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05|回覆: 1

[道德經講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複製連結]
中華傳統漢字 發表於 2019-8-7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解讀國學經典文獻時,考據文字本義,及當時之字義,是十分重要的。爲此,著名的漢代文字學家許慎曾經說過:

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許慎開頭就強調了,文字是一切經學、技藝的根本,是王道政治的起始,是前人得以流傳知識垂教後代,而後人能夠認識前人的不二途徑。金文是老子所處年代的主流文字,金文歷經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統一文字後發展到現在可謂飽經滄桑,諸多意義早已巨變。許慎(約58年-149年)當年也正是由於發現了人們解讀古籍時的各種錯誤才做【說文解字】的,那時離老子(約前571年-約前471年)過世大約過去了600年,離秦朝滅亡大約過去了300-400百年,可見幾百年之後就已不復當年。因此對【道德經】文字的考據常常需要追究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造字本義方可,即現學現用之『常有欲,以觀其徼』。知道了金文的本義甚至引申意義還不夠,就如同查詢字典一樣,字的意思可能有多種,具體到特定地方該如何理解,還需要過得了整句、上下文乃至全書的邏輯關係這一關,即對整體的把握,從而進行釋義的選擇或推導,很多關鍵詞都需要到金文所描述的物象上去體悟,即『形而上者謂之道』。這也就是現學現用之『常無欲,以觀其妙』。整個過程中對文字、文句、章節內容或對立或統一的把握,包括對【道德經】相關衍生問題的解析,就是一個整體論的應用過程。因此這個系列將以整體論爲指導,以【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象形字典】爲主要參考工具,說一說通行版【道德經】之上部的各章關鍵詞。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經文

簡體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繁體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常:本義指被人們普遍崇尚的、流行的服飾,引申爲普遍的、一般的、恆久不變的、時時地等意思。因此『非常道』就字面意思而言可以理解爲『非尋常之道』或『非恆久不變之道』。而道的內涵是客觀的、永恆不變的,見【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所以『非常道』只能理解爲『非尋常之道』。道並非是人們能夠普遍理解和接受的,非大多數人所崇尚和追求的,見【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道總是不具號令和煽動性;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讓人覺得淡然無味,不值一顧,不值一聽,不值一用;見【道德經】第八章『處眾人之所惡』——令人難以接受。

『非常名』則指的是事物的名稱是人們主觀命名的,名稱並非一成不變。道也只是被取的一個(名)字。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道』這個名字是可變的。常在隨後的『常無欲』、『常有欲』中則表示總是、時時地,做副詞。可見常之一字在第一章用了三種不同意義,一詞多義(或兩詞並列而同義)的現象在【道德經】中很普遍,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非常名』。

幾乎所有的釋義都把『非常道』和『非常名』中『常』的意義統一起來,可爲什麼呢?主觀臆想而已。

(名天地之始)、(名萬物之母):老子有給出其定義: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天地相對於萬物是聚攏歸一的,即統一,指的是整體;萬物相對於天地是發散各異的,即不同,指的是局部。把天地和萬物分開來說,就如同把陰陽和五行分開來說,陰陽(天地)細分爲五行(萬物),五行(萬物)統一於陰陽(天地),常作陰陽五行(天地萬物)。始指初始,母指起源,兩詞並列同義,皆指根本。

故:在【道德經】中有三種用法,一個爲承上啟下之語,相當於那麼,並非強調表結果;一個表結果,相當於所以、因此、於是;一個指本來的意思,表原因,強調事實。

欲:做動詞時指意識、思考、思索、求索以及打算、想要的意思;做名字時指意識、念想、想法以及欲望等意思。無欲:即欲無,指追索整體的初始,即從整體出發,對整體尋根問底。

謂賓倒置現象在古文中很常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維,701年-761年),按現代語序應爲『明月照松間,清泉流石上』。這種用法在【道德經】中也很普遍,如此章的『有欲』、第二章的『無爲』、『不言』、第五章的『多言』、『數窮』、第十五章的『微妙』、『玄通』等等。

從整體出發,即在被觀察對象之外來整體觀看被觀察對象,這是一種整體旁觀,即整體論,直觀的效果很明顯,優勢很突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杜甫,712年-770年)。從整體觀察事物,容易發現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即把握各局部間的相互關聯而把各局部統一起來——求同,又言『形而上者謂之道』(【易經】)。如『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768年-824年)就能很好的幫我們體會整體旁觀之求同之妙,也即『觀其妙』。又見如下地球大氣層運動俯視圖和銀河系運動俯視圖,所謂俯視也即形而上,整體旁觀。但是倘若我們在銀河系之內,如在地球上來看地球自身和其他星球的運動,或者在地表來觀看大氣運動,我們很難直觀地發現

地球大氣層運動俯視圖

地球大氣層運動俯視圖

地球大氣層運動俯視圖

銀河系運動俯視圖(計算機合成)

銀河系運動俯視圖(計算機合成)

銀河系運動俯視圖(計算機合成)

這種運動規律,這是因爲我們處在整體之內,從局部出發而割裂了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這是從局部來看整體即還原論的劣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1037年-1101年)。從局部出發觀察整體,不能把握整體運動變化的規律,只能把整體做純粹的物理分割,又言『形而下者謂之器』。

有欲:即欲有,追索局部的起源。指從各局部出發,對各局部尋根問底。此時又把局部視爲整體來觀察(即在此局部之外整體觀察該局部),即『玄之又玄』,這樣也就能發現各局部的特徵,即對立性——求異。

