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國學網 1、何廣棪論學雜著
何廣棪著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3
此爲作者學術論文選集。作者對李清照、陳振孫用力頗深,自成體系。另對經史之學、顧炎武、錢大昕乃至陳寅恪、楊樹達等亦多研究。該書由饒宗頤先生爲之選取,作爲作者七十華誕之賀。其中『經史』8篇,鍾嶸【詩品】4篇,『佛學文獻與佛教文學』6篇,李清照5篇,陳振孫13篇,陳寅恪7篇,楊樹達5篇,羅香林5篇,王韶生4篇,族譜4篇,當代學人研究與紀念10篇,當代學人著作書後11篇,序友朋、弟子著作13篇,審查報告3篇,加上自序,共一百篇。
何廣棪,字碩堂,號弘齋,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從事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退休後,出任香港樹仁大學、新亞研究所教授。著有【陳振孫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
2、昨日書香:新文學考據與版本敘說
龔明德著 台北:秀威資訊有限公司 2010·3
本書收錄的文章,是關於民國文人的書籍介紹。介紹每一種書的各種版本以及出版、翻譯等方面的情況。書中提到【愛的教育】最有名的夏丐尊譯本,楊振聲的代表作【玉君】,葉伯和的【詩歌集】,章依萍的【情書一束】等。
全書收錄26篇介紹文章,包括:【〖愛的教育〗在中國】、【累遭誤解的〖玉君〗】、【比〖女神〗更早的詩歌集】、【魯迅與〖情書一束〗】【〖懶人的春天〗和〖枕上隨筆〗】、【葉聖〖倪煥之〗的版本】、【李霽野譯〖簡愛〗之民國版】、【野夫〖木刻手冊〗三版本】、【艾蕪〖文學手冊〗的版本】、【張恨水〖八十一夢〗的版本】、【〖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問世前後】、【唐弢注魯迅〖門外文談〗的版本】等。
龔明德,現任四川師大文學院教授,著有【〖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修改箋評】、【新文學散札】、【文學談舊】、【書生清趣】等。
3、宋明理學
陳來著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2010·2
此爲學習宋明理學的入門之作。書中以20多位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爲主,敘述宋明理學的產生、發展和演變,力求展示出宋明理學的基本人物、學術派別、概念命題和理論特色,著力提示宋明理學發展的固有脈絡和內在討論。
陳來,1952年出生,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著有:【朱子哲學研究】、【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古代宗教與倫理】等。
4、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
鄧克銘著 台北:里仁書局 2010·3
羅欽順與王陽明同時代且相識。羅氏一方面反省朱學,一方面批評王學,在當時被視爲程朱理學的衛道者。今日則因對朱子的理氣論和心性論有進一步的檢討與心得而受到矚目,並有不同之評價。
全書分爲五章:第一章:羅欽順心性論之形成與意義;第二章:羅欽順之禪學批評的時代意義;第三章:羅欽順格物說之特色及其效果;第四章:羅欽順『理氣爲一物』說之理論效果;第五章:羅欽順與歐陽崇之論爭的意義。通過對羅欽順思想之研究,可以考察明代朱子學、陽明學與禪學之間的交互關係,對儒家思想之本質的縱向面,以及時代因素的橫向面都有較爲清晰的理解。
鄧克銘,日本東京大學文學(中國哲學)博士,現任台灣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
5、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
黃俊傑著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11
徐復觀在二十世紀新儒家學者中極具代表性。他側重中國知識分子與歷代政權的緊張性來分析中國文化,特別強調農村、農業、農民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基礎。其畢生學思歷程展現的終極關懷是『中國文化向何處去』?
