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4|回覆: 0

[其他] 【黃石公素書】第1章原始詩解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至道不滅真情永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8 13: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石公素書】第1章原始詩解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至道不滅真情永恆題文詩: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爲一體也.道者蹈也:
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大道簡易,
易知易行,百姓日用,而不之知.至道不滅.
德者得也: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德其所欲.
君子喻義,財散情聚,真情內守,至德自得;
小人喻利,財聚情散,虛情假義,情假病隨.
仁者愛也,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
遂其生成.親親仁民,仁以愛人,仁無不在,
情生天地,天地生人,有情有愛,正己正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義者宜也:人之所宜,
賞善罰惡,以立功事;宜者適也,合於情理,
義者正也,賞罰分明,公平正義,公者千古,
私者一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義不取.
禮者理也:人之所履,夙興夜寐,成人倫序.
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有綱有常,綱常不廢,
尊卑有序,貴賤有別,有禮無禮,人獸以分.
五者人本,不可無一.五位一體,至道至情,
情生萬物,萬物有情,真情恆常,常在常再.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
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潛居抱道,
以待其時.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原始章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爲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譯文】
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不可分離,缺一不可。雖然五位一體,但層次有別,所以分而用之則誤,合而用之則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萬事萬物都遵循著道的約束,道也寓於萬事萬物之中,因此我們身在其中反而感覺不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說,道的神奇之處還在於萬事萬物雖受制於道(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但又無法清晰追溯其發展的軌跡。好比是我們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但空氣的的確確在我們的周圍甚至身體內存在著。好比是任何圓形均有圓心存在,但圓心既沒有顏色也沒有大小,不可見。

德,是人對於道的心得,也是萬事萬物受制於道的表徵。德是在人的身上具體體現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種人格化。道如規矩,而德如方圓。得道深則德也深,得道淺則德也淺。所以,德有深淺之分,德有賢愚之別。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淺,視造化之功而定。儘管如此,畢竟魚有魚途,蝦有蝦道。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滿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萬事萬物也因此各得其所。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道者如三千弱水,德者如瓠瓢,舉水幾何,視瓠瓢之器量而定。故德有上德與下德之分。

仁,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親近融合之心,如水入海,如雨潤土。有仁慈、聰慧、善良的情懷是促成仁的基礎條件。

義,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道德準則。義中蘊涵著理,所以人們根據義中之理獎善懲惡;以義的原則作爲建立功業的基礎條件。

禮,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行爲法則。人人遵循禮的規範,才能兢兢業業、勤奮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會秩序。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關系所排列的順序行事。

以上五個方面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缺一不可。

凡是賢明能幹的人物以及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夠看清國家盛衰的規律,也懂得存亡的道理;既了解治理亂象的途徑,更知曉隱退仕進的方法。其中的奧妙在於:盛衰有其規律性,成敗有其定數,治亂在於能分清勢之正逆,去留有其內在的邏輯性。

因此,當條件不成熟時,甘心隱伏,靜守正道,加強準備,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來臨而有所行動,則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看破玄機,順勢而爲則能成就絕世之功。假如生不逢時,只不過無聞於世而已,不會有大的損害。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智慧就比別人高,名氣也比別人大。

張商英(宋)註解:
注曰:【道不可以無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內,先說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爲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釋評: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制,這五者統而言之囊括了東方文明總體思想的原始理論。若用自然規律來代替古人之所謂'道」,仍不足以明其精微玄妙;用文明禮貌來代替'德」,不足以明其瑰偉高超。以道爲體爲因,以德爲用爲果,濟世以仁,處事以義,待人以禮,可以說這就是經世治國之根本,謀釷、權變之準繩,涉世、立身之起點。

1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爲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釋評:道、德、仁、義、禮,本質上是一個原始本體的五個範疇之外化,無論三教還是其他用於治國興邦的思想體系,無不將道德作爲改造世界的根本。老子說:由於世風日下,人們距離天道本有的和諧、完美越來越遠,人心日益喪失先天的淳樸、自然,矯情、偽飾成了人們必備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倫理道德教育世人,當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時候,只好提倡仁愛。當人們的仁愛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時,就呼籲要用正義,在正義感也喪失殆盡後,就只能用法規性的禮制來約束民眾了。
因此,道、德、仁、義、禮,這五個方面是天道因時因勢之不同而權變使用的結果,實際上是一而五、五而一的不同說法、解釋罷了。

2道者,人之所蹈(蹈猶走路也),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之間)。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纖)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鮮矣!)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釋評:我們終生奔波,日夜忙碌,人人離不開運用世間萬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繁雜事務。然而,並不知曉這一切都只不過是道體的本有功用(包括我們人自身在內)而已。如果我們以空靈虛靜之心去體味時空之奧妙,似乎恍兮惚兮地能感覺到一些個中之真味,可是一旦忙亂起塵世瑣事時,就又變成〝摸象的盲人〞了。

