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2|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卷4里仁篇第四詩解1仁者安仁非義不取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7 19: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卷4里仁篇第四詩解1仁者安仁非義不取
題文詩:
: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
不仁者不,可久處約,不長處樂.仁者安仁,
者利仁.子曰仁者,唯能好人,能惡人.
苟志於仁,無惡也.子曰富貴,人之所欲,
不以,得之不處;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真情,終食之間,無違仁也,造次必是,
顛沛於是.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
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力於仁乎?
我未見其,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
至道至仁,易知易行,真情本有,氣正志行,
仁義自致.孔: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知仁.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至道真情,
真情所致,非死非生,向死而生.孔: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無適無莫,義之與比.
至義至宜,合情和理;名利富貴,非義不取.
【原文】
4·1 子曰:『里仁爲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注釋】
(1)里仁爲美:里,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處: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爲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

【注釋】
(1)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2)惡:音wù,憎惡、討厭。作動詞。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原文】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原文】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用力能致者)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原文】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評析】
孔子認爲,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原文】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爲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1)也,無莫(2)也,義(3)之與比(4)。』 【注釋】
(1)適:音dí,意爲親近、厚待。
(2)莫:疏遠、冷淡。
(3)義:適宜、妥當。
(4)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