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有富
詩的構思方法層出不窮,千變萬化,今揀最主要的幾種略述如下:
一、以一斑反映全豹
詩歌特別強調要有鮮明的節奏,在語言形式上受到較多的限制,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因此用一斑反映全豹,用局部反映整體就成了詩歌構思的基本原則。
人們早就認識到可以通過個別現象來了解同類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如【淮南子・說山】篇云:『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這一觀點在文藝理論中也得到了反映,如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就已談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就以寫秋天之美而言,詩人們普遍採用了以少總多的方法。如劉禹錫的【秋詞】是通過一隻仙鶴來表現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杜牧的【山行】是通過楓葉來表現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而白居易的【池上】則是通過一位採蓮姑娘來表現的: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評價道:『此二十字寫小娃天真如在目前,有畫筆所不到者。』詩中所描寫的秋日美景是可以畫出來的,但是那位少女貪玩、愛美,不怕危險,擺脫父母親的約束去偷採蓮花歸來時的那種充滿喜悅,充滿活力的精神面貌確實是難以畫出來的。
類似的方法還有以小見大,如李商隱的【龍池】: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唐玄宗在龍池所在地興慶宮舉行盛大宴會,有音樂歌舞助興,一直喝到半夜,大家都非常盡興,爲什麼『薛王沉醉壽王醒』呢?『薛王』在這裡泛指喝醉酒的人,壽王即唐玄宗的第十八子,他的母親就是唐玄宗原先所寵愛的武惠妃,他的妻子就是後來被唐玄宗霸占的楊貴妃。【新唐書・后妃傳上】記錄了這件事:『玄宗貴妃楊氏……始爲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庭無當意者。或言妃資質天挺,遂召內禁中……更爲壽王聘韋詔訓女。』通過壽王在宴會中沒有喝醉這樣的生活小事來揭露唐玄宗荒淫誤國,真可謂以小見大了。
從側面著墨大抵也屬於這種情況,此法指描寫一件事不是從正面,而是從一個貌似不重要的角度切入。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據【明皇雜錄】卷下記載,李龜年是開元年間特別受到唐明皇賞識的歌唱家,安史之亂爆發後,『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賞,爲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據【舊唐書】記載,岐王是玄宗的弟弟李范,雅愛文學之士。崔九即崔滌,與玄宗關係很好,擔任秘書監。岐王宅在洛陽尚善坊,崔滌宅在洛陽遵化里。據【明皇雜錄】卷下記載,李龜年也『於東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於公侯。』而杜甫在【壯遊】一詩中回憶道:『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可見杜甫當時在洛陽確實與詩中提到過的這三個人有過交往。此詩通過一位樂工的人生遭遇,寫出了整個國家由盛而衰的變化。
二、順敘、倒敘與插敘
有了材料,按照什麼順序組織呢?要看表現主題的需要,就敘述順序而言,主要就是順敘、倒敘與插敘三種。
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順敘,順敘的好處是脈絡清楚,比較符合作者的寫作習慣與讀者或聽眾的接受習慣。有按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的,如李白的【長干行】: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爲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十六君遠行,瞿塘灩堆。五月不可行,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可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此詩首六句以生動的形象顯示了天真無邪的幼男幼女在一起玩耍時的情景。這六句詩後來濃縮成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句成語。以『十四』、『十五』開頭的八句詩,描寫了女主人感情上的微妙變化。