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雜病論】爲方書之祖,臨床中醫大家如胡希恕、惲鐵樵、章太炎,必是精通此書而後有所建樹。【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共有260餘方,其中約50個方子臨床應用頻率最高,其中就包括五苓散方,所以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其適應證,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筆者有幸侍診當代經方名家、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半年來親歷馮老臨證應用五苓散,信手拈來,療效卓著。那麼五苓散臨床究竟對哪些疾病有效呢?馮老又是如何應用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馮世綸教授應用五苓散方的經驗。
馮世綸醫案
夜裡陽強易舉
某男,65歲,2011年9月23日初診。
刻證:夜裡陽強易舉10多年,每夜最多陽強13次,需要小便或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常態,患者苦不堪言,夜尿3次,口偶干,偶腰酸,大便日1~2行,汗出不多,納可,舌暗,苔白略膩,脈弦細。
辨六經爲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爲五苓散加知母湯方證。
處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蒼朮10克,知母15克,七劑,水煎日二服。
2011年9月30日二診,陽強從每夜13次減少到1~2次,夜裡口乾,大便日2~3行,但成型,早晨腰酸,服藥前陽強需要小便後方能緩解,現醒後即可緩解,無陽強時不起夜,苔白略膩,脈弦細。處方:上方加生山藥10克,七劑。
結果:顯效。
解析:初診時患者主訴夜裡陽強,據口偶干,夜尿頻,苔白膩,脈弦細,馮老辨爲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爲五苓散加知母湯方證。馮老講,陽強亦爲陽性證,屬陽明,是里飲化熱而致。口偶干是由於里飲內停,新水不得吸收。機體欲排出內停水毒,故小便數。苔白膩亦里飲之應,小便數傷津液,故脈弦而細。二診陽強次數明顯減少,可證一診辨證選方準確無誤,方證對應,效果顯著。一診加性味苦寒之知母,增強清陽明之力,兼以補虛;二診加生山藥治療大便次數多,兼補虛。後世見陽強,伴口乾皆認爲陰虛,謂陰虛生內熱,虛熱向上熏蒸而口乾,熱擾陰器而致陽強易舉,常用大量養陰清熱的六味地黃丸、鱉甲、枸杞來治療,療效不佳,反不如經方療效迅捷。
陽痿、遺精
某男,29歲,2011年9月22日初診。
刻證:陽痿,遺精,平均每三天遺精一次,偶爾腰痛,口略干,口渴、飲而不解,憋尿時和大便後會陰處疼痛,尿略頻,尿不盡,舌淡,苔白膩,脈弦細。
辨六經爲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爲五苓散加生龍牡湯方證。
處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豬苓10克,蒼朮10克,澤瀉10克,生龍牡各15克(同煎),七劑水煎,日二服。
2011年9月29日二診,陽痿明顯改善,遺精已,口微干,口渴減,喝水減少,略腰痛,憋尿和大便後會陰疼痛亦減輕,舌淡苔薄白,脈弦細。處方:上方合赤小豆當歸散,七劑水煎,日二服。
結果:顯效。
解析:後世多以陽虛、陰虛,更加蟲類藥來治療陽痿、早泄、遺精,效多不顯。經方則有是證用是方,據證用藥而非據病選方。該患者口略干、口渴飲而不解,尿略頻,尿不盡,乃外邪內飲所作,非陽虛、陰虛使然。馮老不受病名所囿,據證而用五苓散兩解表里,表解飲去,諸證皆減,彰顯經方用藥精簡、療效突出之本色。一診加生龍骨、生牡蠣澀精止遺,兼清陽明里熱。二診合赤小豆當歸散增強去濕之力,兼養正。
筆者醫案
某女,美國人,35歲,2011年9月8日。此爲在美國行醫師弟之患者,請余電話會診。
刻證:3年來尿頻急,小腹脹悶痛,小便後小腹仍疼,大便干,3日一行,西醫檢查正常,口略干、不欲飲,夜尿二次,易怒,胸悶,眠納如常,月經調,舌淡苔薄白,脈弦。
師弟自己考慮肝鬱氣滯,經氣不暢,處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台烏10克,茯苓15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桂枝5克,蒼朮10克,炙甘草5克,三劑。
療效不顯,仍尿頻、大便干,師弟欲用大黃通便。
筆者認爲,該患者爲外邪里飲,辨六經爲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方證爲五苓散合赤小豆當歸散加血餘炭方證。
