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考古網 克孜爾千佛洞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的河流階地上,它背依明屋達格山,南臨木扎提河和雀爾達格山,其間有渭干河蜿蜒流過,東距庫車縣城約 69千米。
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石窟』之美譽,坐落於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千公里。已編號的石窟有236個,其中保存壁畫的有 80多個,壁畫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 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 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克孜爾千佛洞外景
現今克孜爾石窟按自然區域分爲谷東區、谷西區、谷內區、後山區,綿延約3公里,根據相關藝術測定大致可分爲四個時期。
初創期,大約爲公元3世紀末到4世紀中葉,存在壁畫的有效洞窟118、92、77、47、48、117窟,多爲方形窟。後期有大像窟(47窟是最大的),指中心禮拜窟特別高大的石窟,這類石窟的前室都鑿出露天大佛像,爲仿巴米揚大佛像窟的式樣開鑿而成,其中以473窟規模最爲巨大,最爲典型,此窟分爲前後室,左右兩壁各鑿出的五排方孔,應爲木窟檐的痕跡,從正前壁殘存的大圓孔石台的大立佛像站立的情況來看,這裡曾有一個高16米左右的大立佛,這在龜茲地區可算是最大最高的佛像了,後室原台上可能塑有涅磐佛,只是可惜已經毀壞了。
發展期,大約公元4世紀中葉到5世紀末,主要有38、76、83、84、114、13、32、171、172窟,此時出現了以中心柱窟爲中心的洞窟組合,包括僧房、講經堂、禮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態,此時畫風爲暈染法,菱形格構圖,以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內容爲主。
公元6-7世紀,爲其繁盛期,目前石窟中一半都是屬於這個時期建築而成的,造像普遍採用金粉或金箔敷貼。此時石窟中因緣畫較爲突出,建築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因緣故事就是記釋迦加牟尼成佛後,雲遊四方,傳播佛法,常以因緣故事喻人,就產生了因緣故事,傳播因果輪迴之說。此類因緣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種上千幅,但內容較難識辨,其種類數量卻屬國內罕見。
克孜爾千佛洞第205窟
克孜爾千佛洞衰落於8-9世紀,存在壁畫有129、197、135、227、180、229窟,它的衰落可從一些石窟中遊人任意在壁上刻劃題記的現象看出來,如果僧徒在此修行拜佛,遊人是不敢在此胡做非爲的。
克孜爾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兩種:一種爲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產的場所,多爲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另一種爲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說法的地方。佛殿又分爲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爲規則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規則的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元。從配列的情況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見,當年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地區一處佛寺櫛比、僧徒比肩的地方。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築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爲主室和後室。石窟主室正壁爲主尊釋迦佛,入口上方可見彌勒菩薩說法圖,兩側壁和窟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跡如 『本生故事』等。後室可見到佛的』涅盤』像。
克孜爾千佛洞的藝術內容主要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多爲描繪小乘佛教本生故事和傳教故事;窟內有泥塑若干具,其中一窟內1尊佛涅長6餘米,是龜茲石窟中現存最大的塑像。壁畫內容除了宗教內容以外,還有許多表現耕種、狩獵、商旅、音樂舞蹈和民族風貌,代表了龜茲石窟藝術深遠的意境美、強烈的感染美、真實的生活美、生動的形象美、完滿的和諧美、深遂的神密美。
克孜爾千佛洞171窟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拜城縣,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在中亞和中東佛教藝術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 。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後,再傳入中原。龜茲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成爲『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也成爲佛教傳入中原的一個重要橋梁。石窟則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通過建築和壁畫來宣傳佛教教義。龜茲石窟窟群比較集中,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畫。有研究石窟的專家指出,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克孜爾石窟被視爲群芳之冠。
參考文獻:
朱英榮:【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分期問題淺探】,【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