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科舉制被廢除前,讀書人遵循著『衣錦還鄉』的傳統,從官場退出後能夠返回家鄉並爲之做出貢獻。那麼伴隨著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與城市的興起,尤其是科舉制的結束與現代學校的興起,知識分子開始與鄉村分離,並與城市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代知識分子接受的西化教育使他們在鄉村沒有施展餘地,城市則成爲他們發揮才智的主要場所,也正是在城市裡,知識分子之間形成了『文人圈』,擁有了相近的關係網與興趣愛好。
民國上海
民國上海 一、上海與知識分子 上海是中國近代以來經濟水平與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租界的存在更使這座城市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東西雜糅的文化特色。相對自由的時空下造就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也由此吸引大量知識分子前往上海學習生活。1919年五四運動後,上海的報刊業與圖書出版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其地位一舉超越北京成爲中國的出版與報刊中心。優良的城市環境、自由的政治氛圍、發達的文化產業使上海不僅只是中國經濟中心,還逐漸擁有可以與北京媲美的文化中心地位。
五四運動後上海成爲中國的文化與出版中心
五四運動後上海成爲中國的文化與出版中心 如果按現代職業類型對生活在上海的讀書人進行劃分的話,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種:其一是『正統』的知識分子群體,即擁有科舉功名或接受過現代大學教育的讀書人,他們或曾擔任過官員,或是大學、中學教師;其二是以文字謀生的知識分子,多是爲報刊撰稿或以寫作出書爲生的撰稿人與作家;其三是從事報刊業與出版行業的人。當然這三種職業之間並非涇渭分明,做大學教師的同樣可以是報刊雜誌的撰稿人,他們之間的身份也多有重合之處。在1930年代的上海,文人墨客數量繁多可謂是數不勝數,其中有大量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如魯迅、茅盾、巴金、瞿秋白、戴望舒、蕭紅、郭沫若、田漢、徐悲鴻等,他們的文學作品至今依然廣泛流傳,是中國現當代歷史、文學、藝術中不可繞過的人物。
影視劇中的魯迅
影視劇中的魯迅 當然也正是由於文人數量是如此的龐大,有人對此嘲諷說:『現在的大學教授,多如過江之鯽。』甚至更有人說所謂的教授數量『比上海四馬路的野雞還多』。據統計在上海有數十座國立或私立高校,高校教師人數達2000多人,儘管文人教授的質量參差不齊,但在中國也只有北平城的文化水平可與上海相比較。
位居上海的商務印書館
位居上海的商務印書館 二、上海文人的精神世界 作爲中國的文化、經濟中心,民國時期的上海無疑是文人的『天堂』,這裡有琳琅滿目的商品、數量眾多的書店與經常可見的話劇、音樂劇等現代藝術活動。對於酷愛讀書、買書的文人來說,圖書館與書店亦或是路邊小書攤,無疑是讀書人最常去也最喜歡的場所。公共性質的圖書館在晚清時期已經出現,像南洋公學圖書館不但是可爲學校師生提供服務,每到周末社會人士也可入內讀書。民國時期上海的公共圖書館數量更大規模更大,1936年5月1日,上海市立圖書館正式落成,開放首日便人山人海,讀書人對此更是欣喜若狂。
上海市立圖書館(今楊浦區圖書館)
上海市立圖書館(今楊浦區圖書館) 如果說公共圖書館給讀書人提供了安靜場所的話,那麼大大小小的私人書店則爲讀書人購書提供了極爲方便的場所。上海是中國近代報刊出版行業最發達的城市,各國報紙、圖書都能在上海買得到、看得到。在上海,出售中西方新書與二手書的書店主要存在於上海的福州路、北四川路這樣的核心地段,而對古籍古書感興趣的文人呢,則要到上海老縣城的城隍廟一帶才能買到。如果能重回百年前的上海,在上海大大小小的書店、書攤上可能會時常發現許多蹲在書前『流連忘返』的教授學者。 對於讀書人而言,買書所獲得的精神快樂遠遠超過其於物質與肉體上的快樂。他們買書不僅是爲了讀書,也有著『以書會友』的想法,書便成爲了文人之間惺惺相惜與互相溝通了解交流的媒介,將互不相識的讀書人連接起來。據記載在當時的商行有一家書店名爲『博古齋』,其老闆名爲柳蓉春,在多年與書打交道的過程中練就一身識書辨書的本領。他每每獲得價值極高的孤本、善本,都會以此爲機會招致愛書之好友前來家中,一同讀書賞書,暢談書籍與故事,生活極爲悠哉。