作者先通過『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女主人新婚時的害羞心理,接著又以雙方婚後的誓言,表現了相互間熾熱的愛情。就在雙方的愛情進入高潮的時候,卻出現了新婚遠別這樣一個巨大的落差。詩的後半寫新婚少婦的入骨相思。『十六君遠行』所領四句寫少婦的心隨丈夫而去,既爲他擔驚受怕,又爲他祈禱祝願。接著四句環境描寫表現了丈夫走後這位少婦家庭生活的冷落,特別是此後四句所寫蝴蝶雙飛的情景更加深了她對這種孤獨生活的感受,既傷心,又愁悶。最後四句道出這位少婦想同丈夫團聚的強烈願望。陸游【入蜀記】云:自金陵到長風沙七百里。這位少婦一旦聽到丈夫將歸的消息,就要到七百里之外去迎接,當然是誇張之辭,但惟有這樣的誇張,才恰到好處地表現出這位少婦渴望見到丈夫的迫切心情。這首詩是對真摯愛情相當完美的頌歌。詩人按時間順序將如此豐富的內容敘述得清清楚楚,否則是收不到這種藝術效果的。
也有按照空間順序來組織材料的。有兩種情況,一是由遠及近,由大到小;一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前者如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處?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這首詞的結構頗有特色。首句寫長江由西向東橫貫於我國的中部。『中國』指我國的中部,『九派』指長江的許多支流。長江的許多支流也在不斷地流入長江。『茫茫』指地域之廣大。次句寫京廣鐵路縱穿我國的南北。『沉沉』形容路途之遙遠。兩句詩表明作者將全國之風雲盡收眼底。三四兩句作者又將關注的焦點落在武漢,『龜』指龜山,在漢陽;『蛇』指蛇山,在武昌。兩山隔江相對,是江面比較狹窄的地方,再加上煙雨朦朧,使人感到龜、蛇二山似乎要將長江封鎖起來一般。這是當時自然氣候的寫照,也是當時政治氣候的寫照。武漢是當時『革命政府』的所在地,國民黨已經製造了『中山艦事件』等不斷打擊共產黨力量,並正在策劃新的反革命陰謀。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7年4月27日在武漢召開,毛澤東參加了大會,但被排斥在大會的領導層之外,並被剝奪了在大會上的發言權,會議仍選陳獨秀爲黨中央總書記。他們對蔣介石即將發動的反革命政變毫無思想準備。詞的下片一二兩句,詩人又進一步將視線集中到黃鶴樓上。詞的上片寫的主要是空間,這兩句使我們想起悠久的時間。三四兩句又進一步將我們的視線集中到詩人端起的酒杯上。隨著杯中酒落入江面,我們看到了滔滔的江水,想到了詩人胸中的滾滾思潮。如此結構,不僅思緒連貫,而且也利於主題思想的表達。當然,也還有不少詩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抒情達意的。
爲了有利於表達思想感情,詩人有時會採用倒敘手法,如王昌齡的【採蓮曲二首】其二: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先寫採蓮人,後寫聽到採蓮人的歌聲。而事實正好相反,作者先聽到歌聲,然後才發現唱歌的人。爲什麼作者首先沒有看到人呢?因爲人的美與自然的美融爲一體,難辨難分。這首詩採用倒敘手法既突出地說明了採蓮人和蓮塘雙美皆具,不可分割;又使這首短詩在結構上顯得委婉曲折,富於變化。
爲了避免平鋪直敘,或者說爲了使詩的結構富於變化,詩人有時也採用插敘手法,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酈道元【水經・江水】注云:『有時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加疾也。』首兩句就描寫的這種景象。【水┚・江水】注又說:『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至德元年(756),李白入永王幕,次年永王兵敗,李白逃奔彭澤,被系尋陽獄中,乾元元年(758),李白長流夜郎。次年二月,流放途經巫山遇赦,在乘舟回到江陵時寫了這首歡快的詩。這首詩總的來說是順序,但是第三句插敘了途中所聞。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注意到了第三句的作用:『太白七絕,天才超逸,而神韻隨之。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如此迅捷,則輕舟之過萬山不待言矣。中間卻用「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墊之;無此句,則直而無味,有此句,走處仍留,急語仍緩,可悟用筆之妙。』應當說兩岸的猿聲是差不多的,就在聽著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的猿聲時,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到達江陵了,船行之迅速,詩人心情之快樂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