徼:通『繳』,古字『絲』在下爲上下結構,指生絲纏繞結縷,老子用其形象表示事物內部相互糾纏、關聯的狀態關係,與『妙』同義。這種關係是內在的,所以又有『遮繞』的意思。

此兩者:指『無欲』和『有欲』。有的釋義認爲指『無』和『有』,有的認爲指『妙』和『徼』,到底指哪個呢?關鍵得清楚『玄』指的是什麼。

玄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圖

玄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圖

玄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圖

玄:爲一象形字,下端象單絞的絲扭結、螺旋爲一個8字形,上端是系扎絲絞的線頭,表示做染絲用的絲絞或絲絞染色後懸掛晾曬。見如上玄字演變圖中的金文,金文爲老子所處年代的主流文字。玄字發展到現在已有多重意義,但在此處表意爲整體,是老子給出的另一個定義:『同謂之玄』,是對『無欲』和『有欲』探究整體和局部方法的合而爲一,即整體論之方法。隨後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說明玄指的是方法,而非其他。而對『玄』指整體的印證,莫過於第十五章的『微妙(miǎo)玄通』,即妙(眇)微通玄——觀察細微局部而能通曉宏觀整體,即窺一斑而知全豹,『微』與『玄』爲一對反義詞。那麼『此兩者』所指就不言而喻了。

人們對整體論的一般理解爲:『整體論一般指研究整體行爲的理論。把行爲作爲一個整體而不是把行爲分解爲各種構成元素進行研究。整體論認爲,行爲所反應的環境刺激具有整體性,行爲具有目的性、選擇性且具有可教育性。』可見,首先在哲學觀念上,整體論認爲宇宙萬物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即事物無法孤立存在,只能互爲環境相互存在。其次整體論是對宇宙萬物整體運動(行爲、運行)與環境的關係的把握——即對萬物互爲環境的開放關係的把握,各局部具有統一性。存在的問題是,對整體內各局部的行爲特徵如何探究呢?即如何求異呢?要想獲得整體和局部開放運動規律的認知,整體論的具體應用如下:總是把事物(研究對象)視爲一個整體來研究,從整體出發(即整體旁觀)把握事物整體開放運動的本質規律和本質屬性(求本——始),追求的是統一性,求同,這樣也就把握了整體內各局部間的相互關聯。在此基礎上再把事物細分爲若干局部來研究,此時把各局部皆視爲一個整體,從局部出發把握局部開放運動的規律特徵和性狀特徵(求本——母),相對於上一級整體而言追求的是對立性,求異;相對於當前局部來說追求的是統一性,求同。然後再把各局部細分爲若干局部,又把再細分的局部視爲整體去觀察……這種不斷的從整體到局部的求同、求異(同)的方法即『玄之又玄』,乃『眾妙之門』——是探究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一章主要說的就是『玄』——『無欲』、『有欲』之整體論——這個方法,或曰整體論宇宙觀,也是我們研究漢字、解讀【道德經】的方法。

至於把此章『玄』理解爲玄妙、深奧,是把道給玄化的始作俑者,中國哲學的玄化觀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結果把『玄之又玄』理解爲『玄妙又玄妙啊』、『深奧又深奧啊』,明明是無病呻吟卻滿以爲韻味十足,此味一韻竟長達兩千多年!對『玄』的理解出現偏頗,這是對中國哲學犯的最大錯誤——丟失了整體宇宙觀也即方法論,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以中醫爲例,如中國哲學界、中醫學界對陰陽、五行來源的理解莫衷一是,從未正確過;中醫的許多基礎概念含糊不清;中醫的醫學模式不能建立起來;百年中西醫之爭或沸沸揚揚或不溫不火但始終只是隔靴搔癢;中醫西化;一邊在強調要建立文化自信,另一邊連對自己文化的評估體系都是西化的,更要命的是連思維模式也已日趨功利化……沒有一個邏輯軸心——不能『守中』,『多言數窮』而徒勞無功。看似熱鬧,盡在折騰。『守中』和『多言數窮』見【道德經】第五章,這兩個詞也是被人們誤解最深的。至於把『守中』理解爲持守虛空、虛靜,把第四章的『沖』理解爲中空的容器或空曠的山谷,把『淵』理解爲深淵、深奧、深不可測,以及通篇把『道』人格化等等,全都是慣性思維導致的想當然,緊趕慢趕直往『虛』、『空』以及『深』的方向靠近,全然不顧前後邏輯是否相符,全然不顧字裡行間充盈游弋的批判精神,由此而造成中國哲學的『假』、『大』、『空』。幾乎所有對【道德經】的解讀最終都落入此俗套——這是中國哲學界的範式——畫地爲牢。『玄』之一字,可以把脈中國哲學。世人把『玄學』歸爲貶義類,是有原因的。如是等等,不從整體出發,在關鍵詞上不求甚解,不到金文真正描繪的物象上去體悟,【道德經】也就失去了根本,『形而上者謂之道』是也。根本一旦失去,不論人們怎麼絞盡腦汁都將不得要領,不論人們怎麼添油加醋都將流於索然寡味——又一個『多言數窮』而無法發覺真正的哲學以及哲學之美——哲學的靈魂在於批判,有破有立;哲學的魅力在於思辨,邏輯合乎道,歷久彌新。

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
本文作者系湖南長沙人,研究方向爲醫學哲學
勤懇 發表於 2020-8-18 18: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解讀國學經典文獻時,考據文字本義,及當時之字義,是十分重要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