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2|回覆: 2

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

[複製連結]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5-4 17: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 `, ?4 b1 L( L/ s
* S6 H  W5 p5 @+ B) t- V" ?
時間:2010年4月22日+ d6 o: q7 G$ G) b; m6 u5 C8 v
地點:北京溫特萊酒店
# o% r$ o- D1 u6 L* o6 B3 {' f/ N主講人:王財貴9 L) E9 V" W' H4 b

9 T4 h7 j) L, Z) C& K! f1 s* i9 w' V
感謝主持人,感謝贊助這次演講會的董事長們!感謝剛才彈琴的兩位朋友!謝謝各位今天來參加我們的演講會,歡迎大家!(鼓掌)
( z: M! S" _, I4 i2 Y. X! x3 r& ^0 c; W2 a3 _7 o
今天的講題是『儒釋道西四家基本原理』,儒釋道西這些學問都是大學問,把這些大學問一次要講完,是不很容易的。爲什麼今天要講大學問呢?因爲我們生逢大時代。每個人一定要了解這個大學問,要不然我們對不起我們的時代,我們也對不起自己能夠生長在這個時代裡。爲什麼說這個時代是大時代,這是對整個人類來說的大時代,當然也是對中華民族而說的大時代,乃至對每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大的時代。大時代的『大』怎麼來規定呢?因爲我們眼前可以面對儒釋道西四家的學問,也可以說古今中外所有的學問都來到我們眼前,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裡面,是全人類有史以來沒有的遭遇,套用一句話來說,我們每個人是爲一大勢所驅使,所謂一大勢有各種解法,照今天的說法就是,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所有的文化智慧,現在都展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是展現在我們眼前,一個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一個有活力的民族,都應該慶幸自己活在這個時代,也都應該負起責任,都應該享受權利,來面對這個大時代的文化,就是你要多多少少去了解這些大學問。全人類自從有歷史、有文化以來,假如我們號稱五千年,中國有五千年,西方大概也可以算五千年,也就是說中國從孔子算起兩千五百年,西方蘇格拉底算起也是兩千多年,印度從釋迦牟尼算起也是兩千多年,所以自從文化的成形開始兩千多年,文化成型以前的預備階段再加上去,東西文化各五千年,合起來是一萬年,一萬年的人類的高度智慧的表現,都展現在我們面前了。在一百年以前,東西方因爲地理的隔絕、交通的不便,東方人能夠繼承東方的學問就已經了不起了,西方人一直延續他們的文化也已經了不起了,但是,這一百年來,情況發生了巨變,因爲科技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終於交會了,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一百年來才生長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剛好遇到這一百年來不同於以往五千年的時代,你不爲自己慶幸嗎?
# j6 Q! Z- O  \9 P3 I! l' e: E" E1 }: ?  b6 u/ w6 {
人生在世,除了活著之外,還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要活得精神飽滿,要活得充實廣大,要活得內容深厚,除了讓我們的肉體生長以外,你必須養你生命的內涵,必須從內在開發出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在哪裡?這是出於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在哪裡?這是不容易一下子就了解的。但是,人從本性而來,所開發出的人應當有的內涵,這在一萬年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已經表現出來了,而直到現在這個時代,才完全能夠兩面具備。什麼叫做兩面具備?一般人都說中西文化,假如你內心有一種感覺,中西文化好像有一些不同,你的感覺是對的,你是個有感覺的人。而中西文化的不同,假如我們仔細去思考,它的不同有什麼意義?——它的不同正好是往兩方面去發展,這兩方面如果結合起來,可能就是人類總體的文化,或者是人類應該有的文化。可能再也沒有別的文化,沒有別的智慧了,像這樣就是總體的智慧。這個兩面,我們說『中』『西』,有的人更進一步,不只是中西,他對中西文化的特質也能夠有些了解,了解在什麼地方呢?一般人都說,『科技』與『人文』,這樣了解是比說『中』『西』文化更進一步的。你說科技與人文還可以更進一步、更切實、更從根源上講的,可以說『知識』與『智慧』。一方面是『知識的學問』,一方面是『智慧的學問』。如果科技與人文、知識與智慧這兩方面還要把握得更核心、更根源,我們就要進入到哲學的思考。
9 `8 [" O" Y3 k; h! q! J: w
0 p! t; t& k/ s  L我們舉哲學家康德做例子,康德這樣說,人類的理性有兩種用途。什麼叫做人類的理性?合理的本質叫理性。這個『性』就是本質的意思,本性。而有這個本質,我們也該想到,就是一個潛能,這個潛能本身可以是一個動力,所以這個性就是性能。有其性就有其能,叫性能,人類的理性就是合理的性能。你能夠發展出合理的效果,而這個合理的效果分成兩方面,一方面就是『思辯的理性』——你能夠思考、能夠分辨,叫做『思辨理性的應用』。另一方面,叫做『實踐理性的應用』,所謂的實踐就是對於你生命的品質實實在在地去表現,而代表生命品質的就是你的道德性,乃至一切爲你的生命品質提升層次的這些努力,都是來自於你的一種合理的要求,對於人生價值的合理要求,這種合理的要求叫做實踐理性。對於你的思考、分別合理的要求叫做分辨理性。人類就是憑這個理性而創造出人文,創造出人類的文化。動物的理性表現是不夠的,很微弱的,所以動物就不是理性的指代,我們說它是非理性的。假如我們的人生也往往表現出非理性的行動,也過非理性的生活,你就耽誤了你自己,你可以說不是人。所以人類之所以成爲人類,西方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就出現『人是理性的動物』的概念,而一直到康德,他才講出人類理性有兩種方式,而這兩種方式假如從思考、分辨——所謂思考分辨最先表現在邏輯,邏輯再運用數學、幾何,數學幾何再拿來研究事物——就成就科學技術。把數學、幾何的邏輯的次序運用在人世之間就成爲所謂人文科學。所以西方的成就,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它的根源是思辨的理性。& c: P' G& Q( ]8 Q% S' K

