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快報
現在的高淳老街,濮陽康京認爲就是高淳的『一字街』(資料圖片)
記者來到固城湖,尋找傳說中的水下古城。當地的老人們紛紛說起自己的經歷和傳聞,有人表示親眼看見過湖底有磚瓦石塊、碗缸等,看上去是古人用過的東西。當地對歷史頗有研究的老人指出,傳說中固城湖底埋藏的正是高淳四大奇觀之一的『一字街』。文物部門也證實,1989年固城湖旁胥河乾涸了以後,在胥河底找到了古井和洗臉盆……看來固城湖水下遺址的探尋工作又前進了一步。
□現代快報記者 王穎菲 胡玉梅
實地探尋
固城湖脾氣有些『暴躁』
固城湖每年最繁忙的季節當屬秋天,那時螃蟹正是肥美。時下的固城湖,還沒有到最熱鬧時。
沿著高淳老街一直下去,就到了固城鎮。鎮中心的圓盤上,伍子胥雕像凝視著來來往往的人們。固城鎮就『躺』在固城湖的懷裡,外圍被固城湖和胥河包圍著。固城湖位於縣境南部,湖面大致呈三角形,北寬南窄。太陽熱辣辣烤著地面,固城湖堤壩上可以看到一間間的小平房,院落內養著雞鴨等家禽,房門卻鎖著。房子的主人也不知道去哪裡忙碌了。
放眼望去,固城湖到處都是水,一眼根本看不到頭。岸旁蘆葦、野草叢生,不遠處不時有白鷺飛起,感覺有幾分詩意。這樣的湖裡有一座古城?湖水雖然清澈,但看不到底,也看不穿。固城湖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固城湖是高淳的集中飲用水源地,去年石臼湖都乾涸了,但固城湖卻沒有干,這個湖裡有沒有古城,他們並不清楚。『固城湖這個名字是建國以後的事,它和石臼湖一起,都是古丹陽大澤圍湖墾田的結果。』
據介紹,1949年前,固城湖的面積大約79平方千米,南北長10.4千米,東西最寬相間8.2千米,湖底高程5米。不過,經過70年代的湖灘圍墾,現在的湖面縮小至30.9平方千米,供應著高淳縣70%以上人口飲用水和83%的農田灌溉。固城湖頗有些個性,甚至有些『暴躁』。固城湖因爲水源來自皖南山區的河流補給,常常會出現水位暴漲的情況,固城湖水位最大日漲幅,1983年達0.9米,1999年達1.12米。『固城湖警戒線10米以上水位持續時間常年在60天左右,而1954年長達162天之久,1998年和1999年也分別長達94天和102天。固城湖最高水位多出現在7月份,如遇江水倒灌年份,最高水位也可出現在8月份以後。最低水位出現在每年的12月份至翌年3月份。水位變幅一般在2.5-6.8米之間,最大可達7米以上。』
尋找證據
湖底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寶貝』
因爲固城湖的『暴脾氣』,發洪水時,經常有房屋被『吞』。到了乾涸年份,水下的『寶貝』就露出來了。
75歲的查貴鍾老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固城湖邊,他聽父輩們說,固城湖底有一條街,已經被淹沒了四五百年。這一說法,也得到了89歲田老爺爺的證實,『對呀,應該是一字街吧?聽說可繁華了,滿街都是商鋪,每天很多生意人往來。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了。』甚至還有老人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人在紅沙嘴一帶打魚,在湖水清澈時,曾經看到過條石、磚牆、瓦塊等,有人還打撈起酒壺、飯缽……說起埋藏湖底的古街,老人們情緒都很高漲,紛紛打開了話匣子。不過,神秘街道究竟多長多寬,排列了多少間商鋪,何時沉入湖底的,大家都說不上來了。
一位家住高淳的張老伯則告訴記者,自己曾親眼目睹湖底埋藏之物,『上世紀 70年代初,我參加了圍墾勝利圩,親眼所見,湖底有大量的樹樁,磚瓦石塊、碗缸等,應該都是古人們用過的東西。』
