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卷10敬師傅詩解1李綱寄命陳說太子尊師明道致太平政 題文詩:
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腳疾,不堪踐履. 唐太宗乃,賜步輿令,三衛舉入,東宮而詔, 皇太子引,上殿親拜,大見崇重.李綱乃爲, 太子陳說,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 理順辭直,聽者忘倦.太子商略,古來君臣, 名教竭忠,盡節之事,綱懍然曰:托六尺孤, 寄百里命,古以爲難,綱以爲易.吐論發言, 每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每嘗, 聳然禮敬.貞觀六年,詔曰朕比,尋討經史, 明王聖帝,曷嘗無師?前所進令,而遂不睹, 三師之位,意將未可,何所以然?黃帝學於, 大顛顓頊,學於錄圖,堯學尹壽,舜學成昭, 禹西王國,湯威子伯,文王學於,子期武王, 學於虢叔.前代聖王,未遭此師,則功業不, 著乎天下,名譽不傳,乎載籍也.況且朕接, 百王之末,智不同聖,其無師傅,安可以臨, 兆民者哉?詩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理政,致太平者, 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師位.尊師重教, 傳承經典,傳情遞義,人情世故,學而知之. 【原文】
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①有腳疾,不堪踐履。太宗賜步輿,令三衛②舉入東宮,詔皇太子引上殿,親拜之,大見崇重。綱爲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太子嘗商略古來君臣名教,竭忠盡節之事,綱懍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爲難,綱以爲易。』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注釋】
①李綱:字文紀,觀州人。隋時曾做過太子洗馬,升爲尚書右丞。唐高祖時拜爲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頻諫太子不聽。貞觀初,拜爲太子少師。
②三衛:唐制,東宮六率府分爲上、中、下三等,掌宿衛之事,稱爲三衛。
【譯文】 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患有腳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於是唐太宗賞賜給他一輛代替步行的『車子』,並命令侍衛抬他進入東宮,還下詔命令皇太子親自迎接他上殿,親自行禮作揖,以示對他的敬重。李綱爲太子講述君臣父子之間的禮儀,還有日常飲食起居方面的禮節,道理明暢,言語直白,讓聽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經與李綱商討自古以來君臣之間的倫理綱常,以及效忠盡節之事,李綱正氣凜然地說:『受託於先王,身負輔佐儲君的使命,古人認爲這件事十分困難,臣卻以爲十分容易。』每當論起此事,李綱一臉正氣,言語激昂,透露出一種剛正堅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爲之肅然起敬。
【原文】
貞觀六年,詔曰:『朕比尋討經史,明王聖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①之位,意將未可,何以然?黃帝學大顛,顓頊學錄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王學虢叔。前代聖王,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名譽不傳乎載籍。況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聖人,其無師傅,安可以臨兆民者哉?【詩】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師之位。』
【注釋】
①三師:北魏以後稱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師』,品級列正一品,但僅爲虛銜,無實職。後偶有廢置之時,貞觀十一年復置。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下詔說:『我近來研讀經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聖賢的君子都不能沒有師傅。前時進上待批的詔令未設三師之位,我認爲這樣不好,爲什麼呢?昔日,黃帝向大顛求教,顓頊向錄圖問學,堯以尹壽爲師,此外,舜向成昭學習 ,禹在西王國求學,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王學虢叔。前代聖明的君王,如果沒有遇到這些名師的點化,他們的功績就不能廣布天下,自己的聲名也不能名垂史冊。何況我在百王之後統領天下,才智與聖人有所差別,要是沒有師傅,怎麼能夠君臨天下呢?【詩經】上不是說:'要想不犯錯誤不忘教訓,都必須從舊的規章制度入手。」不學習 ,就不能明白古時治國的道理。像現在這樣沒有名師的教導就能統領天下,獲得太平的,歷史上還不曾有過啊。應馬上發布命令,設立三師的職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