- L6 ?$ @+ G% u0 v) b! T- P東方的學問以儒釋道三家爲代表,儒釋道三家的高明之處不在於思辨,不在於科技,乃是在於人類價值的提升,人類智慧的追求。價值提升、智慧追求都要在你現實生命中一點一滴、一步一步地做,你才能夠真切地體會到人生的光明、廣大,像這樣合理的性能叫做實踐的理性。這是理性的兩面,從這兩種理性的發揮開發出兩種不同的文化內涵,而形成現在所謂的中西文化,它都到了我們的眼前,請問,你是要認爲這是老天給我們的包袱——我人生也是不滿百,爲什麼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就要承受那麼多的包袱——還是你把它認爲這是你的福分?——你可以承繼人類這兩方面的偉大成就,而形成一個更偉大的、更完滿的文化心靈,文化智慧,在自己身上表現出來,乃至在整個民族的發展上表現出來。請問當今時代,誰負起這個責任來?誰心裡有這樣的心態了?我們整個民族一百年來,有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們整個民族有沒有往這個去努力?假如沒有,你對不起自己,對不起民族,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整個人類,對不起天地。你小看了你自己,你的氣量不夠,你沒有理想,也就沒有志氣,你的生命連走第一步都不可能,你耽誤了,耽誤了自己,耽誤了整個民族,可憐的人生。所以不先開你的天眼,你就不可能有恰當的人生方向,你就不可能有生命的成就,那叫做隨波逐流,那叫做浪生浪死,那叫做與草木同朽。所以我們從今天開始,要慶幸自己,從今天開始要張開我們的眼睛,提高我們的見識,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人生,什麼叫做價值,什麼是可追求的!(鼓掌)0 q- r+ {' s. x, k6 L
這兩方面的文化表現,如果落實來講,它們表現爲什麼樣的學問呢?就表現爲儒、釋、道、西四家。這些都是人類一萬年的智慧表現,我們說這個題目太大了,內容太多了,所以今天我們不講這些內容的細節部分,我們今天就講這些內容之所以發生的根源所在。如果講這四門學問,那是很廣大的,中庸說我們做學問道要『致廣大而盡精微』。今天我們不能夠廣大地講,我們要講最高深的部分,廣大地講是講不完的,我們一時吸收不了,所以今天我們講最高明的部分,既然學問那麼大,又要講最高深的部分,我怎麼去了解?其實,最高明的部分就是最簡單的部分,所謂大道至簡。你連最簡單的都不能把握,還能把握那些複雜的部分嗎?所以今天就講最簡單的部分,最簡單的部分就是它最高深的地方,就是它最基礎的地方,最基礎的地方也是它最結果的地方、最高的地方,所以最低就是最高。就好像我們要了解長江流域,那是非常豐富的,但是我們今天只要了解長江從哪裡發源。長江發源只不過一股泉水,但是如果你不了解長江發源的這股泉水,你就很難了解整個長江流域。我們如果不能了解這些學問從哪一個地方發生出來,就很難把握這個學問的特色,不能把握這個學問的特色,你只在學問的一點一滴上去追求,所追求到的還是枝微末節,到最後還是紛然雜陳,莫衷一是,終究還是不了解這個學問。我們了解儒家嗎?什麼叫做儒家?我們了解道家嗎?什麼叫做道家?我們了解佛家嗎?什麼叫做佛家?我們面對著西方文化,我們了解西方嗎?假如這是個問題,而你不能一口氣回答出來,我告訴各位,我們的人生是可疑的,我們有大的迷惑,一直盤踞在心中,我們是不清爽的,人這樣過生活,你就不知道爲什麼要過這種生活,你也不知道你的前途在哪裡。所以,今天所講的學問是大學問,又是最基本的學問。) \' p: e8 c" \) Q

6 V, a& j1 L. J我們現在分成四家來說,剛才講過又分成東西兩方,如果西方文化我們就用一種西方的概念來做總體代表,其實西方文化也可以大略地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希臘傳統,一個是希伯來傳統。西方的哲學,乃至於他們的科技,以及民主政治,這一切之所以能夠這樣子豐富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它的根源來自於希臘,所以這叫做希臘傳統。西方還有一種傳統不是科技的,是非科技的,乃至於反科技的。所以西方人不簡單,他們不是只有科技,這跟我們一百年來中國人所認識的西方是不一樣的,我們一百年來認識的西方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夠的。所以沒有這個傳統,沒有傳進來,或者傳過來很少,叫做希伯來傳統,儒釋道西的『西』換成『希』,也可以是儒釋道希四家,因爲西方是『兩希』。希伯來傳統就是基督教傳統,所以西方文化相當完整,他們有兩方面的傳統。這兩方傳統如果用剛才康德的話來講,既可以代表知識傳統,智慧傳統,又可以代表知識理性跟實踐理性。所以千萬不要輕看西方,但是今天還要講,千萬不要迷信西方,因爲除了西方之外還有東方,西方縱使重視了兩方面的傳統,但在整個大架構之下,它終還是屬於知識傳統,東方才是純粹的實踐傳統。下面我們一一來講這些傳統、這些所謂的學問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從根源上把握。你可以從根源上出發,一直追尋到它任何一個細節,假如你從根源出發,而不能夠追尋到任何的細節,那麼錯誤出在兩方面,第一方面,你的心思、你的能力不夠,你追尋不下去。這個可能產生錯誤,也就是產生你不能了解的細節。但是或許可能是這樣,這門學問有它的根源,但是從根源出發,這些表現的人並沒有按照根源的基本道理來表現,他違背了自己的本性,如果這樣,一個有理性的人去追尋這門學問,追尋到半途會發現他們的結果和根源是不相符合的,我們就可以看見他的結果是錯誤的,但是既然成爲大家,儒釋道西四大家,多少聰明才子在這裡用心,他難道會有錯誤嗎?他難道會有歪曲嗎?所以每一家都可以從根源追尋到任何細節。因此我們把握根源就對了,把握了根源,比較籠統地說就把握了四家,首先來說,就把握了兩家,兩種理性能夠這樣把握,你的眼界就大了,你的心量就大了,你的見識就高了,有了這四家的見解在心中,你就不會小氣,就不會扭捏,你就會大方。你在這裡就可以安你的身、立你的命,因爲你知道你要做什麼。那並不是叫每個人成天到晚沉浸在這些思想當中,這些思想、這些把握是你心中爲人處事的底子、背景,你以這種大方的見識來處理、來過你的人生。比如你從事政治,做一個政治的領導人物,難道你不需要有全人類的眼光嗎?你做思想家,你要引導人類思想,難道你不需要有這種全體的見解嗎?你假如做企業,心中如果沒有這種開朗、高遠的見識,可能就會做一個不合格的事業家。你有這種高遠的見識,你心胸開闊,你的眼界能夠看得深、看得遠,你的事業才可能發展得高、大。即使不能發展得高大,你至少不會對不起你的人生,你也不會對不起這個世界,你如果小氣了,你是浪費了自己,你對不起世界。所以這四家是人人都要把握的。你怎麼把握?我們先從近的來講,再講比較遠的。近的是什麼,你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先從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成就來了解,然後再了解別人的成就。所以我們先講儒釋道三家。而儒釋道三家,我們從比較容易了解的開始了解,這樣我們就一步一步地可以把這四家全部了解。; w- G1 B$ m7 }) }% P" e

