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卷1本議詩解1文學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仁政無敵大夫佐助邊費禦寇 題文詩:
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之, 賢良文學,語問民間,之所疾苦.文學對曰: 治人之道,防淫佚原,廣道德端,抑末之利, 而開仁義,毋示以利,如是然後,教化可興, 風俗可移.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之法, 與民爭利.散敦厚朴,成貪鄙化.是以百姓, 就本者寡,趨末者眾.夫文繁則,質衰末盛, 則其本虧.末修民淫,本修民愨.民愨則財, 用足民侈,則饑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 進本退末,廣利農業,所以便也.大夫乃曰: 匈奴背叛,不臣數爲,寇暴邊鄙.備之則勞, 中國之士;而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之, 邊人久患,苦爲虜所,系獲也是,故修障塞, 飭烽隧屯,戍以備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 設酒榷置,與均輸法,蕃貨長財,佐助邊費. 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 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於邊,將何贍之? 罷之不便.文學對曰:孔子曰有,國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是故天子, 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 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 親附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不師, 善師不陣.修於廟堂,折衝還師.王行仁政, 無敵天下,惡用費哉?大夫乃曰:匈奴桀黠, 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 悖逆不軌,早宜誅討.王垂大惠,哀元元之, 未贍不忍,暴士大夫,原野縱難,被堅執銳, 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又今欲罷,鹽鐵均輸, 擾邊用損,武略而無,憂邊之心,於義未便. 概要: 【鹽鐵論】中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生於漢景帝前四年(公元前153年),卒於漢始元五年(公元前80年)。曬漢時期傑出的理財家,他執掌西漢中央大權達三十年之久,直接參與了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和統-鑄幣權等重要經濟政策的制訂,因此,對鹽鐵官營等政策採取了堅決擁護的態度。認爲這些政策不僅有利於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政權統一,賄利於發展生產,有益人民。他以"以輕重御民』而強調官營I商業的作用,認爲"以輕重御民』,既可以使"流有餘而調不足』,可"以佐助邊費』,『賑睏乏而備水早之 災",還可抑制兼併,增加國家收入,且"平萬物而便百姓』,『足軍旅之費,務蓄積以備乏絕』,因而堅決反對廢止這些政策。爲了證明這些觀點,他還吸收了司馬遷和【管子】的一些關於工商業作用的論述並加以發揮,認爲各地的物產都要"待商而通,待工而成』,並因此提出了"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的思想。
在鹽鐵會議上,與桑弘羊觀點相反的賢良和文學,則堅決主張取消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政策。他們以孔丘和孟軻的『恥言財利』思想爲依據,提倡『仁義』,認爲治國必須"以禮義防民』,而不能"示民以利』,否則就會使』民俗薄』,妨礙國家的治理。因此,須取消"示民以利』的鹽鐵官營政策,避免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現象徹底否認了鹽鐵官營等政策的"損有餘,補不足』的作用。他們還提出了戰國以來法家的重農抑商思想以此來反對發展工商業,把"罷鹽鐵、酒榷、均輸』定爲"進本退末、廣利農業』的必要措施。賢良文學還揭露了官營工商業的種種弊端,認爲它給百姓帶來了諸多不便和痛苦,由於均輸,使"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實行平準,又使物價"騰躍" ,』故百姓疾苦之』。同時,他們還主張恢復讓民間自由鑄錢的政策,提出『王者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的放任經濟思想。
在鹽鐵會議的後半部分,還討論到抗戰與和親及法治與禮治的問題。弘羊闡明了反侵略的備戰思想,堅持屯邊政策築城以自守設械以自備』, "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賢良文學則以"貴以德而賤用兵』爲由,反對抗戰。關於法治和禮治的問題,桑弘羊是主張法治反對禮治的。他認爲歷史是進化的,因此絕對不能承認"百世不易之道』,而要根據現實情況決定施政方針,要知『趨舍之宜,時勢之變』,所謂"異時各有所施,今欲以敦樸之時,治抗弊之民,是猶遷延而拯溺,揖讓而救火也』是徒有其名而不可行的,並認爲"禮讓不足禁邪,而刑罰可以止暴』,分肯定了法治的作用,賢良文學則堅持禮治,反對法治。 桑弘羊是法家門徒,推行法家的霸道思想,秉持財政大權,武帝時期的一系列財政政策便是出自桑弘羊之手。霍光作爲先帝欽點的首輔大臣,一方面爲了舒緩帝國內部由於常年窮兵黷武造成的矛盾,想要推行漢武帝在【輪台罪己詔】中提出的與民休息的方針;另一方面也爲了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打擊與自己有分歧的政治勢力。他開始醞釀鹽鐵會議,營造輿論上優勢。
