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10晏子使吳吳王問可處可去晏子對以視國治亂11吳王問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對以先民後身 題文詩:晏子聘吳,吳王問曰:子大夫以,君命辱在, 敝邑之地,施貺寡人,寡人受貺,願有私問. 晏子巡遁,而對曰嬰,北方賤臣,得奉君命, 趨末朝恐,辭令不審,譏於下吏,嬰懼不知, 所以對者.吳王曰聞,夫子久矣,今乃得見, 願終其問.晏子避席,曰敬受命.王曰國如, 何則可處,如何可去?晏子對曰:親疏得處, 其倫大臣,得盡其忠,民無怨治,國無虐刑, 則可處矣.故君子懷,不逆義君,居治國位; 而親疏不,得居其倫,大臣不得,盡其忠者, 民多怨治,國有虐刑,則可去矣.是以君子, 不懷暴君,之祿不處,亂國之位.君子慎獨, 特立獨行,仕必正義.晏子聘吳,王曰長保, 威彊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對曰:先民後身, 先施後誅;彊不暴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 百姓並進,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彊, 退人之君,不以眾彊,兼人之地;用法爲時, 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也,爲眾屏患, 故民不疾,其勞也此,長保威彊,勿失之道. 失此者危!吳王忿然,作色不悅.晏子曰寡, 君事畢嬰,無斧鑕罪,請辭而行.遂不復見.【原文】 晏子使吳吳王問可處可去晏子對以視國治亂第十晏子聘於吳,吳王曰:『子大夫以君命辱在敝邑之地,施貺寡人,寡人受貺矣,願有私問焉。』晏子巡遁而對曰:『嬰,北方之賤臣也,得奉君命,以趨於末朝,恐辭令不審,譏於下吏,懼不知所以對者。』吳王曰:『寡人聞夫子久矣,今乃得見,願終其問。』晏子避席對曰:『敬受命矣。』吳王曰:『國如何則可處,如何則可去也?』晏子對曰: 『嬰聞之,親疏得處其倫,大臣得盡其忠,民無怨治,國無虐刑,則可處矣。是以君子懷不逆之君,居治國之位。親疏不得居其倫,大臣不得盡其忠,民多怨治,國有虐刑,則可去矣。是以君子不懷暴君之祿,不處亂國之位。』 10【譯文】 晏子到吳國聘問,吳王說:『大夫您因君王之命承蒙來到敝國,賜贈寡人,寡人接受您的贈予了。希望請教一個私人問題。』晏子逡巡著回答說:『晏嬰,北方的卑賤之臣,得以奉君王之命,來到您朝的末位,擔心言辭不審重,被官吏譏諷,害怕我不知道怎樣回答你。』吳王說:『我聽聞您的大名很長時間了,現在才得以見面,希望能讓我問出我想問的問題。』 晏子離席回答說:『敬請垂問。』 吳王說:『國家怎樣才可以留下,怎樣才可以離去?』 晏子回答說:『我聽說,親近的人和疏遠的人得以各處其位,大臣能夠盡忠,百姓沒有冤枉的判獄,國家沒有暴虐的刑罰,就應該留下。因此,君子歸附不違道義的國君,在清明的國家任職。親近的人與疏遠的人不能各處其位,大臣不能盡忠,百姓的冤獄很多,國家有暴虐的刑罰,就應該離去了。因此,君子不嚮往殘暴之君的爵祿,不在黑暗混亂的國家任職。』【原文】 吳王問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對以先民後身第十一晏子聘於吳,吳王曰:『敢問長保威彊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對曰:『先民而後身,先施而後誅;彊不暴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百姓並進,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彊退人之君,不以眾彊兼人之地;其用法,爲時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爲眾屏患,故民不疾其勞:此長保威彊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吳王忿然作色,不說。晏子曰:『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鑕之罪,請辭而行。』遂不復見。11【譯文】
晏子到吳國聘問,吳王說:『請問怎樣做國家才能長期保有威武強大而不失去它?』晏子回答說:『先百姓而後自身,先施予而後索取;強大而不欺凌弱小,尊貴而不欺凌貧賤,富有而不蔑視窮人;百姓同時進用,官吏不欺壓百姓,百姓和樂,政治太平;不憑恃威武強大壓制他國之君,不憑恃人多勢眾兼併他人領地;他們使用刑法,是爲時人禁除暴虐之事,所以世人不會違背他們的想法;他們發動兵力,是爲民眾屏卻災患,所以百姓不會痛恨他們的勞役。這就是長期保有威武強大而不失去它的辦法。失掉這些就危險了。』吳王生氣地變了臉色,不高興。晏子說:『我們國君的任務完成了,我沒有什麼死罪,就告辭回去了。』於是再也不去拜見吳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