3 F3 L- \% z7 B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智慧創造,在春秋時代,號稱九流十家,這九流十家當中,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特別提出六家,所以諸子百家可以歸納爲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比較重要的家就只有六家,儒、道、墨、法、名、陰陽。這六家當中,所有中國知識分子飽讀群書的人,都知道其中高明的完整的學派只有兩家,就是儒家、道家,其他不夠高明。其他各家都是從儒道兩家開發出來的,乃至於道家也是從儒家開發出來的,所以整個中國文化總和起來只有一家叫做儒家。
0 e9 G1 o' w0 J
2 X* q1 S9 y. s6 g+ v, v$ C在中國文化歷史發展當中,到了漢朝,東漢時候,又有另外一個文化傳到中國來,就是印度的文化。印度的文化有很多種表現,但是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種,而這種是他們文化的最高度的表現,就是佛家。而且佛家裡面又有高度的高度,就是大乘佛法。所以中國人吸收佛教,我說中國人吸收印度文化是從它的核心去吸收——佛教,佛教中又是高明中的高明,大乘佛法。所以中國人對於人類的智慧是有洞見的。自從吸收佛法以後,請問中國文化有什麼變化?本來儒道兩家,現在吸收了佛家,佛家和儒道兩家有很大不同,所以這是在東西文化的分別當中,就著東方文化在做分別,這個分別除了是民族的不同,中華民族、印度民族的不同以外,其實其中也有智慧表現的不同。而這個智慧表現的不同,也剛剛好就是智慧的兩種表現的不同,這兩種表現綜合起來,也就是群體的智慧,哪種群體的智慧?——實踐的智慧。所以這裡也有一個完整性,自從吸收佛教以後,中國的文化就完整了,於是中國文化變成了三家,叫做儒釋道三家,所以各位不要看不起我們古人,古人比我們賢,古人比我們平和,比我們中正,比我們大方,因爲古人可以接受外來不同的文化,而接受之後努力學習,怎麼學習?學到它原來也是我們的文化,把印度文化變成中國文化。乃至於印度人後來不信佛教了,釋迦牟尼在印度是沒有市場的,釋迦牟尼是印度教的改革者,就好像耶穌是希伯來宗教的改革者一樣。所以耶穌要上十字架,這是改革者的代價,釋迦牟尼後來不被印度人所信,改革者的代價,可憐!但,這就是聖人!他知道要付出代價,但是,他一定要這樣做!所以偉人、偉大的信念是令人讚嘆的。中國人看到了這樣高度的智慧表現,讚嘆、尊敬、學習、效仿,所以印度佛法尤其是大乘佛學是靠中國人傳下來的,傳到現在,中國人又把它忘記了,日本人再發揚,莫名其妙的中國人,你對不起古人,對不起祖先,乃至於我們現在又遇到西方文化,請問你有古人的信仰嗎?你有古人的遠見嗎?你有古人的大方嗎?這一百年來的中國人是最窩囊、最可恥的、最無聊的、最卑賤的,因爲我們喪失了思考能力,我們喪失了我們的自信,我們喪失了我們的心靈,你不知道你的心靈到底能夠裝多少東西,裡面有多少豐富的內涵,這些本來就在你心裏面,本來就在我們的文化裡面,你不知道我們文化的價值了,什麼都不知道了,所以今天我們重新來講這套學問,這套大學問,因爲中華民族要復興了,中華文化要復興了。你怎麼復興?你的心要重新活過來。我們死了一百年了,你要從源頭開始活過來,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鼓掌)我們現在先講中國的文化傳統儒釋道三家,儒釋道三家裡又從比較容易外圍的講起,儒釋道三家最明白的就是佛家,所以我們從佛家講起。
* a& M/ Z3 U( u- t5 H+ w" y
% x, O6 H3 \5 P佛家爲什麼那麼明白?因爲每個人都知道。它如果不是這樣,它就不能成爲大教,如果釋迦牟尼講的道理我聽不懂,那根本不能流傳,不能動人,因爲釋迦牟尼講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它能成爲大教。你要問印度人怎麼樣看待人生的,乃至於釋迦牟尼怎麼走向修行之路,他憑什麼悟道?釋迦牟尼的人生旅途和我們也差不多,尤其在最初的時候,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在年輕時候,他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最痛苦的有四項,叫做生、老、病、死,請問各位,你看到了人生這四種痛苦了嗎?有沒有看到?當然有,每個人都有,那你爲什麼不成爲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看到是有感受的,我們看到了是不關我事,等到我遇到了再說吧。(笑)遇到再說就來不及了,沒智慧了。所以佛教的原理就是一個字,由這個字可以了解整個佛教,所有人不了解這個字,或者不以這個字爲中心,他不要跟我說他信佛,他信的佛是假的,他不可能悟道的。當今天下所有佛教徒,假如有人問你,佛教的最核心的觀念,用一個字表達——就是孔子所說的悟道一以貫之——是什麼,假如你不能回答,假如這個最核心的你都不了解,你怎麼可能了解這個教,你怎麼可以說你在信這個教?所以佛教一個字就可以表達——苦。人生是苦海,乃至於整個大千世界是苦,無處不苦,像海一樣深,像海一樣大,叫做苦海,就是苦海無邊。有智慧的人聽到這四個字『苦海無邊』,聽到一個字『苦』,他立刻悟道。(笑)
6 ?! G5 }6 {) m; p" v' x
$ U& V" Z! T8 |佛教就是從苦中覺悟出來的。苦,人人都知道,都感受到,只是你沒有正視它,乃至於你沒有解決它,甘願流落在苦海當中,頭出頭沒,過了這一輩子,下一輩子是不是還是人,不知道,人生是無限的迷茫,無限的恐慌,你不苦嗎?你以爲你樂嗎?告訴各位,什麼叫做苦?無常即苦,你的苦是苦,你的樂能樂到什麼時候?這個樂是真的嗎?它是變化的,它是會消失的,所以樂也是苦,無處不苦。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所以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修行兩個七天——『七』這個數字很神秘的,上帝創造世界,到第七天就休息,所以我們也要休息,看到這個數字我鬆了一口氣,還好上帝也休息,要不然我們也累死了(笑)——釋迦牟尼佛休息兩個七天開始說法,佛教的歷史說說法,其實不是,那是神話,釋迦牟尼佛剛出來說法的時候,是丐幫的幫主,很窮苦的,正因爲他窮苦,而說法49年,沒有一天過好日子,這種人才值得我們尊敬。信佛的人千萬不要以爲真的有一個大地主、一個大員外奉獻給佛,怎麼樣漂亮的園林,讓他去說法。
( e  @8 U3 q6 O! E# C: b" N1 p
