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金陵晚報 『乖乖隆地冬』、『煩不了』……前面說的幾句話對於南京人來講並不陌生,或許有些外地人也能聽得懂,但有些老南京話,『木里是故』(音)、『拿翹』這類老南京話,可能連在南京出生的年輕人都沒聽過,南京話帶著親切的『兒化音』韻味兒,讓聽過它的人都念念不忘,有時還忍不住學幾句,以做回家後的談資。究竟南京話的源頭、發展、魅力何在?記者專門尋訪了幾個精通此道的老南京人作了解答。
朱皇帝時,南京話散掉了
南京話的特點是帶有親切的『兒化音』。嚴格地講,現在南京的年輕人所說的話已經不是地道的南京話了,因爲他們的話多少帶有點普通話的味道。記者從資料中得知,儘管地處江南,但由於南京是在蘇皖兩省交界地帶,相比之下,江淮各地的方言對南京話的影響遠比吳越方言要大。所以,在語言學中,南京話是應該屬於北方方言系統中的江淮次方言。
南京是歷史名城,又是東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任何一方面的改變都有可能使南京的人口發生變化。人口的變動,自然會帶來語言的交流和變化。
南京白話老演員卜俊保告訴記者,明太祖朱元璋爲了興建規模宏大的南京城牆,曾徵調了全國百十個州縣的近20萬民工前來參加建設。到了明永樂年間,當時居住在南京的40多萬居民中幾乎有一半的人口是從外地徵調或強制遷來的,『從那以後,南京話就散掉了』。
改革開放以來,人才引進、外地經商工作人員大量流入,南京居民中,真正世代居住南京的,實在只占很少一部分。老南京話時時處在被外地話改造的狀態中。幸而講老南京話的市民大都聚集在秦淮區門東門西、城南及城西一帶,還能勉強自成系統。但近幾年來,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老城區改造工程的加快,老南京話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倘若再過若干年,人們恐怕只有在舞台才能聽到正宗的老南京話了!
外國人追捧南京白話
用南京方言說相聲,被稱爲『南京白話』,又名『南京相聲』,流行於南京及其毗鄰地區。
南京還有兩位赫赫有名的白話小子蔡冠宇和孫國卿兩位小朋友,他們是表兄弟,在南京電視台【奪冠】欄目中一舉奪得南京白話六連冠,在南京掀起一股南京白話熱,記者聯繫到他們家長,孫國卿的母親告訴記者:『兩兄弟明年就要小升初了,蔡冠宇在小數報競賽中奪得第一名,被南京外國語學校看中,兩兄弟到現在還是喜歡「南京白話」。』
據卜俊保介紹,南京白話是最正宗的老南京話,上世紀60年代時,南京秦淮區有兩位說相聲的同志苦於普通話不好,便商量用南京話說相聲,他們創作的【老相識】,一經推出,便廣受歡迎。【中國曲藝雜誌】也專門找兩位同志刊登作品,在給他們的作品定曲種時,他們就以『南京白話』作爲名稱。
卜俊保說,『南京白話和普通相聲有區別,相聲講究抖包袱,包袱一定要扣好,一點都不能亂。而白話一開口就逗人樂,開場就起效果,不管是歇後語還是什麼,觀眾都有同感。許多外地人也喜歡這門藝術,因爲,南京話他們也聽得懂』,『有些外國人,爲了學習正宗的南京話,經常帶著錄音機和攝像機去看南京白話的演出。』
這些南京白話老演員們正在籌備『白局、白話研究會』,爭取把這個南京土生土長的曲種傳下去。
作者: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