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食貨志】上詩解3序教庠禮春種冬入小學大學造士采詩勸功樂業先公後私 題文詩: 在野曰廬,在邑曰里.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四里爲族,五族爲常,五常爲州,五州爲鄉. 鄉萬二千,五百戶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 稍登一級,至鄉爲卿.於是里有,序鄉有庠. 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春令民畢, 出在田野,冬則畢入,於邑詩曰:四月舉止, 同我婦子,饁彼南畝: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嗟我婦子,聿爲改歲,入此室處.以順陰陽, 防備寇賊,習禮文也.春將出民,里胥平旦, 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俟畢,出然後歸, 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斑白, 者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 女工一月,四十五日.必相從以,省費燎火, 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 相與歌詠,各言其傷.是月餘子,亦在序室. 八歲小學,入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 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 而知朝廷,君臣禮其,有秀異者,移學庠序, 異者移國,學於少學.諸侯歲貢,小學之異, 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 則別以射,然後命爵.孟春月群,居者將散, 行人有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 比其音律,以聞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 而知天下.此先王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 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國,敬事而信, 節用愛人,使民以時.故人民皆,勸功樂業, 先公後私.其詩經曰:有渰淒淒,興雲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餘一年畜. 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廉讓生而,爭訟息故, 三載考績.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已可, 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餘三年食, 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曰泰平, 二十七歲,遺九年食.然後王德,流洽禮樂, 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後仁,繇此道也. 【原文】
在野曰廬,在邑曰里。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族,五族爲常,五常爲州,五州爲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級,至鄉而爲卿也。於是里有序而鄉有庠。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其【詩】曰:『四之日舉止,同我婦子,饁彼南畝。』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婦子,聿爲改歲,入此室處。』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文也。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 【譯文】 屋在田野中叫廬,在人們聚居的地方叫里。五家成爲一鄰,五鄰成爲一里,四里成爲一族,五族形成一黨,五黨形成一州,五州形成一鄉。一鄉,有一萬二千五百戶。一鄰的首長官位是下士,從這往上,官位稍加一級,到鄉一級的官位就是卿了。這樣里有序,鄉有庠。序是用來彰明教化,庠則是用來演習禮儀以示範教化。春天命令百姓全都到田野里去,冬天全到邑中去。【詩】這樣說:『四月的時候動腿,帶上婦人孩子,把飯送給南面田裡的人吃。』又說:『十月的時候,蟋蟀躲到我的床底下,把婦人孩子喚來,告訴他們一年快完了,可以走進屋子裡了。』這是用來順應陰陽,防備賊寇,學習禮節儀式。春天,人們將出去,里胥清晨坐在右邊的房屋,一鄰之長坐在左邊的房屋,等人們全走了然後回來,晚上也是這樣。回來的人一定要拿著柴火,按照輕重分開,頭髮斑白的人不提柴禾。冬天,人們已經回來了,婦人們同在一個屋子裡,一起在夜晚織布,女工一個月早晚共有四十五個工作曰。一定要在一塊,是爲了節省火炬的費用,使技術高明和笨拙的一樣,使習俗相合。男女中有沒有完成他所應完成的,就互相唱歌,進行諷刺。
【原文】
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諸侯歲貢小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 【譯文】
這個月,不去勞役的男子也在學堂裹。八歲進入小學,學習用天干地支相配計算時日以及各方的文字與籌算,開始知道家中長幼的禮節。十五歲進入大學,學習前代聖人的禮樂,就知道了朝廷中君臣的禮儀。其中有傑出的學生,就從鄉學轉移到庠序;庠序中傑出的,就從國學轉移到少學。諸侯每年把少學中傑出的學生推薦給天子,在大學裹學習,叫做造士。在同輩中有才能的,就另外用射來考試,然後任命爵位。
【原文】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民皆勸功樂業,先公而後私。其【詩】曰:『有渰淒淒,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歲,遺九年食。然後王德流洽,禮樂成焉。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繇此道也。 【譯文】 孟春的時候,居住在一起的人們將要分散,有人搖著大鈴巡走於路上,來採集民間歌謠,獻給掌管音律的大師,把音律排列在一起,告訴天子。所以說做君王的人不用察看千家萬戶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這就是先代帝王按土地的優劣分等級安置人民使他們富裕後再來教育的大方針。所以孔子說:『治理有一千輛車的國家,謹慎辦事,講求信用,節約開支,愛護人民,在合適的時候役使人民。』因此百姓都努力立功,樂於本業,先公而後私。【詩】上這麼說:『陰雲慢慢升起,雨慢慢落下,先落到公田裡,再順便落到我的私田。』百姓耕種三年,就留一年蓄養。衣服食物充足了,才知道光榮和恥辱,廉潔、謙讓產生,爭鬥、官司就停止了,所以三年考察一次功績。孔子說:『如果有用我的人,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便會取得成功』,就是成就這樣的功業。三年考核一次,決定降免或提升,遣留三年的食物,把生產東西上交叫登;登兩次叫平,留下六年食物;登三次叫泰平,二十七年,留下九年食物。然後至高無上的道德流行,禮樂行成。所以說『如有稱王的人,一定要經過三十年後,仁政才形成』,就是根據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