. w9 r  q" s) k# `釋迦牟尼一直說法,說法49年,他說的法叫做『四阿含』,這叫做原始佛教。釋迦牟尼一開口講話第一次說法,把他累積幾年修行的功力在第一次說法說出來,甚至在第一句話中說出來。第一句話很重要,論語最重要的句子是『學而時習之』,不要說五個字,【論語】最重要的一個字是『學』。孟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什麼?孟子第一篇梁惠王,第一句話就是『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按:『仁義』二字加重口氣),讀孟子讀到這裡還不醒悟,孟子的真精神你就不了解,那你讀一本孟子有什麼用?你要了解中國智慧,讀到這裡還不知道中國人應該怎麼做人,不知道什麼叫做中國人,你憑什麼去了解世界?聖賢開口,開口見膽,從五臟六腑發起來,沒有一句是假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的。我們說第一句話很重要,第二句話也很重要,每一句話都很重要,因爲每句話都一樣。(笑)所以了解一句就夠了,這叫做讀書的本領。讀書要有本領,你讀【論語】,讀到『學』這個字,那麼到底學些什麼?假如讀書沒有本領,你就一輩子不知道孔子講的學是什麼。第一句話你不懂,你能懂【論語】嗎,能懂孔子嗎,能懂中國文化嗎?要有本領。讀佛經要有本領,讀四阿含,知道原始的洞見,知道它引導人生要走哪一條路,就好像你讀【六祖壇經】,你要了解禪宗,也只有一句話就夠了,【六祖壇經】第一句話是講『善知識』,『人心本自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釋迦牟尼開口講善知識,『當觀色無常』,這個觀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靈去看,用你的心靈去了解,『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這一句話,就定了佛教一個這麼大的教,可以傳兩千多年乃至於還可以傳下去,傳幾萬年,就是這句話定的。『當觀色無常』,從這裡來了解佛教,佛教是不是就講無常?佛教講無常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要從無常處解脫,從苦的地方得樂。佛教的最高目的是什麼?大乘佛法當中記載了佛最後的一場說法叫做涅磐,在垂死之前還說法,這叫做聖人。最後說的法就叫【涅磐經】,強調的是『常樂我淨』,他第一次說法強調的是『苦空無我』,從『苦空無我』到『常樂我淨』,這是兩個極端,所以你要了解佛法,要從這兩個極端來了解,這兩個極端分屬在不同的層次,在現實層次當中,就是『苦空無我』,假如『轉識成智』——將你普通的心靈轉化成爲智慧的心靈——你就『常樂我淨』。
9 F- u& r2 s2 f3 ]& K( K
9 r$ T; H" Z! W( X) v: a; c+ y但是這裡有些問題,『苦空無我』是我們能了解的,『常樂我淨』是我們所不能了解的,所以我們怎麼去信佛教?爲什麼我們常說『信』佛教?佛教我們懂,佛教就是佛的教導,前面的『信』是什麼意思?我們很少說信孔子,信儒家,但是你一定要說信佛教,信佛教就類似於信基督教,或者信什麼教,爲什麼要強調『信』字?所謂『信』爲功德母,沒有信就做不了功德,就不能開智慧。這裡有一個問題,問題就在於『信』這個字,信什麼?信三寶,什麼叫做三寶?——佛、法、僧。一定要信,而且一定要信這三寶,它是一貫的。什麼叫做信佛、法、僧?要相信佛,但是佛已經不在了,所以我們很難直接信佛,所以你要信法,什麼叫做法?佛所傳的教叫做法,法在哪裡?法記錄在經典中,你信法等於信佛。但是法你不懂,所以要有人引導,引導的人叫做僧,所以僧稱爲法師。法師就是說法的老師,假如不能說法他就不是老師,所以古人不隨便稱人家法師,沒有人敢自詡爲法師,而且說法要說正法,正法是指向佛,所以僧要替佛負責,有一句話說和尚往往是釋家的罪人,牧師、神甫往往是耶穌的罪人,秀才往往是聖人的罪人,因爲你並沒有真正懂你的教主的信念。你不懂法,僧懂,僧來引導你,所以****,你不是跟他學,依法是不依人。所以要看這個僧,這個和尚、這個法師講的法對不對,假如不對,不要信他。但是他往往是對的,至少比你對,有朝一日發現他不對的時候趕快轉換老師。有些人太過執著,有時候是**執著,叫你不可以隨便信別人,有時候是弟子執著,不敢去信別人,我告訴各位,你如果有這個心態,你是違背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你罪過無邊,你障礙了自己的慧命,甚至作爲一個法師,你障礙了別人的慧命,是要下地獄的。(鼓掌)
5 f7 h6 @% J5 g0 }8 m9 b2 y. Y" W- I
% C% }0 ]/ W: @佛教的起源是從現實生活中你的感受說起,現實生活在佛教的定義上是虛假的、無常的,是苦,是我們要離開的。一個教就從這麼一個虛幻的、不實在的感受開始說起,這種說法很動人的,因爲每個人都生活在虛幻當中,都生活在痛苦當中,所以佛教爲什麼能夠傳揚全世界,因爲全世界人都是迷茫的,都是痛苦的,所以你要信佛。釋迦牟尼佛講出了人生非常重大的一個特質,就是你的人生是虛假的。但是,一般人虛假一輩子,他還以爲真實,誤以虛爲實,誤以苦爲樂,現在有智慧的人來告訴你,這是苦,是幻,於是你要從這裡解脫,請問怎麼解脫?剛才說了,你要信,信什麼,信已經解脫了的人所說的道理。已經解脫了的人所說的道理,就等於眾生不了解的道理。你所要追尋的是你不了解的道理,假如你沒有這種心情,你信佛就是假的。你以爲自己懂佛教的道理,是不可以的,天下只有一個人了解佛教的道理,就是佛。假如還有另外一個人成佛,諸佛同一佛,他們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叫做佛。菩薩還沒有完全了解佛的道理,他只在路途當中,所以我們跟著菩薩走,你只能跟著他走,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裡去,所以你只能信。這叫做佛教。* M$ t0 K# s6 a- V  w6 M
: N  y. U0 A' w
佛教傳到中國來,一直發展,從漢朝經過三國、經過隋朝,到了唐朝,中國吸收佛教,完全吸收,乃至於自己開宗立派,印度有的宗派中國大體都有,只要它傳過來,我們就有,它自己沒有傳過來,我們自己西天取經,再把那些法引到中國來,所以中國人是認真的,中國人是努力的、虛心的、進步的。除了印度傳過來的,中國人自己又開出三種宗派,這三個宗派都是高明中的高明,叫做華嚴宗,天台宗,禪宗。到了禪宗,算是佛法的爛熟,以六祖慧能爲代表,他開口就說,『菩提自性,本自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不善於了解這四句,你就誤會了佛,什麼意思?剛才說你所要走的路是你自己不了解的路,所以你要跟著已經了解的人去走,這叫做信。六祖慧能一開口就說『菩提自性』,菩提者,覺悟也,覺悟是我的自性,『本自清靜』,我這個自性,可以覺悟的自性是清淨的,『但用此心』,我就著我覺悟的性發爲心,性和心又不同的意思,性是存在內心之中,心是表現於我的生命的現實,『但用此心』,就是但用此性之表現,我的性一直表現,『直了成佛』,直接了透生死,脫離苦海而成佛。
" C( l7 X) O( d. X) U5 [六祖慧能講這四句話,跟釋迦牟尼佛一開始說法——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才叫正觀;正觀者,你的歡喜你的貪著都盡,喜貪盡,你從這裡就說心解脫——跟菩提之性是我的本性,這是很清靜的,我直道而行,即心是佛,請問:這兩種說法一樣不一樣?你說一樣,我告訴你錯了,你說不一樣,我告訴你也錯了,到底一樣不一樣?是一樣又不一樣,你要知道它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你有菩提自性嗎?佛不是告訴你嗎,人生怎麼來的,無明,你哪有什麼自性;但是你沒有自性嗎?沒有自性怎麼成佛。所以所謂的菩提自性,是以了透了生命的最高智慧,從那裡說人的自性,所以以果爲因,這就成就了中國的佛法。
4 }4 O3 \: y4 B: c2 ?