該書採用比較思想史的方法,將徐復觀和他的思想,放在二十世紀中國儒學史及東亞思想史的視域中加以分析,並將他的思想與胡適、傅斯年互作比較,與與他的儒學同志牟宗三、唐君毅對勘。同時也與日本的福澤諭吉、澀澤榮一的思想互作比較,以觀察徐復觀思想的『中國特質』,檢驗傳統中國文化以及他早年的農村經驗在他生命中所刻畫的印記。
全書分爲七章。第一章引論勾勒在二十世紀東亞儒學史上,徐復觀的特質及其終極關懷;第二章探討徐復觀的思想史方法論,及其在諸多論著中的落實;第三章討論徐復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並分析他如何通過爲中國文化定性,進行自我定位;第四章分析徐復觀對西方近代文化的討論,這是他思考『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第一個參照系;第五章檢視徐復觀對日本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評論,這是他思考『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第二個參照系;第六章進一步分析徐復觀通過賦予古典儒學新義,而探索中國文化創新的可能性途徑;第七章綜合各章論述,聚焦在東亞文化交流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以及『文化特殊性』與『文化普遍性』的辯證性關係而提出結論。
黃俊傑,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儒學、史學史與方法論,著有【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辨證】等。
6、名家與名學:先秦詭辯學派研究
陳癸淼著 台北:學生書局 2010·4
全書共分惠施研究、公孫龍子疏釋、墨卞研究、先秦名家綜論四部分。前三部分爲專論,後一部分綜論先秦各家關於名學之差異。
作者想把文化史上長期被忽略的名家思想作一系統完整研究。作者認爲:諸子之說可分爲『道術之說』和『知識之學』兩大類。『道術之說』旨在『修身而濟世』。而名家既不談道也不談術,不談主觀之心靈修爲,也不講求客觀濟世之方。追求道術之學者都有種強烈的使命感,但追求『知識之學』的名家則抱冷靜的觀察、分析的心態,去觀察客觀事物,抽離其蘊涵的事理而成就知識。名家注重的是『是什麼』。名家自惠施、公孫龍子到墨辯六篇,內容都是觀察客觀世界而抽出實然中的理則,以此爲圓滿、滿足,而不求其實用。加上名家好以詭辯的方式來陳述其理論,所以招來『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的譏評。
陳癸淼,台灣澎湖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興大學教授,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創立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並任董事長。著有【公孫龍子疏解】、【公孫龍子今注今譯】、【墨辯研究】、【論台灣】、【台灣閩南語文指引】等。
7、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
鄭燦山著 台北:學生書局 2009·12
重玄學近來成爲道教學界、中國思想界的顯學:學界多從魏晉玄學史的脈絡來看待道教重玄學。作者對此並不贊同。作者偏重道教與佛教的課題,從道教發展史的面向去論述道教自身的問題,併兼顧外在的大環境對道教重玄思潮的影響。
每一種宗教都是一種文化思維模式,各有其獨特性,也正因爲有其獨特性,才能在歷史上大放異彩。沒有一種宗教或學術流派可以面面俱到,解釋一切世界或人間的現象,而得以圓滿無缺的。
鄭燦山,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研究領域爲道教思想文化與制度,儒道哲學。著有【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博士論文),論文【從諸子傳說到道教聖傳:先秦兩漢的老子形象及其意義】等。
8、台北市虎爺信仰之研究
陳繡綿著 台北:稻香出版社 2010·4
台灣宗教信仰呈多元化趨勢。其民間信仰融合古代泛靈崇拜和儒、釋、道三家。在對自然崇拜中,包括信仰動物能力,而將其神格化的結果便是把動物奉爲神明,並建廟拜祭。在台灣最普遍受到崇信的動物神明爲『虎爺』。在明末清初時,大量移民來到台灣,將原居住地的祭祀文化也帶進台灣,崇拜虎爺信仰也就在台灣落地生根。在靈驗傳聞的影響下,虎爺成爲各寺廟中常見的主要陪祀神。
全書分爲七章。第一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研究方法、本書架構與探討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動物崇拜』:從台灣的歷史背景了解台灣民間信仰的動物神明崇拜,並探討其特點和定位;第三章『台灣與大陸的虎文化』:對兩岸的虎文化進行分析,並研究台灣宗教信仰中的虎文學與虎藝術;第四章『台北市虎爺信仰的現狀調查與分析』和第五章『台北市虎爺信仰內容的分析與探討』:以田野調查的方式,研究台北市虎爺信仰的由來、傳說與現狀,並從虎爺形象的造型與供奉方式,了解虎爺信仰的涵義。第六章『台北市虎爺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從台北市各區域發展的改變,探究虎爺信仰的變易;第七章『結論』:總結前述各章的研究並提供未來此議題的研究方向。書末附有【台北市寺廟田野調查一覽表】。