其實,固城湖底出『寶貝』一點不稀奇,在高淳縣的文物庫房裡,就有不少『寶貝』出自固城湖,它們年紀大得讓人咋舌,有的已經2000多歲了,最年輕的也有1800多歲。讓當地老文物專家濮陽康京印象最深刻的是,1989年固城湖旁邊的胥河乾涸了,當時有村民報告,河底有『寶貝』。專家們到現場調查發現,胥河河底有磚塊,還有一口井,從井裡面還出土了4個銅洗。『所謂的銅洗,就是古代人的洗臉盆。』濮陽康京指出這些出土文物,時間上可以判定出自東漢末年。王莽時期人們依湖而居,爲了取水生活方便,就在這裡打了井,後來暴漲的洪水吞沒了這戶人家的房子,於是人們被迫往高處移。
我們的尋訪工作還是很有效的,這下『人證』『物證』都齊了。
猜測一:
固城湖下沉睡的是一條古街
濮陽康京說,固城湖曾多次乾涸,但湖水乾涸的時間不長,來不及做調查。所以,湖底埋藏了什麼,大家都不知道。
在高淳,素來有四大奇觀之說『四方寶塔一字街,倒栽柏樹石牡丹』。高淳老人蘇洪泉認爲,固城湖沉睡的應該就是四大奇觀之一的『一字街』。在查閱史料後蘇洪泉指出,宋朝時,因爲『徽商』活躍,高淳東西水上交通變得繁忙起來。而商賈的雲集,使得原來冷清的固城湖北岸也變得異常熱鬧。人們在靠近湖水不遠處,擺攤設點、開立店面,形成集鎮,即『一字街』。一則民間傳聞中這樣記述:『自宋時築永豐圩後,固城湖中先後築了大小圩圍數十座,從東到西連成一片,北連圩堤沿河道成一直線,圩民聚居兩旁,水陸交通比較方便,來往商旅絡繹不絕,人們利用花山開採的青灰條石,鋪成「一」字形街道,店鋪林立,炊煙繚繞,是當時遠近聞名的集市。』
明初,朱元璋爲解決京師漕運,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下令疏浚連通固城湖與太湖的胥河,在固城湖東建石壩啟閉,命名廣通鎮,又名東壩。而到了明正德七年(1512年)夏,高淳發大水,爲保下游的蘇錫常地區,朝廷下令增高東壩三丈,使固城湖水不復東流。『於是水位抬高,高淳淹田十萬餘畝,「一字街」從此沉沒湖中。』
猜測二:
湖中埋藏古村落的可能性更大
對此,濮陽康京提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高淳的一字街還在,就是現在的高淳老街,整條街呈一字形。大水的時候,老街曾經被淹,積水1米多深。至今老街的某處,還有當年的淹水記錄。
那麼,水下究竟埋藏了什麼?濮陽康京認爲更可能是古村落,或者就是零星的幾處古老民宅。他指出,從春秋戰國到兩漢時期,隨著人口上漲,人類的生存越來越不容易。出於對糧食的渴求,從西漢時,居民便開始沿湖『圍灘屯田』。這使得城外附近湖、河蓄水面積不斷縮小、水位逐年升高,導致原本地勢就偏低的古固城常常遭遇水患。除此以外,因爲固城湖西面地勢低洼,只有海拔五六米,因此每當汛期洪水下泄,在經胥河到達蘇錫常、由太湖進入長江、最後注入大海的過程中,沿線地區通常會被水淹;可等到了胥河的枯水季節,水面枯淺,又不利於水上運輸。五代十國吳國奠基人楊行密率部居宜州,爲了使皖南山區的竹木便於運輸,便在胥河築五堰儲水;到明代初,朝廷又築東壩,阻斷皖南山區水在汛期下泄,這樣,古固城西部的大部分地區便會在汛期被淹沒。
這其中還有一段插曲。晚清時,因東壩建立後而連年受災的安徽、高淳西部居民,曾組織了『掘東壩行動』。在【江蘇通志稿】中對此也有記載:『上江宣(城)高(淳)大水,圩民盜掘東壩,撬石放水,蘇、松、常、鎮諸府皆成澤國,災害甚於道光三年(1823年)。丹徒、江陰潮溢。……民大飢,疫復大作,餓殍載道。』因此,皇帝震怒,下旨將領頭人在掘壩的地方就地砍頭。
『古代人主要是在沿水網的低洼地區生存,海拔很多都不超過10米,水來了,便遷往高處。』濮陽康京推測,東壩建好後,每當洪水來臨,地勢較低的村舍勢必被淹沒,於是,那些位於窪地的村落只能被放棄,村民們另選高地重新建房居住,在原住址總會留下一些生活用品和建築。因此,他並不排除如今的固城湖下有古代小型居住區的可能性。『如今被考證爲漢代遺蹟的古固城遺址,正是因近水易淹,於是就向東面高地改築的實例。此外,固城湖附近的老百姓,直到建國前還保持著這樣的習慣――水淺時住在水邊,水來了便往山里、城牆上搬,臨時搭建一個草棚,等汛期結束了再回去。這種長期的生活習慣與生活經驗都和湖底的秘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來源:現代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