9 i0 f" q+ Z6 W  \, A- w中國的佛法和印度的佛法可以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又一樣,因爲六祖慧能沒有那麼愚昧,他真的認爲菩提自性本自清淨嗎?他沒有那麼愚昧,他是把直了成佛這一剎那、這個當下的覺悟作爲我們覺悟的因,所以以果爲因。可不可以以果爲因?當然是可以的,大智慧者,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直了成佛就是當下成佛,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能夠修成佛的人有多少?千百萬人不得一個,所以不要隨便去修禪宗,你是妄自尊大。當然你一定要修禪宗,要不然你永無了期。(笑,鼓掌)4 m$ r* R8 ^7 K! Q, d1 x

. G/ A% o- T9 l3 Q! v( y' E0 \爲什麼中國人能開出禪宗,等一下你會知道,它是來自中國文化的背景滲透到佛法裡面去,它就開創了禪宗。沒有中國人的智慧是開不了像禪宗這種高明的教導,這個學問不能夠這樣子爛熟。中國的禪宗有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初衷?沒有的,釋迦牟尼一開始說話,他的深遠的內在,以及高遠的境界就已經包含了禪宗在裡面,這叫做佛,這叫做智慧神,這叫做天人師,這叫做釋尊,這叫做**,這人叫做教主。天下哪一個人不信佛,他就是沒智慧者。(鼓掌)所以,佛法是人類共同的智慧,千萬不要把它擺脫於中國文化的傳統之外,你不去追究佛法,對你的人生沒有什麼好處的,追究了佛法,對中國文化是有意義的,對整個人生是有意義的,對全人類是有意義的。但是佛法要信得準確,要有一個方向,每一個信佛人都要反省,你以什麼爲佛的最原始教導,你要被引導到哪裡去?7 e9 ]: ~& O: p; H2 X% ^

# h5 I6 k- a3 Z  \. U3 V7 B接下來我們講比較難了解的一個家,叫做道家。道家不容易了解,乃至於比佛家還不容易了解。你認爲你了解道家嗎?很少人敢說我了解道家,一提到道家,我們馬上升起一個觀念叫做——高明。所以道家高明。既然高明,你怎麼敢說你了解?但是告訴各位,正因爲它高明,所以我們就容易了解。爲什麼?因爲它只有高明,所以就容易了解。6 E/ D* E0 c$ C. v& W

: @, c5 |5 F1 d. z* G道家的學問有一個氛圍,就是讓你覺得它高明,高明用老子的語言來講叫做玄,一個玄還不夠,叫玄之又玄,那不是很難了解嗎?(笑),道家爲什麼要講玄?爲什麼要講這麼高明的學問?因爲人生不得不高明。假如你正在走向人生之路,假如你正在走向實踐的學問,假如你正在想在你的生命上,能夠提升你的生命的境界,乃至於達到最高境界,你就不得不高明,所以任何人都要有道家的智慧,沒有道家的智慧,你這一輩子是白活了,你永遠不可能成爲一個真正有境界的人,你不能去完成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是殘缺的,是庸俗的。道家從哪裡講高明?難道直接講高明嗎?道家也是相當有智慧的,而且也是悲憫眾生的人,他不會一下就講高明,他也是從人生的切實感受說起。人生有哪些切實感受?就是高明的相反,所以道家的第一句話不是高明,道家的第一句話叫做庸俗,人生太庸俗了。庸俗從哪裡表現?所以道家的基本觀念不是苦,道家的基本觀念叫做『執』。執著的執,執著就是讓你的生命境界不得長進,人生無處不在執著,一執著就讓你失敗,所以『執者失之,爲者敗之』。執著首先讓你感受到的是你不暢快,叫做不自然。道家認爲人生本來是自然的,因爲天地本來是自然的,所謂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不可以執著於它生萬物,不可以以爲它生萬物就如何偉大,這樣天地才真的偉大,才能永遠生萬物,假如天地執著於生萬物,他到這裡就死了。所以天地就是我們效仿的對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什麼叫做道?就是自然,你一刻的不自然,一刻的執著,就是一刻的矜持,你就不自然,照莊子講,你就不逍遙,被限制,被誰限制?被自己所限制。請問你自然嗎?我告訴各位,難。像我演講已經超過一千場,我演講都不敢說我自然,今天是比較自然的,因爲大家今天也很自然在聽我講。(笑,鼓掌)隨口而出,正中道理,這叫自然。我不敢說我有這樣的境界,但是一個演講者必須有這樣的境界才是最高明的演講者。(鼓掌)
$ R- f  b! R$ D+ r: {. o9 Z) e% |你對朋友友善,什麼叫友善?你懷著一顆將來會不會報答的心,你就不自然了,叫做有心。什麼叫做有心?你有另外一個心靈在做你的條件,在牽引你對待朋友的善,結果你的善就不是純善,你想要表現給朋友知道,你想要表現給旁人知道,至少你想要表現給自己知道,我現在在對朋友好。這叫做『附贅懸疣』。好像手臂上長了一個瘤,這個瘤是要割掉的,多餘的。各位,你的人生有多少多餘的東西?那些東西是要割掉的,怎麼割掉?不容易。所以大家都知道,爲善不欲人知才是真善,爲惡又恐人知就是大惡。各位,你平常有爲善的心嗎?你爲善的心的旁邊有一種想要人知乃至於想要自己知的這個『附贅懸疣』嗎?如果有,你叫做執著,叫做造作,叫做有心,叫做有爲,叫做不逍遙,叫做不自然,叫做不合道。(鼓掌)你孝順父母嗎?你能夠發自本性毫無造作地孝順父母嗎?如果能,恭喜你,恭喜你的父母,他得到一個孝子,恭喜你,你的人生是坦蕩的,光明的,如果不行,你的人生是扭曲的,不可愛的。所以坦蕩、大方,叫做無爲。0 T4 Q$ a( m( W6 c  m# ~. [
: Z$ J7 Z& A* S. K  F/ g