陳繡綿,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現任台北建安國小教師。
9、鬼節超度與勸善目連
王馗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10·2
此書從鬼節於明代以來的盛行,以及豐富的節物表演,考察了目連戲作爲民間勸善的倫理道德內涵。作者選取福建莆仙目連戲的演出個案,回應了田中一成、容世誠等人的論點,指出在宗教儀禮中的超度主旨,內在本質於目連戲的『勸善』職能。
此書認爲:作爲戲劇化的表達方式,目連戲通過神、鬼、人在天堂、地獄、人世的遊走,渲染了節日慶典的宗教氣氛,凸顯出宗教超度所必須的勸善懲惡、懺悔罪孽、自我成就等儀式內容,這不但成爲理解目連戲文學形象塑造的基礎,也成爲破解節日慶典與故事傳說相互依存關係的重要依據。該書同時將目連戲研究中的數十個問題,分散在各個章節,以期從宗教信仰和節日慶典的角度,對目連戲研究有所推進。
王馗,1975年出生,山西五寨人。廣州中山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崑曲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領域以古典戲曲史爲基礎,兼涉民間戲曲、宗教民俗等學科領域。著有:【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宗教藝術與地方社會】、【偶戲】等。
10、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
蘇精著 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4
1819年新加坡開埠成爲英國殖民地,基督教傳教士於同年抵埠向華人傳教,作爲無法進入中國傳教的替代性工場之一。鴉片戰爭後中國開放五口通商,傳教士也轉入中國,至1846年全部撤離爲止。其間的27年是新加坡基督教史的第一章,也是被人忽略與誤解的一段歷史。
該書即致力於這段基督教傳教史研究。作者通過整理與分析當時在新加坡設立布道站的四個英美傳教會檔案,重新建構並解釋了基督教傳入新加坡的背景與經過,討論傳教士對華人的講道、教育、出版與醫藥事業等事工內容,各傳教會之間有關華人傳教事業的競爭,當地華人與傳教士的相互印象與互動言行,並從檔案中發現這段時期共有13名華人受洗成爲基督徒的事跡,因而更正了以往認爲當時沒有華人接受基督信仰的誤解。
蘇精,倫敦大學圖書館系哲學博士,曾任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系教授。退休後兼任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及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近代藏書三十家】、【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爲】等。
11、游道:明清旅遊文化
巫仁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著 台北:三民書局 2010·2
本書透過明清旅遊相關文本進行旅遊文化的探討。共分爲九章,上、中、下三篇。
上篇(1—3章)介紹明清大眾旅遊活動。第一、二兩章描述大眾的游觀活動,探討明清旅遊的物質環境逐漸走向商品化的傾向;第三章則透過十六世紀以來來華西人的觀察,來評價明清時期旅遊設施的發展程度。中篇(4—6章)探討明清士大夫的旅行風尚。第四章描述明清士大夫旅遊風氣興衰變遷的原因及其過程,並以明清士大夫的身份作分類,討論『宦遊』、『士游』及『幕游』;第五章利用明清士大夫的日記,來呈現其日常生活中如何旅遊的實態;第六章探討士大夫的旅遊活動及其功能。下篇(7—9章)深入討論明清士大夫旅遊文化的建構與變遷。第七章介紹明清旅遊的相關書籍。第八、九兩章論明清士大夫遊記論述與書寫的變遷。作者在餘論中,從三個面向來探討旅遊地景觀如何透過文化形式再現。
12、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
呂文翠著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9·11
近年來,晚清『上海學』已成爲國際漢學界的熱門話題。舉凡從都市空間、性別意識、大眾媒體、通俗文學、時尚文化等,皆從不同角度來詮釋這座在十九世紀崛起的新興東亞大城。本書從不同角度,譬如中國文人、洋場才子、報人、域外文學、青樓花史、青樓小說、城市文化、【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錄】等文學作品爲考掘探析的焦點,力圖完整地呈現十九世紀中國上海的文學與文化的艷異與豐富性,描繪出市民生活、通俗文化、傳播媒體間的重要互動和相互影響。
