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5|回覆: 0

[儒家文化] 【論語】卷1學而第一詩解2溫良恭儉義禮貴和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8-28 18: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子禽也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國也,
必聞其政,其求之歟,抑與之歟?子貢答曰:
夫子也者,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
其諸異乎,人之求歟?子曰父在,觀其志向;
父沒觀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之曰:禮之用也,以和爲貴.先王之道,
斯和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亦不可行.和以統同,相和則親;
禮以辨異,上下有序.有子又曰:信近於義,
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親,
亦可宗也.謹始善終,禮義常在.子曰君子,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行事,而慎於言,
能就有道,而正己焉,可謂好學.子貢問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也哉:子曰可也,
然而未若,富而好禮,貧而樂者.子貢問曰:
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斯之謂歟?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經已矣,告之諸往,
而知來者.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
1·10子禽(1)問於子貢(2)曰:夫子(3)至於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爲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爲『夫子』。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爲: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讚譽。
(7)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
注釋(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爲舉止等。
(3)三年:對於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於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裡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爲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1·12有子曰:『禮(1)之用,和(2)爲貴。先王之道(3),斯(4)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裡指禮,也指和。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爲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爲)爲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1·13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注釋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是指思想和行爲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爲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爲『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注釋(1)諂:音chǎn,意爲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爲『怎麼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1·16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1)患:憂慮、怕。
(2)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