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3|回覆: 0

[道家人物] 【文子】10上仁7德至心歸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4 19: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10上仁7德至心歸詩解
題文詩:
國所以存,得道者存,所以亡者,理塞者亡,
聖人見化,以觀其征.德有昌衰,風爲先萌,
得生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征者,雖成必敗.
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
存在得道,不在於小;亡在失道,不在於大.
亂國之主,務於地廣,不務仁義,務在高位,
不務道德,舍所以存,造所以亡.上亂光明,
下失民心,孰不能承?審其己者,不備諸人.
古之,道德,仁義,薄謂禮智,
此六者也,國之綱維.深行福厚,淺行福薄,
盡行,心悅誠服.古修道德,即正天下;
修仁,即正一國;修禮,即正一鄉.
德厚者大,德薄者小.至至德,雄,
堅強,貪競,天下推己,自然而立;
天下自服,不得不勝;天下與之,不取而得.
雌牝即立,柔弱即勝,仁義即得,不爭.
道在天下,譬猶江海,真情遍在,非得非失.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名不求得,
與之,與者歸之,天下所歸,所歸一情,
真情至,上德者也,天下歸之;上仁者也,
海內歸之;上義者也,一國歸之;上禮者也,
一鄉歸之,至歸自歸,心甘情願,不得不歸.
正文:
  老子曰:國之所以存者,得道也,所以亡者,理塞也,故聖人見化以觀其征。德有昌衰,風爲先萌,故得生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征者,雖成必敗。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故存在得道,不在於小,亡在失道,不在於大。故亂國之主,務於地廣,而不務於仁義,務在高位,而不務於道德,是舍其所以存,造其所以亡也。若上亂三光之明,下失萬民之心,孰不能承,故審其己者,不備諸人也。古之爲道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此六者,國家之綱維也。深行之則厚得福,淺行之則薄得福,盡行之天下服。
古者修道德即正天下,修仁義即正一國,修禮智即正一鄉,德厚者大,德薄者小。故道不以雄武立,不以堅強勝,不以貪競得,立在天下推己,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不在於自取,故雌牝即立,柔弱即勝,仁義即得,不爭即莫能與之爭,故道之在於天下也,譬猶江海也。天之道,爲者敗之,執者失之,夫欲名是大而求之爭之,吾見其不得已,而雖執而得之,不留也。夫名不可求而得也,在天下與之,與之者歸之,天下所歸者,德也,故云:上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歸之,無此四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即危道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殺傷人,養而勿美,故曰:「死地,荊棘生焉,以悲哀泣之,以喪禮居之。」是以君子務於道德,不重用兵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國之所以存者,得道也;所以亡者,理塞也。故聖人見化以觀其征。德有昌衰,風爲先萌。故得生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征者,雖成必敗。國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輕。故存在得道,不在於小;亡在失道,不在於大。故亂國之主,務於地廣,而不務於仁義;務在高位,而不務於道德。是舍其所以存,造(音操)其所以亡也。觀賢愚以取興亡,存道德不在其廣大也。若上亂三光之明下失萬民之心孰不能承?故審其己者,不備諸人也。古之爲君#6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此六者,國家之綱維也。深行之則厚得福;淺行之則薄得福;盡行之天下服。古者修道德即正天下,修仁義即正一國,修禮智即正一鄉。德厚者大,德薄者小,故道不以雄武立,不以堅強勝,不以貪競得。立在天下推己,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不在於自取。故雌牝即立,柔弱即勝,仁義即得,不爭即莫能與之爭。故道之在於天下也,譬猶江海也。天之道,爲者敗之,執者失之。失欲名之大,而求之爭之,吾見其不得已。而雖執而得之,不留也。夫名不可求而得也,在天下與之。與之者歸之。天下所歸者,德也。故云:上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歸之。無此四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即危道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殺傷人勝而勿美。故曰:死地,荊棘生焉,以悲哀泣之,以喪禮居之。是以君子務於道德,不重用兵也。行之有淺深,而德之有厚薄。道德不可暫亡,兇器不宜妄動。
參考譯文:
文子認爲:國家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存續下去,是因爲治國之術能夠順天應人,所以敗亡不存的原因,是治國之術閉塞不通,所以聖人看到了一個國家的風俗就可以知道其以後的變化趨勢。道德有盛有衰,社會風氣是道德盛衰的萌芽,所以掌握了生存之道的國家,雖然小一定能夠強大,積聚了亡敗之禍的國家,雖然僥倖成功也一定會迅速滅亡。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即使再強大也不足爲憑,國家將要興盛起來,即使再小也不能輕視,一個國家能夠存續是因爲有其存續的道理,而不在於國家的大小,一個國家敗亡也有其失敗的道理,而不在於暫時的強大。所以亂國之主,通常都會貪於廣地之利益,而忽視了奉行仁義,只是籠絡了位高權重之人,而忽視了大眾的道德教化,這是他們自己捨棄了存續之理,造成了敗亡之因。如果一個昏君上亂三光之明,不法天之化育,下失萬民之心,不法地之生長,那麼誰都可以代替他,所以能夠不斷審視自己德行的人,不會把問題責怪於他人身上。古時候的君王,效法天地之功,深行之就是厚德載物,淺行之就是成仁取義,薄行之就是禮樂理智,這六個方面,是國家能夠存續的根基。深行之就會厚德積福,淺行之就會仁至義盡,盡行之就會天下歸心。古時候修道德就是以自身爲天下人之榜樣,修仁義就是以自身爲一國之榜樣,修理智就是以自身爲一鄉的榜樣,德厚者可以獲得天下人的響應,德薄者也能夠獲得一鄉人的支持。
    所以治理國家不是依靠窮兵黷武可以延續,不是城堅池深可以固守,不是貪求爭奪可以得到,立國是因爲天下人的支持,勝在天下人能夠心服口服,所以得到國家是天下人擁戴而得,而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夠得到的東西,因此能夠利於雌牝之地,就可以柔弱勝剛強,仁義滿天下,不去強爭妄求,自己厚德載物自然天下無人能敵,所以獲得天下的道理,就如同江海的生存之道是一樣的。天之道,刻意爲者必敗,自以爲可執者必失,那些希望獲得好的名聲卻爭來搶去的人,哪裡能夠真正得到名聲呢,即使偶然得到了一些名聲,也是根本留不住的。所以名聲一類的東西是不可以強求而得到,是要看能不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的,天下人認可,那麼天下人自然歸心於他,天下人所歸心之人,就是道德之人,所以說上德者天下人都願意歸順他,上仁者海內之人都歸附於他,上義者一國歸心於他,上禮者一鄉情願效力於他,沒有這四個原因,人民就不會爲之所動。人民不爲所動,只好使用蠻力,這就是極其危險的方法了,所以老子曰『兵者,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是因爲殺人傷人即使獲得了勝利也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老子曰『死地,荊棘生焉,以悲哀泣之,以喪禮居之。』因此如果君子治理國家,應該以厚德積福作爲原則,不要隨便使用武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