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卷4論將篇詩解2三威必立從移前死先占敵將相將之術 題文詩: 吳子曰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 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 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刑, 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於敵. 故此而曰,將之所摩,莫不從移.將之所指, 莫不前死.吳子之曰:戰之要必,先占其將, 而察其才.因敵情形.用其權則,功舉不勞. 其將也愚,而信人則,可詐而誘.貪而忽名, 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 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 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志,塞易開險, 可邀而取;敵進道易,而退道難,可來而前; 其進道險,而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 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沈;居軍荒澤, 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 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武侯問曰: 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 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試攻之, 務於敗北,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 其政以理,其追敗兵,佯爲不及,其見利也, 佯爲不知,如此將者,名爲智將,勿與戰矣. 若眾讙嘩,旌旗煩亂,其卒也者,自行自止, 其兵也者,或縱或橫,其追北也,唯恐不及, 其見利也,唯恐不得,此爲愚將,雖眾可獲.【原文】 吳子曰:"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不可不清;目威於色,不可不明;心威於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於敵。故曰,將之所摩,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譯文】 吳子說:鼙鼓金鐸,是用來指揮軍隊的聽覺號令。旌旗麾幟,是用來指揮軍隊的視覺號令。禁令刑罰,是用未約束全軍的法紀。耳朵聽命於聲音,所以聲音不可不清楚。眼睛聽命於顏色,所以顏色不可不鮮明。軍心受拘束於刑罰,所以,刑罰不可不嚴格。三者如果不確立,雖有國家必敗於敵。所以說,將領所發布的命令,部隊沒有不依令而行的。將領所指向的地方,部隊沒有不拼死向前的。"
【原文】 吳子曰:"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而用其權,則不勞而功舉。其將愚而信人,可詐而誘。貪而忽名,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志,塞易開險,可邀而取;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沈;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譯文】 吳子說:"一般說作戰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敵將是誰,並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據敵人情況,採取權變的方法,不費多大力氣,就可取得成功。敵將愚昧而輕信於人,可用欺騙的手段來引誘他。敵將貪利而不顧名譽,可用財物收買他。輕率變更計劃而無深謀遠慮的,可以疲睏他。上級富裕而驕橫,下級貧窮而怨憤的,可以離間它。選退猶豫不決,部隊無所適從的,可震憾嚇跑它。士卒藐視其將領而急欲返家的,就堵塞平坦道路,佯開險阻道路,用攔擊消滅它。敵人進路平易,退路艱難,可引誘它前來予以消滅。敵人進路艱難,退路平易,可以迫近攻擊它。敵人處於低洼潮濕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連綿,可以灌水淹沒它。敵軍處於荒蕪的沼澤地,草木叢生,常有狂風,可用火攻消滅它。敵軍久住一地而不移動,官兵懈怠,戒備疏忽,可以偷襲它。
【原文】 武侯問曰:"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於北,無務於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爲不及,其見利佯爲不知,如此將者,名爲智將,勿與戰矣。若其眾讙嘩,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爲愚將,雖眾可獲。"
【譯文】 武侯問:"兩軍對陣,不知敵將的才能,想要查明,用什麼方法?"吳起答:"令勇敢的下級軍官,率領輕銳部隊去試攻敵人。務必敗退,不要求勝,以觀察敵人前來的行動。如果敵人每次前進和停止,指揮都有條不紊,追擊假裝追不上,見到戰利品裝做沒看見,象這樣的將領是有智謀的,不要和他交戰。如果敵人喧譁吵鬧,旗幟紛亂,士卒自由行動,兵器橫七豎八,追擊惟恐追不上,見利惟恐得不到,這是愚昧的將領,敵軍雖多也可以把他擒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