,不要敏感於官知而失去心靜之態,造成心迷於六識而離失其靜道。故,『勿以官亂心』是講的識神的修養,要做到讓元神出來做君主,就必須首先修養好識神,做一個合格的宰輔。

德:與得不同。得,是針對形質層面而言,由於形質層面的,故有得,有失。德,則是指的氣化層面的過程。

:與外相對,指人體中無形無質的氣化,此處用爲動詞,向內實踐以獲得。

內德:即通過內修於氣化實踐以獲得上得於大道的精氣神,下以此得大道賦予精神的精氣神而矯正形體的失偏,並由此而真正實現人生的價值,使命與升華。

意氣定,然後反正

意:意念,識神引領元神實現氣化運化的過程。

氣:指人體內精氣神。

意氣定:此處指人心(識神)安,元神靜,而精氣神圓明穩固。

反:同返,返回。

正:止於一,至於一,即回到與大道相順應的狀態。此處是實踐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達到一。即人得一以靈。

反正:回到天人合一的狀態。

本句意爲:人只有心意安定,識神處於安而正確地引領元神,從而元神得以中正地與大道氣化相通,而引領精氣神中和生神,人才能回到與大道天地自然合一的真『正』狀態。

氣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義也。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

身:指人的形質,即肉體。

氣:應爲氣,指人的氣化的精氣神。

行:指人的言談舉止,爲人處世。中華傳統認爲,人,是天地人之中的人,人是有使命的,是要與天地共同完成天地人整體的和諧運轉的。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與天地處於天人合一狀態的真正的人,因此才可以稱爲『正人』。

不:指元神。

充不美:倒裝,應爲:不充美。美,精氣神得神謂之美。人體精氣神的充實與升華,由元神的氣化運化而實現。

心不得:心不得,心的得安,得定,得治,由元神最終實現。

行不正:人的行爲、行止,由元神運化精氣神驅動形體完成。則人的行爲要符合道而處於義,成爲正行,也是元神主導完成的。

民不服:民,於社會指百姓,於自身指生命中的精氣神。服,順應,信服。任何人都有精氣神,精真氣善神美,則民幸福,故,聖人治天下,是通過運用元神治理好氣化而實現讓百姓幸福的。

則:順接連詞,表示後半句與前半句有順承關係。

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

若天然:如天的樣子。

若地然:如地的樣子。

私:不是從氣化給出的內景爲指導爲人處事,而只能以形質現象層面的知識爲經驗而枉自揣摩行事,稱爲私。

無:指氣化存在。

覆:覆蓋。

載:承載。

無私覆,無私載:倒裝句,無覆私,無載私。私,是由氣覆蓋的,是由氣承載的。即,私,是由氣成就的。

天地,都是氣化與形質並存的,天地所以能無私,就是因爲其是從氣化上掌握自己的行止。

本句意爲:如天的樣子,如地的樣子,依賴通於大道的氣成就其私,不是僅僅從局部的形質認識與實踐(即從私行),而是從氣化把握整體(即從公行)。僅僅從形質上把握,就是從局部把握,這就是私行,是混亂天下的根源。

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裁)之,而天下治

物:指氣化。

因:人在爲人處事當中,訴諸通過氣化實踐而以精氣神合一於大道作爲根本依據,謂之因。

名:萬物的功用,萬物以功用而得命名。

財:即裁,判斷如何應用。

治:使復常曰治。

常:本來的狀態及樣子。

本句意爲:氣化,承載著功用名位,是世間一切功用的來源,聖人以因術而依據氣化實踐從氣化內景的提示來確定如何運用各種世間的功用,從而天下得以恢復到本來的常態。

[名]實不傷,不亂於天下,而天下治

實:此處指萬物。

不:此處指人內在的失常、失道的精氣神。

實不傷:倒裝,表強調。強調實受到傷害的原因,是失常的『不』,即是失常、失道的精氣神導致了萬物的傷害。

而天下治:省略句,省略『不』。

本句意爲:萬物由於其內的失常失道的精氣神導致其受傷害,也是失道、失常的內在的精氣神導致天下的混亂。(同樣的)天下的治理,復常,也要由內在的精氣神實現。

體會

(註:以下體會來自2016年12月25-2017年1月1日,【管子】四篇學習群的學友交流)

體會1:來自學友@旅敬靜

『形不正者,德不來』的正,是自己生來的正,是小正。是從自己、從此做起。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正形飾德』的正,是天地之正,是大道之正,是大正,是以天地,乃至大道來正自己。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乃至『與大道合其使命』而踐行『人爲天地之鎮』,以『替天行道』。

『意氣定,然後反正』,『形正德來』,是從自己要有主導自己之志,修養好識神以便正確地引領、輔佐好元神這樣一個基礎——合於自己生來之正出發。

『正形飾德』,是立於大道,立於天地人的視角,以天人合一的標準,乃至以大道爲標準修正自己,是以大道氣化,天人合一氣化的上下德的過程爲基礎來正自己。則意氣定然後反正,就是將上述的正,落實下來的火候心法。意氣定,是氣化實踐到自己的五藏精氣神堅實,從而七情合和,六欲不興,神志安祥,恬愉無爲,從而自己的識神能真正篤定地引領元神達到深入啟動而德於大道的修行過程。