無爲從哪裡來?它是從對人生都在有爲當中的反省開始,而老子、莊子所反省的人生的有爲是告訴你到處都是、隨時都是,一分一秒,每一個地方,你都在有爲當中,人生可憐,你的生命有多少的元氣可以讓你這樣耗費?你的人生不就在不需要的地方費了很多心血嗎?你人生還有多少真實性,你的人身還剩下多少精神可以追求你的價值?所以無窮的悲憫。老子、莊子對人生的悲憫不下於釋迦牟尼佛對眾生的悲憫。我們人生太可憐了,都把精神耗費在不應該的地方,你照顧了什麼面子嗎?老子這樣問你。你爲什麼不坦蕩、爲什麼不大方,爲什麼不自然,爲什麼不逍遙一點?你沒有學問爲什麼怕人家知道你沒有學問,爲什麼又表現得很有學問的樣子,被人家識破了又好像很傷心的樣子(笑),莫名其妙(鼓掌),人生就在莫名其妙中過了一輩子。有人有一點功夫了,可以不去追求不必要的東西,可以從生理的欲望解脫出來,要不然食色性也,你的人生就在庸俗當中過一輩子。酒色財氣可以放下了,了不起,超脫了,但是你的學問、名聲呢,有學問的人,總是擺出一副有學問的樣子,你擺架子,你擺架子就要端起來,越有學問的人,越有地位的人,你越執著,那個執著不是說什麼大執著,而是很深的執著,很細的執著,因爲自己不能解除。一般的酒色財氣容易解除,你的名聲、地位、功勞、善行,是很不容易忘記的。所以道家的功夫就是一個『忘』,叫做『致虛守靜』,到最後人生以及天地的真相就在你面前展現,叫做『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復歸於道,你的心靈歸於道,我們眼前的一切都歸於道,你的心沒有歸於道,你的世界總是許多顛簸、許多的不自然,你不能順暢。所以你要順暢,當下就可以順暢,你不擺架子,你坦然,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人家誤會也沒關係,人家不了解,也沒關係,你當下就坦蕩了,就這麼簡單。雖然這麼簡單,你做得到嗎?所以宋明理學家謝上蔡說,去掉『矜』字最難,本來我們人類以爲去掉忿字最難,或者去掉欲字最難,再進一步,去掉你的脾氣很難,爲什麼?人人都要保護自己,於是與人隔閡,對方有所冒犯就一定要發火,讓對方知道你的厲害,這叫怒,去掉怒很難,古人說怒字如火可以燎原,欲字如水,可以淹沒。首先去欲,然後去怒,最後要去掉『矜』,一般人去掉欲去掉忿就很了不起了,他都不知道有『矜』字,所以不要求一般人去掉矜。誰需要去掉矜呢?越高學問的人,越做善人的,越有德行的,乃至於所謂的聖人,他如果自以爲是聖人就不是聖人,漂亮,這句話厲害(鼓掌)。你如果是聖人,而自以爲是聖人了,你認爲天下就該照我的話去做,這也是執著,而且是大執著。所以聖人要無心,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聖人不可以領導百姓,古今中外有哪一個人出來領導百姓就是民族、國家的禍害!大家不敢鼓掌(笑,鼓掌)因爲你知道我在講什麼(笑)。誰替自己立銅像,那個銅像遲早要被拆掉的。縱使是史達林,縱使是拿破崙,縱使是亞歷山大,這叫『功成而弗居』,功成而不居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不居功,你的功勞成就才能永存天地之間,你的功才不會有害處,所以誰自以爲是聖人就是最大的執著,老子所要去掉的最後一個關口,就是自以爲是聖人的聖這個字,所以叫做『絕聖棄智』,自以爲有仁德,是道義之士,所以『絕仁棄義』,不要聖不要智、不要仁不要義,難道真的不要它嗎?你怎麼了解道家?是不要聖智仁義的執著,不是不要聖智仁義。聖智仁義要不要,不是老子莊子的事,不是道家要管的,是儒家要管的,只是儒家管到這裡,道家說,你管道這裡,你叫我們聖智仁義對不對,儒家說對,老子說我告訴你,你叫我們成聖智仁義,你就是在害人,你就成不了聖智仁義,這是老子的智慧!(鼓掌)3 g2 g2 @1 v, ^4 j; G

9 \. V, G4 f( U# |' {這個智慧不偉大嗎?最高的智慧。所以高明。你連聖智仁義的能力都沒有,連聖智仁義的工夫都沒有,聖智仁義的境界都沒有,還講什麼老子,講什麼道家,讀老子幹什麼?所以不要隨便讀老子,你不夠格,不要隨便談道家,你不夠格。道家是何等學問,誰來談?聖人要談道家。但是真正的聖人就不會談道家,因爲聖人本來就自然,所以道家的學問白做了(笑,鼓掌)。一般人不需要道家,你好好做個人,就是你心裡一直念茲在茲,你今天對誰好,今天買了什麼禮物給父母,你雖然一直念一直念,我告訴你,社會能夠這樣子已經不錯了(笑),要叫你做了善事不要掛在心上,我告訴你,門都沒有(笑)。除非你真的有修養,而這個修養一步一步地深入,你越高明,你的那個執著越深,越細,越不容易自我解除,乃至於大家都來讚賞你,那時候你更自以爲是。各位,做人在這個地方,要看得開,要放得下,你放下一步才能更前進一步。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大賢以上的學問,從大賢進入聖人的境界,就要做道家學問。道家的學問任何人都能了解,一個想要有境界的人,一定要做道家學問,乃至於不需要老子莊子來提醒你,你都知道自己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不執著他的智慧,一個有功德的人不會執著他的公德,那麼他的智慧才是真的智慧,他的功德才是真的功德。但是一般人還是需要老子莊子隨時提醒你,所以每個人想要做學問,想要領導別人,你想要做工夫,想要做善事,告訴各位,你身邊隨時要放一本老子、一本庄子,隨時拿起來讀一讀,每天你都會自慚形穢,你是這樣的小氣,有這樣一點點善事就念念不忘(笑),還想那個人什麼時候報答我(笑),無聊,這不是無聊嗎?(鼓掌,笑)0 w, W  J* O/ n0 Y5 f) c

" }. p: F/ `' q  L% {所以說道家學問是很高明的學問,每個人都可以做 ,而且都要做,它關係到你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這叫做聖人,縱使老子不是聖人,他是大智慧者,他看到聖人的境界,這是從古以來的定評,就是老子不是聖人,莊子不是聖人,但是他看到聖人的境界,所以他是智者,智者就是能夠知道聖人的人叫做智者。孔子也這樣規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孔子講『仁』是一個總體的智慧,『仁』又可以分爲『仁』跟『智』兩邊,智就是知仁,仁就是行仁,你必需先知人才能行仁,所以智比仁還要先,這個先不是前一秒鐘後一秒鐘,是在道理上它是先在的,你有仁,你想要走向仁德,必須先有智,智就在其中,你連仁德的目的在哪裡都不知道,你怎麼走向仁德。你連聖人都不知道怎麼成爲聖人?道家就是指出聖人的境界。真正的聖人不需要道家來指,但是聖人又很謙卑,隨時都認爲自己不夠,當他自己認爲不夠的時候,他就是真正的聖人。
7 @$ E" ?9 Z+ N2 H  y. @) S& l5 s% G, i9 Q, [7 S6 w
