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有富
我們說過,所謂典型環境就是詩中所描寫的客觀世界與所要表達的主觀世界相吻合,也就是詩中能夠恰到好處地表現詩人主觀世界的客觀世界。典型環境可能是現實的,也可能是理想的。我們要想使詩中所描寫的客觀世界與所要表達的主觀世界相吻合,也就是要找到能夠恰到好處地表現詩人主觀世界的客觀世界,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展開想像的翅膀。
一、什麼是想像
文學創作需要想像,人們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譬如晉人陸機的【文賦】就描寫了文學創作過程中想像的情形: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
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專門探討了創作構思問題,其中也談到了想像的特點,指出想像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下】進一步指出:『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營構之象。……人心營構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他所說的『人心營構之象』實際上就是想像的產物;他所說的『人心營構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實際上也就是指人們在想像過程中對舊經驗進行新綜合。應當說他的觀點已經同現代有關想像的理論非常接近了。
想像一詞在中國出現甚早,【楚辭・遠遊】稱:『思舊故以想像兮,長太息而掩涕。』李白【游太山六首】之一亦云:『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銀台。天門一長嘯,萬里青風來。』應當說他們對想像一詞的理解,同今人的理解並無多少差別。
現代關於想像的理論似乎受到了西方文藝理論的影響。朱光潛【談美書簡】曾簡要地介紹過西方有關『想像』理論的發展史,指出:
這個詞在西文中就是Imagination,中譯就是『想像』。在西方,古代的菲羅斯屈拉特(170-245),近代的英國經驗派先驅培根都強調過想像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在近代美學著作中從給『美學』命名的鮑姆嘉通,經過康德、黑格爾到克羅齊,所討論的都主要是想像。俄國的別林斯基和德國的費肖爾兩人才開始用『形象思維』來解釋『想像』一詞的意義。
在一些美學家看來,想像就是形象思維,如李澤厚【談談形象思維問題】一文說:『在西方不大用形象思維這個詞,而是用「想像」,叫做「藝術想像」,指的就是形象思維。』本文依據國內外的傳統說法將詩人在創作中爲了表達主題而營造典型環境的心理活動過程稱爲想像,而不稱爲形象思維。
現代學者和詩人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朝前邁進了一步。在他們看來想像的基礎是詩人的舊經驗,想像的過程是對舊經驗加以新綜合,想像的目的就是營造一個能夠完美表現主題的典型環境,朱光潛在【想像與寫實】一文中談道:
凡是藝術創造都是舊經驗的新綜合。經驗是材料,綜合是藝術的運用。惟其是舊經驗,所以讀者可各憑經驗去了解;惟其是新綜合,所以見出藝術的創造,每個作家的特殊心裁。
試以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爲例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他在這組詩的序中說:
余少爲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後爲歷陽守,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而生思,_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餘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爾。
可見,劉禹錫寫【金陵五題】時並沒有到過金陵,他的【金陵五題】顯然是想像的產物。就拿【石頭城】詩來說吧: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近人范況【中國詩學通論】稱此詩『不言興亡,而興亡之感溢於言外,得詩人之旨矣。』這首詩是寫石頭城的形式還在,山還是那些山,水還是那條水,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內容卻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詩中的『故國』點明六朝,『空城』說明六朝時的首都作爲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盛況已經不復存在;『舊』與『還』兩字點明月亮作爲歷史的見證人見到了這一變化的全過程。『寂寞』二字反映了這一歷史變化深深觸動了詩人的興亡之感。經過安史之亂,唐代政權已今非昔比了。作者通過想像,借金陵城由極盛變爲極衰的史實,深切地表達了對唐代現實的感受。
二、想像的作用
想像的主要作用在於能夠使詩人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與典型環境來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務。
首先想像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能使詩人在更廣闊的時間與空間裡獲得豐富的形象。許多優秀的詩歌作品,在取材時都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界限,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關於這首詩寫於何時,究竟是寫給妻子還是寫給朋友,尚有爭論,我們認爲沈祖鋇慕饈妥釵合理。她在【唐人七絕詩淺釋】中說:『宣宗大中二年(848),李商隱曾在四川東部住過。其時,他的妻子王氏留長安。這首詩就是他收到王氏來信後回答她的。』並指出:
此詩先寫今夜分居巴山之自己與長安之妻子,寫自己念長安,妻子念巴山;後寫想像中他日兩人同在長安,共話巴山夜雨時自己的生活,既寫出了空間之殊異,又寫出了時間之變遷;更重要的和主要的,還從空間和時間的變化中寫出了人的悲歡離合。這就別開生面,更其豐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正因爲想像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詩人在構思時往往從對方著眼,將自己對親人或朋友的思念寫成了相互思念,從而增強了藝術效果。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爲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該詩題下注曰『時年十七』,王維家在華山之東的蒲州(今山西永濟縣),當時作者正在華山之西的長安謀求發展。農曆九月九日爲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此習俗一直流傳至今。首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將一位青少年作爲異鄉人的孤獨感充分地顯示了出來,次句極其概括地道出了異鄉人的共同感受,因此直到今天還常掛在人們嘴邊。後兩句,詩人通過想像寫了弟兄們在家鄉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與心理活動,他們正在爲少了自己而感到遺憾。這就既具體地寫了自己對故鄉親人們的思念,也具體地寫了故鄉親人們對自己的思念。
想像可以幫助詩人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別人的內心世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無法限制詩人運用想像探究。如朱慶餘的【宮中詞】:
寂寞花時閉院門,
美人相併立瓊軒。
含情慾說宮中事,
鸚鵡前頭不敢言。
宮廷婦女們被禁閉在深宮之中,她們的的生活和內心活動外人何以知道?故此詩爲想像的產物。『花時』是開花的季節,也是青春少女渴望得到愛情的季節,而緊閉的宮門使得盛開的花朵無遊人欣賞,這些妙齡女子,也無法獲得宮外少年男子的憐愛,這一矛盾狀態使她們感到深深的寂寞。第二句是說這樣的現象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存在的,她們的物質生活很好,但是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美人相併』,寫兩位命運相同的宮廷婦女呆在一起,這就爲她們一吐爲快創造了條件。第三句寫她們正想相互傾訴自己心中的鬱悶。但是最後一句妙在出現了轉折,因爲擔心鸚鵡學舌,終於將心裡話深深地埋在心頭。『鸚鵡』這個意象當然決不僅指鸚鵡,而是指一切可能有意無意走漏信息的人,如果單指鸚鵡換個說話地點就可以了。這首詩的構思十分巧妙,就象說相聲一樣,用三句詩製作了一個包袱,再用一句詩將這個包袱抖開,從而收到了使讀者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將專制、非人道的宮廷生活給深刻地揭露了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