鹽鐵會議由霍光召集,但是霍光卻並沒有參與到辯論之中,鹽鐵會議的主要參與人有大夫(即桑弘羊),御史,丞相史,賢良、文學(賢良和文學並不是兩個人,而是霍光從各個地方選舉來的儒生組成的兩個群體)、丞相(即田千秋),鹽鐵會議就想今天的人大會議一樣。從結果上看,鹽鐵會議實際上是對漢武帝時期所施行的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全面評估,主要是經濟政策,軍事政策,治國理念等。 王利器譯註: 【題解】本,基本;議,討論。『本議』就是這次會議所討論的中心議題,指有關鹽鐵、均輸、酒榷等官營事業而言。
【原文】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惟,發語詞。始元:漢昭帝劉弗陵的年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詔書:古代帝王發布的文告。丞相:秦漢時輔助皇帝執掌國政的官員,官位最高。這裡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副丞相的職務。這裡指桑弘羊。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賢良是有功名的,但沒有一定的官職。文學,統稱讀書人。語:討論。
【譯文】始元六年,漢昭帝發出詔書,讓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選的賢良、文學討論,詢問民間的疾苦。
【原文】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廣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開仁義(4),毋示以利(5),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6),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7),成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趨末者眾(10)。夫文繁則質衰(11),末盛則本虧。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12)。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13)。
【注釋】(1)竊聞:私下聽說。謙詞。
(2)淫佚(y@):放縱享樂。原:根源。
(3)廣:推廣,發揚。端:開端,本源。
(4)末利:經營工商業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國:西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國。郡和國合稱爲『郡國』,統指地方。鹽、鐵:指鹽、鐵官營,始於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指酒類專賣,官釀官賣,禁止私人釀酒,始於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輸:指均輸法,即在全國各地設均輸官,掌管運輸、收購物資、調劑有無,防止私商獲取暴利。始於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廣。
(7)散:破壞。敦厚:忠厚,朴,本質。
(8)貪鄙:貪婪卑鄙。化:指風氣。
(9)就:從事。本:農業。
(10)趨:追求。
(11)文:外表。質:本質。
(12)愨(qu8):誠樸,誠實儉樸。
(13)便:妥當。 【譯文】文學回答說:我們聽說治理人民的方法,應該防止產生放縱享樂的根源,發揚人們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揚仁義,不要引導他們追求財利,這樣,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復興,當今的風俗才能改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與民爭利。破壞了忠厚的本質,形成了貪婪卑劣的風氣。因此,老百姓務農的少了,熱衷於工商業的多了。外表太華麗,就使本質衰敗;工商業興盛,就會使農業衰落。工商業發展,老百姓就奢侈,農業發展,老百姓就誠樸。老百姓誠樸,財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饑寒就產生。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以便促進農業,限制工商業,有利於發展農業,這才妥當。
【原文】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數爲寇暴於邊鄙(2)。備之則勞中國之士(3);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4),苦爲虜所系獲也(5),故修障塞(6),飭烽隧(7),屯戍以備之(8)。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9),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10),使備塞乘城之士(11),饑寒於邊,將何以贍之(12)?罷之,不便也。