民國時期的上海書店街
民國時期的上海書店街 而就買書人而言,儘管上海的讀書人較於其他城市已經不算窮的了,但在浩如煙海的書面前,再多的錢也是禁不住的花的。魯迅當時就說:『有關本業的東西,是無論怎樣節衣縮食也應該購買的。』對於讀書人來說,讀書買書即是本業。家中有錢的讀書人買書自然是財大氣粗,但這畢竟是鳳毛麟角,對於大部分普通讀書人而言,買書帶來之經濟上的負擔,使許多家庭的生活是雪上加霜。正如有人說他的收入除滿足基本溫飽外全都用於買書之上,他們知道讀書買書會使生活質量下降,但他們卻無法割捨這愛好,只得在無數次感嘆中一買再買。 三、上海文人的日常生活 談及日常生活,就不得不提民國上海文人的穿衣打扮。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穿衣打扮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精氣神與生活水平。尤其在現代化最爲發達的上海,許多上海人對穿著的追求遠遠高於對房子和食物的要求,只爲能夠在眾人面前贏得一副好臉面。就讀書人而言,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大學生、公務人員與大學教授大多在衣著上比較西化,他們仿照英美國家的紳士打扮,禮帽、西服、皮鞋以及一絲不苟的頭髮是他們的標配。像聖約翰大學這等私立教會學校,學生入學需提交的照片都必須要是西裝打扮。許多人回憶當時的一些知名文人的打扮時都說他們『打扮得像個高等華人』,由此可見在上海的文人受西方的影響是很大的,即使他們從來沒有去過西方。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
民國時期的讀書人 讀書人不但喜歡買書讀書,也會時常到城市內其他娛樂休閒場所去享受生活。作爲『遠東巴黎』,上海的休閒場所可謂是五花八門數量繁多,全國沒有哪座城市可以與其比肩。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舞廳不再只是尋花問柳的人前往的場所,許多讀書人也開始去舞廳進行社交活動,許多高規格酒店內舞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舞廳外還有泳池、咖啡館亦或酒吧,混跡社會各階層人物。這固然被許多相對保守的讀書人所不齒,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西化程度十分高的青年讀書人對此樂此不疲。他們白天工作、辦報紙寫文章,下班後則會成群結隊的前往舞廳遊玩與社交。 除舞廳外,上海豐富多樣的城市空間同樣爲讀書人提供了若干其他休閒的選擇。一些手頭拮据的讀書人往往選擇溜冰場、游泳池或電影院作爲自己的日常休閒場所。再或者他們甚至不花一分錢,在上海的街頭漫步遊走聊天,一邊行走一邊暢聊人生。中西交融、三教九流混雜的上海,無疑爲讀書人的聊天對話提供了無數素材。總而言之,身處上海的讀書人正如李歐梵所說的生活在這『摩登上海』之中,他們享受著上海帶來的一切便利,又在其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今日上海保留的唯一的法式公園
今日上海保留的唯一的法式公園 文史君說: 今天的上海依舊是全中國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其文化氛圍與經濟水平冠絕全國其他城市。摩登上海搖身一變成爲了『魔都』上海,其魅力不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越來越強。讀書人與上海之間是互相成就的,上海爲他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活與選擇,使他們的讀書生活不再枯燥,而大量讀書人的存在又使上海增添了許多文化韻味,使上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具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胡悅晗:【日常生活與階層的形成——以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分子爲例(1927-1937)】,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樓嘉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