該書從比較文化視角,旨在呈現1840年代末到二十世紀初上海文化圈種種文學形式、文化形態及城市想像的流轉變異。全書由兩部分構成:域外行旅與文化他者——洋場才子奇書;情感、自我與地景表述之相互生成。兩者皆以豐富的圖像與視覺元素還原文化語境,從物質性材料重新理解近代上海文人心態史的多元剖面,貼近解析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傳統文人文化面臨的巨大衝擊。除了揭示出十九世紀中葉末葉的全球圖景與近代中國文學史研究中不容迴避的標誌性意義,更具體而微地呈現晚清上海作爲異域多元文化的輸入港口與東亞文化擴散輻輳地標的時代角色,揭開其間展演的跨國流動、城鄉互動、傳統階級與新興勢力重新洗牌、地方經驗與世界文化交織角力、認知與觀念之生成演化的種種課題。也只有正視晚清前期上海文壇蓄積的豐沛文化動力與多元共生的契機,釐清近代中國崛起的『海派』文學之來龍去脈,方能於重繪全景後,清晰理解晚清上海文化文學的現代性預兆先聲。
呂文翠,台灣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爲中央大學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爲中國近現代文學、晚清小說、台灣文學。著有【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博士論文)。
13、從城市看中國現代性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城市史研究課題組在2007年6月28日舉辦『從城市看中國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希望透過城市來探討現代性問題,嘗試突破現代化或西化的框架,擴大視野與議題到其它面向,包括外來消費和娛樂文化、城市空間與產業變遷、新興社團組織的出現、新興職業人的誕生,以及城市與宗教的關係等,以期將中國近現代城市史研究的縱深,延伸到明清時期。該書即是這次研討會的論文集,共收論文十四篇,依次是:
賴惠敏:乾嘉時代北京的洋貨與旗人的日常生活
鄭楊文:清代洋貨的流通與城市拼莰(mosaic)的出現
連玲玲:女性消費與消費女性: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爲中心
贊 寧:『賭心思:民國時期上海的回力球賽
巫仁恕:從游觀到旅遊:16到20世紀初蘇州旅遊活動與空間的變遷
柯必德:20世紀初期蘇州的花柳區
孫慧敏:『房客聯合會『與1920年代上海的房屋減租運動
王 笛:民國時期同業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以成都市茶社商業同業公會爲例
劉 迅:修煉與救國:明初上海道教內丹、城市信眾的修行、印刷文化與團體
范純武:飛鸞、修真與辦善:鄭觀應與上海的宗教世界
康 豹:一個著名的上海商人與慈善家的宗教生活:王一亭
徐小群:城市職業與城市文化:業餘和職業話劇在1920—1930年代的興起
林美莉:近代中國本土會計師執業空間的拓展:以立信會計事務所的業務活動爲例:1927—1945
岩間一弘:在表演和宣傳之間:上海民營企業階層的重組和群眾運動
14、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
呂世浩著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12
本書以【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爲中心,藉此對兩漢之際史學和政治的互動情形作一全面而詳細的分析,進而闡明其在史學發展史上的歷史意義。全書共分七章:
第一章爲緒論界定研究範圍與關鍵名詞,回顧相關文獻,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方法與全書結構;第二章探討【史記】對漢代造成的衝擊和挑戰,以及傳統史學與政治之間的微妙關係;第三章、第四章將兩漢412年分爲四個階段,探討其轉折過程,歸結於【漢書】;第五章就兩漢諸子對【史記】的評價、補續【史記】諸家、史學新著的出現三個方面作補充;第六章以前幾章爲基礎,重新探討【史記】到【漢書】的轉變及其歷史意義;第七章爲結論,總結前六章的內容及研究成果。
呂世浩,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著有:【敦煌地區發現的漢代郵傳遺蹟和簡牘的考古學研究:以懸泉置遺址爲主】、【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等。
15、【竹書紀年】研究論稿
邵東方著 台北:Airiti Press 2009·12
這是本論文集,收錄作者研究【竹書紀年】的論文十篇,後附作者搜集的有關【竹書紀年】研究論著的參考書目。這些論文先後在海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過,出版前作者對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補。本書分爲十章,另有前言【竹書紀年】版本題名之辨析與今本真偽之爭論。十章依次是:今本【竹書紀年】諸問題考辨:與陳力博士商榷;從思想傾向和著述體例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偽問題:理雅各英譯【竹書紀年】析論;今本【竹書紀年】周武王、成王紀譜之錯簡說再分析:與夏含夷教授商榷;【汲冢紀年存真】點校本訛誤舉例;晉公子重耳返國涉河時間考:今本【竹書紀年】所記『涉自河曲』辨誤;【水經注】引【竹書紀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條考辨】;今本【竹書紀年】附註之『寒門』『塞門』考;【史記集解】引『荀勖曰和嶠雲』段標點補正;古本【竹書紀年】校讀札記。
