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成都商報 扯鋸還鋸,家婆門口有本戲,請外孫來看戲,牛肉包子夾狗屁。
排排坐,吃果果,幼兒園裡朋友多,你一個,我一個,大家吃得笑呵呵。
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兒騎白馬,白馬跳得高,胖娃兒耍關刀,關刀耍得圓,胖娃兒坐海船,海船倒個拐,胖娃兒絆下海。
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後花園三匹馬,兩個娃兒打一打,王婆婆罵一罵,隔壁子麼兒說閒話。
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成都民俗園願與市民協作收集篩選成都正宗方言,設立方言藝術牆一事經本報報導後,引起廣大市民的高度關注。昨日下午,成都民俗園園方表示,希望廣大市民踴躍登錄本報社區金版論壇http://city.cdqss.com,對已經羅列出來的方言進行投票,也歡迎提供更多的候選方言。在本周五下午,第一批被市民投票選出的50條方言將正式出現在成都民俗園設立的展示牆上。
民俗園
快快上網投票 周五正式上牆
對於市民的踴躍參與,成都民俗園深切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我們能夠做好,』經營管理中心黃貴張總監說,民俗園園方將在本周5下午,將第一批50條成都方言正式書寫在園內古建築物的白色牆面上,『園區正門一進門便能看見。』
目前,在社區金版論壇http://city.cdqss.com上,工作人員已經對前期市民提供的成都方言進行了列號排序,希望市民踴躍登錄進行投票。同時,市民也可直接前往成都民俗園園區管理中心進行提交。
市民
『資格老成都』毛遂自薦
與此同時,很多市民也紛紛打進本報熱線爲方言藝術牆獻計獻策。
『我是一個「老成都」,專門研究成都方言好幾年了。』63歲的張世光打進熱線急切地表達了想爲方言藝術牆做貢獻的願望。他說,成都方言最早開始流傳是從清朝『湖廣填四川』時期開始的,正宗成都方言起源於東大街、鹽市口一帶。而他的祖先就是在那個時期來到了成都,『幾代人都傳承下來了正宗的讀音和說法。』
張世光表示,現在很多成都人的方言都不正宗,基本都是用成都方言的音調來說普通話的音節,寫法也有很多改變。他特別舉出方言『吃欺頭』爲例,『「欺」字在方言中的寫法,應該是左邊一個「鬼」,右邊一個「其」。』張世光解釋,這個詞在方言中是指撿便宜,起源於民國初期。當時,舉辦喪事的人家會用麵粉捏成鬼頭的模樣,沿途撒給乞丐,有避鬼行善的意思。而很多乞丐都跟隨在送葬隊伍後,撿而食之,這就叫做『撿鬼其(qi)頭』。
現在,張世光已經寫出了近10萬字的研究稿。他還專門書寫出【成都方言拼音方案】,『專門參照漢語拼音和俄文字母整理的。』張世光解釋,一些漢語拼音中沒有的讀音,在俄文字母中能找到。張世光說,僅靠個人之力來傳承方言藝術太過困難,在獲悉方言藝術牆的事情後,他很希望能與民俗園合作,參與其中。同時,他也希望藉此機會,同其他語言研究者進行溝通探討,完善自己的書稿。
也有市民打進熱線表示,懂得正宗方言的人群越來越小,『是否可以考慮在校園內開設方言課,供學生選修?』
學者
創意很好 方言使用要優勝劣汰
市民轟轟烈烈的『捍衛方言』行動也驚動了不少學者。
四川大學現代漢語學教授張一舟表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強的保留價值,使用藝術牆的形式保留展示方言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同時,他也證實了『成都方言最早流傳於「湖廣填四川」時期』的說法。
『藝術牆的創意很好。』本土著名作家林文詢表示,方言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文化精神,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民俗、生活信息,具有很強的『活化石』價值。但是它在歷史河流中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遺產有淘汰、更新也是正常的。』林文詢表示,在方言的使用上,要優勝劣汰。
對於設立藝術牆,林文詢認爲,方言的用字、發音、音調上都有極強考究,『目前還沒有定論,要慎重考慮。』
而寫作本土方言小說【小時候】的女作家桑格格認爲,如果一些方言真的到了可能被遺忘的地步,那只是因爲它已經不適合目前的生活背景。雖然大家會心裡難受,但更應該正視它的改變。目前,最重要的是研究記錄它不適合社會生活的原因,保持它在生活中最自然的狀態。『方言是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的,把它專門作爲一門功課,值得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