體會2:來自學友@旅敬靜

人,是頂天立地的!人,天生成頭圓象天,足方法地的樣子,天生成正直的形象,就是要行住坐臥,有個人樣。

向大家推薦中華祖先傳下的行住坐臥的本來樣子: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

立如松,是站著要松正。你看松樹,枝椏舒展,而主幹正直,這樣才能周身松而不懈。

坐如鐘,是要坐著時象鍾一樣。古代的鐘,都是頂上有根繩子吊著的,所以才能敲起來聲音勻而圓滿。我們坐著,要仿佛頭頂心上有根繩子吊著,身體從頭頂到會陰是一根直線,眼平視而目光內斂,下頜微收,則周身就會正直,全身脊柱的每一個生理彎曲才都能達到最放鬆最符合本來構造,脖子也能最好地放鬆。而且,只有這樣背後的夾脊關,玉枕關,尾閭關才能在一條線上並且督脈在這三關的路才最通暢最利於陽氣沖開這三關。

行如風,風行的時候,是全身均勻的,風心中只有自己的方向而無其他,風且不自行,隨被推而行,故行如風則我們的是身心得一的,骨肉鬆勻的,氣血和暢的,順應自然的。

臥如弓,這樣身體在形質上是每個組織器官都放鬆了,微循環通暢,從精氣神上則是負陰抱陽,精神內斂的。

大家來逐一體會:平心靜氣,心平氣和,凝神定意。回心轉意,誠心正意,一心一意。心凝形釋,骨肉都融。

在識神修養上,要做到『高尚情操,爽朗性格,豁達胸懷』,這是我剛開始跟老師時,老師教我的。轉給大家,共勉。

體會3:來自學友@天然

形不正者德不來,我特愛翹二郎腿,但是感覺有時候就是正襟危坐最舒服,上通下達周身薰薰。形正、德來、中精、心治,感覺是個次第過程。意氣定然後反正,這個又是什麼過程?我體會,意氣定能讓自己自然啟動形正德至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只把身架子擺正還不行,必須心意定氣。聖人,無私,若天然地然覆載萬物,相比則君子小矣。這需要我們提高對氣化的認識和體悟,對氣化的體悟深度決定了我們對經典認識理解深度。

體會4:學友間交流

隱龍在淵: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我體會形是指人的形體以及由形體引申出來的行止。外在的形體表象是內在心意以及心意之上的氣化格局的真實反饋,同時也在不斷的反作用於內在心意及其之上氣化格局的正常展開,使之產生偏頗,而偏頗的積累會使人失之中和而最終至病。所以人可以通過正形飾德來合於大道。普通人往往爲了功利、名譽而或保護自己的目的,將自己真實的面目隱藏了起來,久而久之這種偽裝使人的身心俱疲而失之於天真。這種不天真的行止即爲無道,無道則德不至。只有摒棄偽裝才能使自己緊張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只有真正松下了,恬淡虛無,心身才會內外通透,才能真正得虛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放下自我。上古時代天下大同,人沒有得失之心,故而不會偽善,行止俱真,上通於天,下達於地,故能天年。

旅敬靜:@隱龍在淵,這樣解稱爲理解。理解不是目的,理解了就要心放下。心放下不可用理解實現,故不用理解。只是心放下,入靜,以體會氣化。我們修心,修心不是目的,只是要回覆起碼的心性,好借心性以修靈根。

南山:老師說的把心放下,不是說把事兒放下,把塵緣放下,人間的事兒都要拿得起放得下,需要把握火候,參與有度。這裡的把心放下是把固見、思維、邏輯等放下,把壓抑我們自性呈現的後天物事放下,識神退位,元神顯用,在這種生命狀態下,去體會、感受、參悟。

隱龍在淵:再次感謝各位老師,我基礎差,剛開始學習的時侯我就給自己下決心,一方面要認真體會經文,認真體會老師們所言,一方面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儘快融通。前期這樣做進入狀態很快,到後面就慢慢僵化了,爲言而言,成了自己的包袱。所以老師要我心放下,心放下就是要不用心,不動意,無心則安,心安才能入靜,入靜不是去尋氣化,而是體會氣化,是功到自來,水到渠成,不可心急,不可強爲。學友們鑒之!

體會5:學友間妙解『元旦快樂』

群友榮耀9想以『元旦快樂』四字爲首作一首詩送給大家,無奈有心而力不能及,故把題目拋給了大家,摘錄兩首。

智泓:

元字無兒就是陰,

旦字無一就是陽。

快字加竹成工具,

樂字加火變閃爍。

旅敬靜:

元亨利貞有深義,

旦夕思慮難明理;

快快靜心修鍊氣,

樂乃得氣舞蹈曲。

中華文化,講究修身治學。即意識到中華民族的學問,都是以氣化存在的實踐爲基礎的,因此,只有親身從事於對氣化的修煉,修養,體會,才能打下治學的基礎。

古人說『一是皆以修身爲本』,宋以前,儒學者半日讀書,半日靜坐。故,對經典的學習,提倡大家不僅要讀經思悟,更要修煉體會。即把學習經典,推進到把經典做到自己身心中。至於形式,我覺得打坐,站樁,練太極拳,八段錦,等等,都可以。否則,對氣化沒有直接的體會,很難深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