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4|回覆: 0

[醫藥臨床] 【傷寒論】太陽經辨證應用

[複製連結]
張曉忠 發表於 2020-6-4 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是中醫學的靈魂。辨證思想來源於【內經】,但是真正的辨證論治則始於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分爲【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部書。【傷寒論】提倡六經辨證,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辨證,對臨床各種疾病的治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中醫臨床的重要思維特色,辨證論治的內涵由此奠定基礎。

傷寒論】六經辨證由來

六經辨證來源於【內經】,【素問·熱論】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內經】六經辨證是以日數爲憑,缺乏對臨床實際情況的了解。【傷寒論】六經辨證以脈證爲憑,對病人的病情四診合參,得出診療方法。將中醫學基本理論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

傷寒論】六經辨證內容

張仲景【傷寒論】開創了用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熱病的先河,雖外感立論,但也適用於雜病。【傷寒論】對病人病情做綜合分析,根據人體正氣的強弱、邪氣的盛衰、病位的深淺、病勢的進退,對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脈證以及變證、類似證進行分析論治。認爲三陽病多表現爲熱證、實證;三陰病多表現爲寒證、虛證。太陽病爲病邪在表,陽明病相對在里,少陽病在半表半里。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爲病邪相對偏里,一般出現虛寒、陰盛陽衰、厥熱勝復以及寒熱錯雜等證,總結了疾病傳變的一般規律。指出病程變化多是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傷寒論】創立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經過了千年的臨床檢驗可以說是中醫學論著中的瑰寶,以後的很多論治體系形成、發展均受益於六經論治,值得深入研究探討。本文根據太陽經辨證治療疾病,試舉二例拋磚引玉。

太陽經辨證案例

表虛自汗證

趙某,男,32歲,公務員。2012年12月17日初診。病人自訴已經感冒半月,惡寒惡風,發熱38~39℃,乏力自汗,無咳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胸片無異常發現,曾在某省級醫院靜脈滴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無效。西醫診斷:感冒,中醫診斷:感冒(風寒證)。給予調和營衛、解肌祛風,桂枝湯加減。

處方:桂枝15克,白芍25克,生薑25克,大棗12枚,黃芪25克,陳皮25克,山藥15克,白朮15克,酸棗仁15克,甘草10克。3劑,每日1劑,水煎服。

12月20日二診,自訴服藥後惡寒惡風症狀明顯減輕,體溫逐漸下降37℃左右,乏力自汗改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緩。效不更方,繼服前方3劑,惡寒惡風、乏力自汗症狀消失,體溫平穩36.5℃,囑慎起居,避風寒。

按:該病人感受風寒之邪,致營衛失和,衛外不固,津液外泄故自汗;衛陽失溫,致惡寒惡風;得病日久,耗氣傷血故乏力。【傷寒論】中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病人身體非常虛弱,已經有自汗,因此沒有喝熱稀粥及溫覆取汗。方中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祛風,黃芪、陳皮、山藥、白朮益氣固表、斂汗,酸棗仁養血安神,入陰和營。該方切中病機,疏補並重而收良效。

無名高熱證

劉某,女,61歲。因發熱2年於2014年8月29日來就診。自訴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每日發作2~3次,溫度37~38℃,曾去北京協和醫院診治,診斷不詳,療效不顯著。余仔細詢問病情,發現病人每次發熱均伴有微汗,【傷寒論】中有:『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爲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予桂枝湯加味。

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薑15克,大棗6個,甘草15克,石膏25克,知母15克,7劑,水煎早晚溫服。囑病人家屬隨時告知服藥情況。

9月5日病人複診告知服藥後病情略見減輕,繼服前方7劑,諸症消失。囑其家屬觀察病情變化情況隨時告余。

按:該患年齡偏大,腠理疏鬆,復感外邪不知,致生本病。因此予以桂枝湯與白虎湯合方治療。方中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調和營衛,止汗斂陰,石膏、知母清熱除煩,各奏其功,收到調和營衛,斂陰清熱之效。(張曉忠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