處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豬苓10克,澤瀉18克,生白朮30克,赤小豆15克,當歸10克,血餘炭10克,三劑,水煎日二服。
結果:一劑明顯改善。
解析:此案確爲五苓散方證,然經方用藥,須方與證相對應,量與證相對應。胸悶,易怒不一定都見於柴胡證,五苓散方證陽明熱擾、水飲內停也可見上症,故加柴胡、香附、台烏爲畫蛇添足。大便干須用生白朮生津通便,且需大量,澤瀉清陽明里熱亦有通便之功,用量宜大。
甘草不利於利小便,有小便不利和水腫的表現儘量不用。
此便秘是虛寒性便秘而非實熱性便秘,不宜用大黃,應用生白朮健胃生津而便自通,這三點是其治療無效的原因,方與證恰好相應,才能效彰。
【傷寒論】對五苓散的記載
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兒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歷代醫家對五苓散的解讀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溫熱病,表里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躁渴引飲』。『又治瘀熱在里,身發黃疸,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之;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之』。
【景岳全書】『凡發黃黃疸等證,多由濕熱。如小便不利,或黃或赤,或小腹脹滿不痛,或大便實而渴甚,脈來沉實有力,皆濕熱之證。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乃利水導濕之劑也』。『若外傷暑熱,霍亂泄瀉,小水不利,內陰外陽者,宜五苓散』。『酒質傷髒,致生泄瀉不已,若氣強力壯者,惟五苓散,胃苓湯之類,皆可除濕止瀉』。
【備急千金要方】『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當者方』。『治黃膽利小便方』。
【脾胃論】『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治煩渴飲水過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濕在內,小便不利』。
胡希恕和馮世綸對五苓散方的解讀
胡希恕先生和馮世綸教授曾把五苓散方詳盡解析,以便於理解和掌握。五苓散中,茯苓、豬苓、澤瀉、蒼朮四藥爲利尿藥,重在逐內飲,豬苓、澤瀉解其煩渴。桂枝不但解外,亦降氣沖,使水不上犯而下行。五藥配伍,解外利水,治療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證爲外邪里飲,兩解表里,本方證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辨證要點爲:太陽表虛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者。
1.小便數而致大便硬,何以還用五苓散以利小便?歷來注家以爲條文有誤,此皆只知利尿藥能治小便不利,而不知其並治小便數也。胡希恕和馮世綸基於多年的經驗和研究,認爲小便頻數大多由於有水毒的存在,機體欲自小便加速排出的反應,但以自然機能有限,雖使小便數,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此時與以利尿的適方,使水毒得以排出,則小便數亦自止,並由於小便數所致的大便硬和渴,亦不治而自愈。
2.渴的原因: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但機體缺乏水液的滋潤,故渴欲飲水,雖飲也只留於胃腸,因致隨飲隨渴的消渴證,與五苓散利其小便,使水代謝恢復正常,消渴自已,則表亦自解。
3.水逆:小便不利,飲停不消,故再飲則吐。
4.心下痞爲胃中虛,水乘之逆迫於心下所致。
臨床中應用五苓散治療的疾病有:前列腺炎,尿路感染,頭暈,心下痞,失眠,腰痛,風濕,陽強等,臨證時需據證用方。
小結
發熱汗出、口渴、小便不利是五苓散的主證,或然證有:頭痛、頭暈、心煩、心下痞、水腫、心悸、失眠等。可見五苓散爲外邪里飲,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臨證中有上三個主證即可應用,無論是急性病或慢性病,不必顧及西醫病名,有是證用是方,就可有良效。五苓散方如此,【傷寒論】諸方亦如此。仲景之書乃示人理法,而非全貌。臨證或加味或減味,或加量或減量,或改變劑型,或變化煎服方法,或合方,即可變化出千方萬方,執簡馭繁,以應無窮之變。
胡希恕先生慧眼識真經,仲景之方法得以繼承發揚,馮世綸教授不余遺力,通過網絡教學、臨床帶教、學術會議全方位傳承經方,讓中醫瑰寶大放異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