其實,道體對宇宙萬物的包融太廣闊、太偉大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動靜休止,言談儀表,大到無邊際的宇宙,小到纖細的草籽內核,哪裡沒有道體的存在呢!用'仁」或'智」這類字眼來表述它,那只不過是崇尚'仁」或'智」的人強加給它的名稱罷了。至於老百姓,雖然時時刻刻離不開它,事事處處都在運用它,但是卻不知曉它到底是什麼。
3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

求於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於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

求(至)於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爲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爲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聖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於君主,孝於父母,誠信於朋友,是人之德也。」

釋評:對於什麼是'德」,【易經】的解釋是'贊助天地之化育」,佛教解釋是'慈悲喜舍」,儒家則認爲是'博施濟眾」。可是所謂的'德」,其本意是舍己爲人,是效法'天道」以成就世人,恩澤天下,使廣大民眾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盡其材。也就是古賢所理想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境界。德之功用,對別人來說是使之得其所欲;在自己來說,則體現爲一種崇高偉大的道德品質。

上面張商英從滿足萬物之欲求的角度解釋了'德」的內函。他說:世間萬物有所求就有欲望 ,假如其欲望 得不到滿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然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講道德,欲望 終將落空,只有以道德爲立身處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會各盡其責,各得其位;魚蟲草木才能各各依從自然規律生息繁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要遵從這樣的法則,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宇宙萬物也將充滿無限生機。近到個人的生命,遠到萬事萬物,只要順天道而行,以天下爲懷,從政也好、經商也好、處世也好,沒有不成功的,而且謀釷越高,功德越大。
4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爲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
慈慧惻隱,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親於天下,而天下自親之。無一夫不獲其所,無一物不獲其生。【書】曰:『鳥、獸、魚、鱉咸若。』【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釋評: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倫理關係,這從'仁」字的結構 —二人爲'仁」—也可看出古人所賦予仁的至深至廣的倫理內涵,天道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只有人方能最生動的弘揚,體現天道。如若相親相愛,就必須具有仁慈樂施的惻隱之心,常存利人利物的奉獻之念,胸懷使天下人民、世間萬物各遂其願的偉大志向。

由此看來,仁的本質如天、如海、如雨露,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無所不滋養。慈惠惻隱是具有仁愛之心的具體表現,真正具有仁德的人,雖然不刻意表現自己愛護民眾,但是天下人民無不自覺自愿的親近他,因爲每一個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種種生靈在他的庇護下都得以安樂生存。正如【尚書】中所說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其間,連鳥獸魚鱉也不受侵擾地愉快生存;【詩經、行葦】借蘆葦溫 柔相依地生長在一起來比喻兄弟親人之間的體貼關懷。這都是充滿仁慈友愛之情的生動表現啊!
5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立功立事,義之斷也。】
王氏曰:'量寬容眾,志廣安人;棄金玉如糞土,愛賢善如思親;常行謙下恭敬之心,是義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賞,多人見之,也學行好;有罪歹人刑罰懲治,多人看見,不敢爲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釋評:如果說'仁」是指人與人的親和關係,那麼'義」則是指人們的行爲規範——行事適宜,符合標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萬事要公正。只要衡量辦事是否公正,社會的目光自然會不約而同地集中在當權者的身上,而有職有權的人公正與否,突出表現是否賞罰分明,是否使有功有過的各得其宜。只有賞罰得宜,才會發揮人民大眾的聰明才智,使大家爭相建功立業,使事業興旺發達。
理和義是統一的。只有按照真理去判斷、處理事務,才會體現爲仁義。賞善罰惡,是正義的基本原則;能否建功立業,則是檢驗正義是否得到落寔的標準。
6禮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舉動不出乎規矩),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注曰︰【禮,履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
言、動、視、聽,造次必於是,放、僻、邪、侈,從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親,必當進退;承應內外,尊卑須要謙讓。恭敬侍奉之禮,晝夜勿怠,可成人 倫之序。」
釋評:'禮」是規範全社會的道德行爲之規儀和準則,無論在家在國,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要涉及到它。大到國家、社團 的集體活動,小到個人的飲食起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禮儀規範。這樣,社會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際關係才能和諧融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一個國家,如果朝野上下,從國家的領導人 ,到基層的人民群眾,動靜視聽,進退休止,都能按照人倫道德規範去做,就可以從根本上杜絕產生放蕩怪癖、邪惡腐敗的不良 現象。

道、德、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