讀【論語】,子貢問孔子『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聞一知二,告訴他一點道理他能夠想出兩點道理,雖然他自認爲不如顏回,顏回是聞一知十,他們的智慧差了五倍,不過顏回早死,子貢還是最聰明的(笑)。子貢一聽說這個世界上還有有學問的人、有智慧的人叫做孔子,所以他來拜見孔子。他心中想,我拜你爲師,但是你要知道,我三個月就要超過你,後來不要說三個月,到了後來說,我三年應該可以超過你。到了後來就知道,一輩子超過不了。尤其是孔子死了以後,眾弟子來討論,要怎麼樣行弟子之禮,因爲自從周公制禮以來沒有師徒之禮,乃至於沒有爲老師怎麼守喪之禮,群弟子合議的結果,人有現實的生命,父母所生,人有智慧的生命,老師所教,所以老師是再生父母,所以應該以父母之禮來奉獻給我們老師,但是又不能夠以父母之禮來實踐,所以他們爲老師守喪,叫做心喪,不從外面守喪,從心裡守喪,所以他們沒有穿喪服,在心裡守喪三年。群弟子就在孔子的墓旁邊建茅屋在那裡守孔子墓三年,三年之後群弟子要分散了,相向而哭,子貢就說,你們先走吧,我還要繼續住下去,又住三年。這叫做真正的學生,因爲孔子是真正的老師。當今天下,有這種老師嗎?有這種學生嗎?沒有這種老師,沒有這種學生,你的中國文化在哪裡?你的人生的真實性在哪裡?都是虛假的。所以我們說,像子貢這樣的學問,他常常好高騖遠,就問老師,老師,你是不是聖人,『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老師你怎麼那麼多才華。因爲子貢是以才華起家的,所以他以爲有才華的人就值得敬佩,子貢是很小氣的,到孔子死後他才大方起來,可憐啊,我們不要說子貢可憐,我們自己更可憐啊,孔夫子死了,我們一點感覺都沒有,可憐,可憐得要命,你就不知道人生的廣大,人性的高尚。所以子貢這樣問,孔子就輕鬆地回答,『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聖與仁我怎麼敢當呢?『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已矣』我只是一個學不厭教不倦的人罷了(鼓掌)。旁邊有學生叫公西華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老師,你這個學不厭教不倦的工夫我們都做不到,我們做不到的就在這裡了。這就叫做聖人。(鼓掌)所以孔子不居聖,功成而不居,這個功有功業的功,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也是功,他成就了自己的生命而不居,這才是孔子,我們應該從這裡來了解孔子。單從下學處來了解也可以,從上達處認你才能更加敬重。孟子也說,一個人怎麼走向仁德之路,怎麼走向聖人之路,所謂『可欲之謂善』,從善開始,『有諸己之謂信』,把善能夠放在心中,這就有諸己了,信實啊,而這個信越來越擴充,所謂擴充,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漸漸有光輝,你的人格會散發出光芒,讓人感受得到,不是用眼睛看到光,而是你感受到這個人的光明,這就叫做『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這叫大人,心靈成熟了人叫做大人。大了以後就完了嗎?沒有,『大而化之之爲聖』,所以把大化掉,不自以爲大,這才叫做聖。所以孟子也知道什麼叫做聖人。孔子不是知道什麼叫做聖人而已,孔子是親身表現了聖人給你看,所以了不起。『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全身通體是德是慧,德慧的生命,德慧的流行,不遠千里,隨時隨地都起作用,叫做『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聖人的精神一直流傳到現在,假如你是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你一定感覺到孔子還活著,還活在你的心中,這叫『所存者神』,所以『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所以聖就是神,要到達聖神的境界,也要來一個化,這個『化』字正是道家的最基本的一個觀念,叫做『化掉』。所以道家的學問從人生的執著開始,人生的矜持開始,普通的矜持固然是矜持,高明的矜持更是矜持,一直到什麼第步才沒有矜持?到聖人的地步。所以聖人才是真正的道家的理想,在這裡就可以知道,道家並不是別的家,道家就是聖人家裡的一個家,哪一個人說道家高明,哪一個人說我們讀書要先從老子開始,老子在孔子之上,我告訴各位,你們不要聽這些評論,你不要信他,他是不懂智慧的人。所以不了解儒家,你就永遠不懂人生的高大,不知道人生真正的高明。所以高明要從豐富的內容,要從無窮的奮鬥這裡超脫出來。不是隱居在山裡面過一個清靜的生活就是道家了,你是老子的罪人,不是道家。
, V! L* S$ d5 S$ l8 u$ K" i/ {3 n$ D2 o9 B8 E
所以道家不容易。從有到無,有什麼就?有善心,有知識,有學問,有地位,有功業、有聖德,這個有如果是在有的地方就是還執著,所以要變成無,這個無不是你沒有功業沒有德性沒有境界了,不是,而是叫你不要有對功業、德行的矜持造作的那個心態。道家並沒有講什麼內容,並沒有正面講人生,它是從正面的人生那裡講你的『附贅懸疣』,讓你的人生真正回歸到真實的人生。所以,道家的學問一方面不是很重要的,所有聖人,所有有誠懇的人,你以誠懇做你的善事,誠懇地愛國愛民,來領導國家,你就是領導好了,也要像堯舜一樣,若無其事,垂拱而治,如天地之自然,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對於政治家的一個理想。請問當今哪個政治家做到了?(鼓掌)父母不是愛子女嗎?偉大,你如果認爲我愛子女的心是多麼偉大,就不偉大了。所以,父母的愛往往給子女有壓力,這就變成害。老師的愛往往給學生有壓力,這就變成害。不容易啊!這是道家的原始智慧,你有了這個原始智慧,你用這個原始智慧去檢查道家所有的言論,絲絲入扣,每一句話就在講這個意思。那麼多語言只講一個意思,能讀書讀到這個地步,你叫做會讀書。再把你所了解的人生的痛苦乃至於人生的超脫,這個道理放在你的人生當中,這叫做真的智慧,所以智慧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看到道理,那個道理很深遠,但是我先看到了,這個叫做有智慧。你看到了你的生命能不能跟上去,這叫做真智慧。跟得越快,智慧代表越大越高。有史以來,智慧最高的人叫做顏回,孔門弟子顏回,跟得最快,當下即是,不遷怒,不貳過。9 ?% q) j9 C' J; E# y$ f