邵東方,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聖荷西州立大學圖書館學暨信息學碩士,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學術史、古典學和文獻學研究。
16、學術與經世:唐君毅的歷史哲學及終極關懷
黃兆強著 台北:學生書局 2010·5
中華民族之生命以及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生命乃是唐君毅終極關懷之所在:民族不能獨立,則歷史文化無所附麗;傳統歷史文化一概闕如,則民族、國家僅一軀殼而已,雖生猶死。此雙生命之關懷,加上對每個人安身立命方面的關懷,乃唐君毅畢生心力投注之所在。
全書正文十篇,依次是:唐君毅先生的歷史形上學:論人類歷史行程之形而上之本體;唐君毅先生的歷史形上學:論歷史發展規律以及其它歷史形上學問題;唐君毅先生的史學價值論;唐君毅先生的歷史知識論;唐君毅先生的史學價值判斷論;史學現代化:從唐君毅先生論漢代史學家學術思想之分類所獲得的啟示;唐君毅先生論中華民族之生存發展及中華文化之傳承弘揚問題:以先生論述清代學術思想爲例;唐君毅先生論春秋經傳;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和諧社會:唐君毅先生的終極關懷;【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之啟示:論連署發表及共同參與撰寫之意義。
黃兆強,法國巴黎大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學教授,台北市錢穆故居管理處執行長。著有:【廿二史札記研究】、清人元史學探究:清初至清中葉】,編有【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和思想】等。
17、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
李存智著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0·2
本書透過出土文獻中的通假字與傳世文獻中的通假字、詩歌押韻、諧聲相互參證,來研究漢語的上古音韻,探討楚簡中的通假和音韻。
全書分爲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上博楚簡通假字的聲母關係;第三章:上博楚簡通假字的陰聲韻部關係(一);第四章:上博楚簡通假字的陰聲韻部關係(二);第五章:上博楚簡通假字關陽聲韻部關係系;第六章:結論。
李存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漢語音韻史。著有相關論文數十篇。
18、聲韻學16堂課
盧國屏著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10·5
該書分爲16單元,對上古、中古、近代語言系統的變易進行研究,並探討其改變的原因,同時將各項聲韻學理論條列化。總的可歸爲三大主題:1、聲韻學基礎研究。包括『聲韻學概說』、 『基礎語音學』和『漢語音節系統』三個單元。主要是對聲韻學展開初步認識,並了解語音學的內涵與漢語音節體系的基礎面貌。2、古代聲韻學研究。包括『古漢語聲韻知識與方言概說』、『反切注音與韻書簡史』、『【廣韻】研究』、『等韻圖研究』四個單元。了解古代聲韻學的發展,並對古代語言學文獻進行研究。3、上古、中古、近代語言系統研究。包括『中古語音系統(一):聲母』、 『中古語音系統(二):韻母和聲調』、『中古後期語音系統:宋代』、 『近代語音系統(一):元明』、 『近代語音系統(一二:清代』、 『現代漢語語音系統:國語』、『中古到現代的語音演化』、『上古語音系統(一):研究法與韻部』、 『上古語音系統(二):聲母和聲調』九個單元。
盧國屏,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文學博士,現爲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當代文字學概論】、【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漢語語言學】等。
19、靈均余影:古代楚辭學論集
廖棟梁著 台北:里仁書局 2009·9
該書主要是對【楚辭】進行接受學研究。主要關注人們對此進行詮釋的歷史性、此在性,探究其中各種意義的生成原因,既有美學的、也有歷史的內涵。
全書受文八篇:
1、【忠誠之情,懷不能已:論班固的〖楚辭〗觀】:班固的理論言說被後人視爲【楚辭】學論爭的開端;
2、【痛飲酒,熟讀〖離騷〗:略論六朝士人對屈原的解讀】:六朝士人讓那個忠貞盡瘁的屈原,變成了傲岸深情的屈原;
3、【靈均余影:論朱熹〖楚辭後語〗】:以【楚辭後語】爲對象,藉著釐清晁補之、朱熹編選此書的準繩、範圍、體系和目的;
4、【理解的歷史性:朱熹論揚雄】:前人評論揚雄,褒揚者推崇爲大儒,上比聖人;貶損者斥其失身敗德,僭經文淺;
5、【離詞、辯言與聞道:論戴震〖屈原賦注〗】:中國的學問原本就重視綜合性、整體性,是一種以人文價值爲核心的學問;
6、【歐穆亞:論王國維的〖楚辭〗研究】:指的是在本土南北文化論的語境中『性格與境遇相待』,而使之成爲一種人生觀,作爲調節心境和外在世界之用;
7、【寄情草木:〖離騷〗香草喻的詮釋及其所衍生的比興批評】:『托喻』的象徵意義,擔負著寄情寓志,表現詩人現實情感的使命;
