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青年報
將生長的植物編結成籬牆,在中國有漫長的歷史,是尋常人家的平凡風景。到了明代,用來編籬的植物中又增加了從波斯舶來的茉莉。
穆宏燕先生【好一朵傳奇的茉莉花】(本版4月12日刊發)一文指出,茉莉、素馨以及指甲花一路從波斯飄香到中國,最後在嶺南地區形成中國傳統的香花種植基地。也許可以就勢一提的是,茉莉種植在這一地區如此普遍,以至在明代出現了用茉莉花叢做圍牆的風俗。明人謝肇J【五雜俎】談道:
茉莉在三吳一本千錢,入齊輒三倍酬值,而閩、廣家家植地編籬,與木槿不殊。至於薔薇、玫瑰、荼蘼、山茶之屬皆以編籬,以語西北之人,未必信也。
『植地編籬』,『與木槿不殊』,這一記錄透露出,明人把茉莉花與用綠色植物製作『有機』牆籬的悠久傳統嫁接在了一起。按照【齊民要術】的看法,早在【詩經】時代,將植物聯排種植,再以其枝條編成圍牆,就已經是成熟的技術了,【齊風・東方未明】有『折柳樊圃』一句,便是說折下柳條插植在園圃的四周,從而編成圍籬。我們今天可以確知的則是,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中有『園籬法』,把相關技術介紹得非常詳細:在準備修築籬笆的地方,整齊地種下酸棗籽。等到第二年秋天,把從地中生出三尺高的酸棗棵加以清理,每隔一尺的間距留下一棵。然後剪去橫枝,再將盡去橫枝的莖條彼此交編在一起,並用麻繩加以捆縛,形成酸棗幼棵織成的籬笆。這些植根在地中的酸棗棵會繼續生長,抽芽發葉,因此,到來年春天,還可以將多生出來的部分再加修編,最終,這種由活植物形成的籬笆可以生長到七尺甚至更高。
在酸棗之外,柳、榆、枳也是適合製作園籬的樹種,另外,初唐時代的【千金方】中『作籬法』一條在轉錄【齊民要術】的相關文字之後,又補充道:『木槿、木芙蓉更堪看。』也就是說,如果利用木槿或木芙蓉花製作這類園籬,那麼翠籬上不僅碧葉交綠,而且會在開花時節綴滿花朵,最是賞心悅目。實際上,唐詩中不乏提到『槿籬』之處,如白居易於【答劉戒之早秋別墅見寄】中詠云:『涼風木槿籬,暮雨槐花枝。』顯見這種形式的籬笆在唐代廣爲流行。
如此的翠籬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源遠流長,【閱世編】中就詳細介紹了明末清初時期江南地區的相關技術,至此時,供以編籬的樹種發展爲冬青、柏樹、桂樹以及『小枝楊』。【浮生六記】更提倡,『籬用梅編』,『編易茂之梅以屏之』,可見到了清代,這種技術還運用到園林設計之中。
因此,明代閩、廣地區以茉莉『植地編籬』、『與木槿不殊』,是利用種在地里的成排茉莉花叢編成『生態』籬笆。明人文震亨【長物志】中也提道:『章江編籬插棘,俱用茉莉。』茉莉花的種植在明代進一步擴展到江西章江地區,於是這一地區也處處可見茉莉花的籬牆。
【齊民要術】讚美利用活植物編成的籬牆在『數年長成』之後,『交柯錯葉』,『其盤紆鬱,奇文互起,縈布錦繡,萬變不窮』,茂盛的枝葉在牆體上形成天然的變幻花紋,有著無窮的意趣。一旦這樣的翠籬是由茉莉花形成,那麼,暮春時節,便會有雪潔的細花綴滿牆體,薰氤借輕風悄然向世界飄彌。走在明代的嶺南,會隨處看到如此的尋常院落,尋常人家,尋常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