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網 第三種辦法是讀書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今天的口號,古代農民其實也是知道知識是有力量的,起碼通過讀書獲取知識,可有效改變二等公民的身份,完成向士的華麗逆轉。但是,讀書同樣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格或條件,在古代不是一般人就能讀書的。儘管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可是,農民真正獲得讀書資格的時間,足足延後了一千多年,即隋代科舉制的出現,逮至宋代縣學的普及。
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高於農民,這一點毋庸置疑。
科舉制未出現之前,讀書人也是士,無論他們是否做官,並不影響他們士的身份,原因就在於他們之所以可以讀書,是因爲他們原本就是門閥世族出身,對書本或知識存在壟斷,而農民則無書可讀。因此,在這之前,出現過螢囊照書、鑿壁偷光、集螢映雪等許多農家子弟刻苦求學的故事,他們一旦讀書有成,即可成爲士,受到社會的尊重,哪怕他們並不稀罕做官,二等公民的身份必會得到改變。
科舉制出現後,讀書人的身份有所下降,特別是宋代以後,人人可以讀書,只要有條件,農民也可以成爲讀書人,身份的轉換顯得很容易,但不確定。因爲讀書人需要考取功名,才能完成徹底的轉換,否則就如孔乙己那樣被人瞧不起,而范進中了舉,殺豬的老岳父隨即前倨後恭了,道理就在於此。但總體而言,讀書人的身份依然遠高於農民,如有個成語叫『耕讀傳家』,家裡有讀書人,可稱爲書香門第,開明士紳等等,離士的身份很近,比單純的農民顯得尊貴。
第四種辦法是科考
我們知道,北宋末期,州縣辦學開始普及,南宋中期以後,私人辦學也開始如火如荼,學館、村校林立,特別是宋明理學的興起,促成了族塾義學的興盛。農民有書可讀,成爲讀書人,但二等公民的身份並未得到改變,此時,參加科考取得功名就成爲身份改變的分水嶺。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宋代以後的各代均出現過憑藉科考鯉魚跳龍門,一舉改變身份的農家子弟。
如明代海瑞,其祖上曾做過知縣,算官紳之後了。但其父海瀚僅中稟生,即秀才,跟孔乙己差不多,也就是說,海瑞家最多算『耕讀傳家』,若不能中舉,海瑞的農民身份恐怕不能得到改變。好在海瑞後來中舉了,躋身公務員隊伍,做了福建南平縣教諭。
再好比范進這位文學典型,中舉前常被殺豬的岳父罵『撒泡尿照照自己』,中舉後呢,立馬成爲『老爺』了,爲何?因爲舉人就是功名,有了做官的資格,二等公民變成一等公民了。
第五種辦法是造反
這比較極端和血腥,但作爲一種歷史現象,還是可以說一說,就史論事而已。
不是有句成語嘛,叫『成者王侯敗者寇』,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多如牛毛,成功者卻是了了,但一旦成功,農民的身份就會徹底改變。如劉邦成功了,許多跟隨他起義的農民,最終轉換了身份,成爲貴族;朱元璋成功了,徐達、常遇春等農民的兒子一下子做了名垂青史的人物。文學作品中也有這方面的描述,如宋江起義後被招安,一幫子農民、漁民出身的人被朝廷封了官爵,等等。
二等公民與一等公民,在身份地位上的等級對立,是人類社會的通病,其身份的轉換也普遍存在,不以時間、歷史、制度和人的意志爲轉移,否則今日之先進的歐美也發生民眾遊行向政府示威,就顯得不可理解。
古代的士,若違法犯罪,在不能得到赦免的情況下,同樣會淪爲賤民,哪怕是貴爲皇族後裔,被貶被廢的大有人在。而作爲二等公民的農民,通過上述五種辦法,同樣也可以升格爲一等公民。
因此,在任何時期,都不要歧視農民或農民工,要不然,你會犯大錯誤的。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訓昭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