8、【騷言志:『發憤以抒情』說的歷史演繹】:本文比較儒、道兩家的悲音。
廖棟梁,現任教與政治大學中文系,著有【六朝詩評中的形象批評】、【古代楚辭學史論】等。
20、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
王璦玲主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於2007年11月14日舉行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情、理、欲三者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在明清的詩文、戲劇、小說創作和評論中呈現複雜多元的傾向。本書爲此次會議的論文結集,計收論文十篇:
李豐楙:假作真時假亦真:僧、道眼下的情、欲與理
鄭利華:前七子詩論中情理說特徵及其文學指向
張 璉:困頓下的至情:試論明代士人歸有光的自我觀
蔡宗齊:郝敬『溫柔敦厚』說:一個被遺忘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
王鴻泰:明清間文人的女色評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
嚴志雄:情慾的詩學:窺探錢謙益柳如是【東山唱和集】
楊晉龍:錢謙益詩詞中的身體寫作及其自我觀述探
廖美玉:記憶蘇小:由袁枚詩看情慾理的摻合和肆行
王璦玲:『泥傀儡逢場作戲,也只與人同善』: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中文人主義與社會視野
岡崎由美:清代俠義小說的武打描寫與人體文化:以【三俠五義】與【水滸傳】的比較爲主
21、雲間詩派的詩學發展與流衍
謝明陽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10·3
雲間派是明清易代之際一個地域性、家庭性特徵十分突出的文學流派。詩學以漢魏、盛唐爲圭臬,詞學則胎息花間、南唐、北宋。在其實學精神召喚下,又能掙脫復古之枷鎖,師心重情,刺譏現實。其代表人物是『雲間三子』:陳子龍、李雯和宋征輿。
本書主要研究雲間三子的生平思想、活動,分別敘述他們的文學主張以及詩詞創作的特徵和影響,並透過他們的生平事跡,探討他們的人生觀、政治觀等思想觀念的變化。
謝明陽,台灣花蓮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爲明清詩學、明遺民學術。著有:【許學夷『詩源辨體』研究】、【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
21、世變中的記憶與書寫:以丁耀亢爲例的考察
黃瓊慧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12
明清時期時間跨度長達五個半世紀。其間,西方爆發巨變並轉型現代,東方亞洲在運動之餘,亦不乏值得探討的自發實情。本書探討的『記憶』與『物質文化』是明清研究的新議題。對中文學門而言,跨文化的西學借鏡是大勢所趨,卻也備受挑戰。這本以『世變』、『記憶』、『編寫』爲關鍵詞的丁耀亢研究,主要希冀從新讀【天史】填補向來在丁耀亢研究中『缺位』的明末生活、思想和創作;從新讀【出劫紀略】考察丁耀亢藉由『世變』記憶之編寫欲流傳的『生命史』而『家族史』而『時代史』。再由兩書的新讀,進而重讀丁耀亢及小說【續金瓶梅】。將【續金瓶梅】回歸到丁耀亢的創作譜系和『生命史』重新考察,探討世變前後的丁耀亢在記憶書寫與編寫策略的異同,以觀察世變、記憶以及編寫三者的關係。
22、清代傳奇小說研究
曲金燕著 台北:學生書局 2009·1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將清代傳奇小說視爲一個整體,進行全面性研究,而其中較突出的是【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這樣的研究方式深深影響了清代傳奇小說的研究。在魯迅研究的基礎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清代傳奇小說研究的視域才逐漸拓寬,對其開始進行基礎性研究與專門論著。但清代傳奇小說研究相對於其它時代傳奇小說的研究工作仍有不及,與同是清代的白話小說研究相比,更顯不足,因此對其展開更完善的研究是目前應該努力的目標。
本書分三編、八章及餘論。上編『鼎革易代之際的悲歌』包括第一章『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明末清初傳奇小說中的遺民眾生相』,第二章『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一世界:明末清初傳奇小說中的言情之作』:明末清初知識分子對時代、社會的愁悶情緒、瀰漫至傳奇小說中。作者對此褒揚氣節與充滿悲情感懷的遺民文學進行研究;中編『乾嘉傳奇之盛世繁響』包括第三章『乾嘉傳奇小說與科舉制度』、第四章『乾嘉傳奇小說與通俗文學』:乾嘉時期的經濟繁榮,爲文化事業提供良好的基礎。本編從傳奇小說與社會的共通性進行研究,文人與科舉制度緊密聯繫,通俗文學在乾嘉時期發展的深入廣傳,作者從史學的視角詮釋文學的特殊現象。下編『封建末世的哀音』包括第五章『傳奇小說主人公的更換』、第六章『封建末世的浮華』、第七章『傳統商業的滯後性』、第八章『清末煙花粉黛類傳奇小說』、餘論『清代文言小說的通俗化』:清末重商觀念興起,商人變爲小說主角,商業也成爲主要內容,煙花粉黛類傳奇小說充滿商業利益氣息,清代傳奇小說在此時期走向平民通俗化。作者對上述各現象進行整理研究工作。