【注釋】(1)匈奴:指西漢時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當時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這裡指匈奴奴隸主統治者。不臣,不服從。
(2)數(shu^):屢次。寇暴:侵擾。邊鄙:邊境。
(3)中國:指中原地區。
(4)先帝:指漢武帝劉徹。哀:憐憫。
(5)虜:這裡是對匈奴的輕蔑稱呼。系獲:俘虜,掠奪。
(6)障塞,邊境險要處的城堡、要塞。
(7)飭:修整。烽燧(sh@):烽火燧煙。古代在邊境上建築高土台,發現敵情,白天放煙報警叫『燧』,晚上舉火報警叫『烽』。
(8)屯戍:屯田駐軍以戍守邊疆。
(9)蕃:繁殖,增加。長(zhang),增加。
(10)執:守。執備,守備。
(11)備塞:守備邊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贍:供給。
【譯文】大夫說:匈奴背叛不服,屢次侵擾邊境。防備它,就會使中原士兵很勞苦;不防備,他們又進犯不止。先帝憐憫邊境人民長期遭受禍害,苦於被匈奴虜掠,所以在邊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駐軍來防禦敵人。因爲邊防費用不足,所以才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以補充邊防經費。現在你們想要廢除它,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讓守衛在邊疆的戰士挨凍受餓,國家用什麼去供給他們呢?廢除這些政策是很不妥當的。
【原文】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衝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ǐ語見【論語·季氏篇】。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
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語。
畜:通蓄,蓄積。風:作動詞,教化的意思。
廣:推廣。懷:安撫。
這幾句話引自【春秋】莊公八年【穀梁傳】。【漢書·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處都大同小異。
這兩句話見【呂氏春秋·召類篇】。修:修明政治。廟堂:指朝廷。沖:戰車。折衝,使敵人的戰車退回去,即制服敵人。還師:使敵人退乓。
惡:何必。
【譯文】文學說:孔子說:『諸侯和大夫,不必擔心土地少,而應擔心分配不平均;不必擔心財產貧乏,而應擔心不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談論財富的多和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他們都積蓄仁義去教化民眾,推廣仁德去安撫百姓。因此,近處的人都親近歸順他們,遠處的人也對他們心悅誠服。所以,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必去打仗,善於打仗的人不必出動軍隊,善於統帥軍隊的人不必排列陣式。只要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可以使敵人不戰而退。聖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何必要什麼費用呢?
【原文】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厲中國(3),殺伐郡縣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軌(5),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贍(7),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8)。縱難被堅執銳(9),有北面復匈奴之志(10),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11),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譯文】大夫說:匈奴兇悍狡猾,驕橫放肆,侵入長城內陸,侵犯中原,殺害我朔方等郡縣的官吏,叛逆作亂,圖謀不軌,早就該出兵去討伐了。皇帝大施恩惠,既憐惜百姓生活不富足,又不忍心將士們證戰於荒野之中。你們這些人既然很難有身披鎧甲、手執武器到北方去抗擊匈奴的志氣,卻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法,破壞邊防軍費的供應,損害國家的戰備計劃,毫無憂慮邊境安危之心,這在道理上是很不妥當的。
【注釋】(1)桀黠(xia):兇悍狡猾。
(2)擅恣:驕橫放肆。入塞:侵入長城內陸。古代稱長城爲紫塞,即謂紅土築成的塞垣。(3)犯厲:侵犯。
(4)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北,是抗擊匈奴入侵的前線據點之一。都尉:武官名,這裡泛指地方官吏。
(5)悖逆:叛逆作亂。不軌:不法。
(6)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這裡指漢昭帝劉弗陵。垂:施。
(7)元元:老百姓。
(8)暴(p)):同『曝』,即曝露。
(9)難:原作『然』,今據楊樹達說改。被堅執銳:身穿堅甲,手執武器。(10)復:報復,抗擊。
(11)擾:原作『憂』,涉下文『憂邊』而誤,今改。擾,干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