曲金燕,蘇州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
23、板腔體與曲牌體
施德玉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10·6
板腔體與曲牌體爲說唱和戲曲音樂的兩大曲體,也深深影響了我國各地方音樂中聲樂曲與器樂曲的曲式。其唱詞形式的變化,對文體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本書作者藉由對板腔體與曲牌體的緣由、形成、體制、發展以及各自特質的研究,希望能對於從事說唱、戲曲音樂和傳統音樂創作與研究者,提供一些曲體的現象與資料,並期對未來我國音樂的發展有所貢獻。
全書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1、從歷代的文體形式,探討板腔體的齊言體之形成、體制內容與發展情形,以及齊言體與板腔體的必然關係;2、從歷代的文體形式,探討曲牌體的長短句形成、體制內容與發展情形;3、論述曲牌體成立之前的奏曲『諸宮調』的套曲套式;4、從南北曲牌的體制規律現象與套曲形式內容,分析精緻的曲牌規律已形成,並有廣泛的運用與發展;5、從【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選錄585首南曲之集曲,分析探討曲牌體製發展之極致的『集曲』的類型、數量及體式;6、分析板腔體音樂基礎規律性、靈活變化性與調適性之特色;7、探討構成曲牌體音樂的要素、曲牌組合之規律、套曲性質和曲牌音樂之特色;8、從歷代文體的現象論及曲牌體與板腔體是同時並起且相互流轉,以及板腔體中常用的板式名稱、形成緣由、常用板式的性格、板腔的運用;9、曲牌的性格、曲牌名稱的來源以及曲牌的運用和發展。
24、明清戲曲考論
劉致中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9·10
本書收錄作者有關明清戲曲的論文21篇,大都是考證,亦多原創性,內容分爲三個方面:
1、作品考證:主要針對明清戲曲史上一些作者不詳或存在不同說法的戲曲作品,如【中山狼】、【鳴鳳記】、【蕉扇記】、【鐵冠圖】、【麟閣待】、【千忠錄】等考訂其作者。另外對梁辰魚【浣紗記】,吳梅村【秣陵春】的創作年代,李玉【一捧雪】的本事,焦循的【劇說】也作了考論;
2、作家考證。對許自昌家世生平、著述刻書,阮大鋮的家世,李玉的生平進行考證考述;
3、戲班和戲曲文獻考證:對中國古代戲班進入越南何家班女戲的考述,對『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俗諺的文獻考訂和解讀。
劉致中,1931年生,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江蘇教育學院歷史系副主任,著有【崑劇發展史】(與胡忌合作)等。
25、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集
劉彥君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9·11
本書認爲:占據都市生活主導地位的是眾多市民的活動。這些『富工』、『閒人』們用他們新的生活方式來改變社會生活面貌,也用他們世俗審美情趣影響著文藝的發展。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以及社會結構、社會心理的轉變促成了中國戲劇藝術的茁壯成長。
中國的戲劇藝術是從假面戲發展至臉譜戲。按照作者和觀眾的主觀傾向來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這就是中國戲劇的傳統特徵。戲劇作爲一種藝術,不僅作用於人們的理智,也影響著人們的感情;不僅幫助人們認識世界,而且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劉彥君,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博士,著有:【中國戲劇的蟬蛻】、【欄杆拍遍:中國古代劇作家心路】、【梅蘭芳傳】、【東西方戲劇進程】、【圖說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發展史】、【中外戲劇史】、【戲劇鑑賞】等。
26、崑:劇、曲、唱、班
洛地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10·6
本書乃洪惟助主編的【崑曲叢書】第二輯中第三種,計收有關崑曲研究的論文12篇。其中代表性的論文有兩篇:【崑:劇、曲、唱、班】和【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作者認爲,『崑』是一地方劇種,沒有自己的劇作,沒有戲劇結構,沒有自身的曲,崑(戲工)的唱『曲唱『也不是自身具有的。另外的十篇中【崑台演出本】主要是對『折子戲』的認識和對『崑台演出本』是不是『類』劇本的認識有較大的調整;【入聲與開合】是有關『曲唱』的音韻論述;【板眼—節奏—句樂】對中國『板眼』的起源、演化、基本形態等作一簡單描述。
洛地,浙江諸暨人,從浙江藝術研究所任上退休,早年從事音樂、戲劇創作,後著重對民族戲劇、民族詞曲、民族音樂研究。著有【詞體構成】、【詞樂曲唱】、【戲劇與浙江】等。
27、戲曲之表演功法:以崑京表演藝術爲範疇
張育華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10·6
本書以戲曲演技規範爲核心,透過戲曲傳藝方法及體現人物之目標,貫徹戲曲演員藝術修養的完整體現。其中既有表演實踐原理的理性探求,也包含對藝術美學理想的感性體悟。系從傳統人文內涵的普世價值,來深掘戲曲表演形象亙古彌新的內蘊。書中分七大專題,分別就其理論要義、傳藝方法、人物體現、排場因應、詮釋發展、劇場實踐、借鑑效能等特殊面向,來總體勾勒戲曲表演功法志在超脫技術表象,所深沉揭示的藝術內涵。作者除運用『實務與理論』的觀照,使實踐經驗的體察分析,能與傳統理論交相辨證外,也參酌中外學理的思辨觀點,從中歸納戲曲表演內涵的運作要義,致力以開闊的態度與前瞻的視野,揭示戲曲博大精深的演繹品質。
張育華,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國劇組畢業,美國俄克拉瑪市立大學表演藝術碩士,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戲曲組文學博士,現任光華劇團研究員輔仁大學助教。致力於戲曲藝術教育課程籌劃、戲曲傳播行銷業務推展和和戲曲表演學理論研究。
28、崑曲宮調與曲牌
洪惟助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10·6
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音律與宮調:論述音律與歷代宮調,論證崑曲的宮調來繼承唐宋燕樂而來;第二章,仙呂入雙調考辨:『仙呂入雙調』爲燕樂二十八調所無。本文從樂理和實際資料論述仙呂入雙調之由來與實際意義;第三章,管色及其運用:研究各重要曲譜,以實際資料論管色與宮調的關係及管色的運用;第四章宮調的聲情:系從音樂理論及考察元劇、崑劇作品,論證芝庵【唱論】聲情說不可盡信,參考價值甚微;第五章曲牌、常用曲牌:論曲牌之形成,崑曲的訂譜規律。統計八種常用曲譜、曲牌應用的實際情況,列出常用曲牌319種。本書附有【崑曲重要曲譜曲牌資料庫】DVD,並建立檢索系統。有關曲牌、套式、宮調、管色等資料,皆可在資料庫中獲得,爲曲牌研究和崑曲訂譜提供很大方便。
29、崑劇舞台美術初探
顧篤璜、管騂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10·6
本書乃洪惟助主編的【崑曲叢書】第二輯中第四種。是作者在20世紀五十年代爲培養蘇崑演員而編寫的授課講義。
舞台美術是戲劇藝術構成要素之一,包含化妝、服飾、大小道具以及燈光布景等門類。比起演員的表演藝術,關於舞台美術,不但有文字記載可據,存世的圖像和實物也不少,這是作者要探討的一個方面;要探討的另一個方面是:崑曲已成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以崑曲爲代表的東方中國戲曲與西方戲曲各自的表現原則,表現手段與手法的不同特點,從中比較,進而更好地認識自己,以保護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
本書除了以上的理論闡述外,還包括崑劇人物造型藝術觀、崑劇人物造型藝術之面部化妝、崑劇人物造型藝術之服飾與穿戴,崑劇服飾體系的進一步解讀及戲改運動。
顧篤璜,蘇州人,從事戲曲工作,尤以崑劇和蘇劇爲重點。著有:【崑劇史補論】、【蘇劇崑劇沉思錄】、【崑劇化妝札扮】等。
管騂,揚州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史論專業博士,多年來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工作,編寫有【藝術導論】等。
30、中西戲劇發生學
汪曉雲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10·2
作者認爲,戲劇發生學比較研究不僅僅是比較戲劇學研究的起點性問題,而且對任何國家或民族戲劇發生學的根本方法。只有在比較中,才能看出戲劇作爲人類共同的文化現象的生成機制,以及戲劇作爲人類表達情感需要的本質意義。
本書分爲上下兩編,分別談論『作爲儀式的戲劇』和『作爲藝術的戲劇』。指出中西戲劇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起點是宋元戲劇和古希臘戲劇。戲劇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體現爲儀式『魔力』轉換爲藝術『魅力』,儀式『淨化』轉換爲『教化』。促使儀式向藝術轉換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巨變導致集體性不安全感,使知識階層與民眾階層具有同樣的『補償需要』。當社會恢復穩定,集體性的『補償需要』不復存在,戲劇就成爲表達個體『移情需要』的形式,從而完成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
中國戲劇在完成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後並沒有確立起獨立的藝術形制,而是延續了『禮樂』傳統,從而使中國戲劇成爲『戲曲』;西方戲劇徹底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作爲藝術的中西戲劇分道揚鑣。
汪曉雲,廈門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