5 n4 B) A5 ~/ n- N; i今天我們講道家的道理,讓你去掉執著,坦坦蕩蕩,跟天地生萬物一樣,大功德不居,何況是小功德,你當下能夠做到嗎?能夠做到你就是有智慧的,你做一半,就是一半的智慧,我說明天再做吧,就是沒智慧,不信這一套,就是完全沒有智慧。所以,道家也是人生一大智慧,也是從人類理性開發出來的,對人類的生命境界有一個提醒,有一個激勵,有起作用,在每一個人身上起作用,在每一個地方起作用,這叫做大家,這叫做大學問,你一刻不能離開。所以千萬不要忘了中國的道家,任何的實踐的哲學都要包含道家的學問在裡面。佛家,你成佛也不能執著,所以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很相近,於是中國古人就可以用道家的學問來吸收佛家的學問,做橋梁引進來,魏晉時代就是以道家學問吸收佛教的時代,爲什麼?他們所講的內容有很相似的地方。所以對於佛道兩家,有很多人都把它歸類爲一個大學派是沒錯的,而歸列爲大學派,籠統地看有相似處,仔細看有很大的不同,你要知其同又要知其異,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1 F" y2 q+ f. U- S2 A7 Y

+ @+ w) ~5 t* d0 H( T' _; C3 e/ y同在哪裡?同在於佛教是從人生的負面、人生的『苦空無我』發起的,它最後的目的是達成光明清靜,叫做『常樂我淨』。道家對人生的反省從哪裡開始?從人生的執著,從人生的『附贅懸疣』,也是從人生的反面,從人生不得以的地方反省,反省了人生不得已之後要化除人生不得已。所以佛家要從苦中解脫,道家要從執著化除,這不是差不多嗎?它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不一樣的地方,佛教有實質的教導,道家只有高明的教導。所以佛教內容豐富,佛教一五一十都告訴你,什麼叫做苦,從苦來說集,從苦的集合來說人生的虛幻,人生的不恰當,你要回歸恰當的人生,回歸真實的人生,回歸到天地的真理,於是你要『滅道』、要修道而入滅,入滅就是滅掉你這個執著的生命,小乘只講到這兒就沒說下去,後來菩薩開發出大乘,去掉你的執著性,才可以證成一個光明性。像這樣的兩面都說,證成光明性的那一部分叫做『真諦』,你的現實這部分也解析很清楚,叫做『俗諦』,所以到最後,真諦俗諦一起開發出來,叫做『一心開二門』,從哪裡開發出來?從你的心開出來,你的心是無明是執著,你的人生就是『苦空無我』。你的心轉了,從你的認識心轉成智慧心,『轉識成智』之後,你的生命境界就是清靜的,證了『真如』。什麼叫做真如?真正的如其所如,該怎麼看就怎麼看,是爲正觀,叫做真如,這種人叫做如來,如如而來,也如如而去,總之沒有掛礙。是從反面來證。道家也是從反面來證,從有心證無心,道家從有心證無心以後,並不是停留在無裡面,這個無心就是用在有意的世界當中,所以無心而爲叫做無爲,無爲不是一個目的,無爲是在有爲中用,叫做『無爲而無不爲』。所以佛家講『真俗不二』,道家也可以講『真俗不二』,但是佛家的真俗不二開出了非常豐富的理論系統,有俗諦的系統——阿賴耶系統,有真諦的系統——如來藏系統,所以佛家豐富,兩面俱到。道家只有高明的系統,但是這個高明的系統是任何一個家都不可以違背的,所以牟宗三先生說道家最接近哲學,最接近哲學家,它只講一個普遍性,不講特殊性,不落實下來講,所以永遠懸在高空,因此我們對道家才有一種高明的印象。
" _  D3 T/ o( ]6 b. S4 A0 ~$ j8 ~" e; o7 |8 L; E% v+ @1 B
剛才說,因爲它高明所以很好了解,就是高明只是高明,於是高明就很容易了解了。佛家的高明不只是高明,所以出世而入世,而且在入世中出世,到了菩薩道的時候,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就不容易了解。他又開出許多的學問來。道家開不了學問的,道家站在學問之上,開它的高明境界。所以中國吸收佛教,是對中國文化有大的幫助。在中國的文化發展歷史當中,有一些遺憾!信佛的人,往往以佛爲主,雖然他們尊重聖人,他們兼用道家,但是以佛爲主,一直流傳到現在,信佛的人不僅是以佛爲主,連尊重聖人都不知道要尊重,這是人間的悲劇,是生命的狹隘。(鼓掌)所以以後要各歸其位,讓它各得其所,讓我們運用自如。. b) ?9 ^* m3 Y$ L3 H

& C, u3 h2 Y7 C% u. {講了佛家、道家,都是很容易了解的。現在我們要講儒家,儒家是最難了解的。要不相信,我們問佛家講什麼,多多少少大家都稍微知道,佛家要講解脫,只是爲什麼要解脫,有些時候不一定很清楚,其實想一想就很清楚,因爲人生的不恰當,所以要走恰當的人生,人生在哪裡不恰當?虛幻,無明,貪嗔痴,這很不恰當,很多人很容易講,雖然不一定講得很真切,什麼叫做真切?我心理面念茲在茲,這些話不只是口頭禪,而是我真的有這樣的感受,這就不容易,但多少能講出一點。對道家剛才講了高明,對了,他們要追求逍遙,也對了,所以容易了解。現在講儒家,請問什麼叫做儒家?儒家在哪裡,誰是儒家,儒家要追求什麼?儒家要成就什麼?當然我們可以舉一些很大的觀念,儒家成就聖人。那麼什麼叫做聖人?聖人從哪裡成就的?當這樣問的時候就不容易了解了。剛才說佛家的基本的原理,用一個字講出來,就是『苦』。對於苦的解脫就是它的教導的方向,一切的教導都是從苦到解脫。道家的基本學問,道家的基本矚目點在人生的矜持、造作、有爲、固執,你從這裡解脫,道家不講解脫,從這裡虛靜,你的心虛了,生命就歸於平靜了,不再有起伏了,於是就走向逍遙。至於儒家的基本的觀念,我們怎麼來了解,請問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乃至用一個字解說出來,做學問往往要這樣做。
+ z+ k& l$ R8 B; ?7 m4 e% ~4 Q& `' u4 d: j6 S
孔子曾經測驗他的學生,看看成熟了沒有。孔子也不隨便測驗,他很會考試,他的考試大概都讓學生能夠過關,不過關的他也不考,不爲難弟子,所以孔子不愧爲教育家。孔子考過最深的題目,這個題目確實不容易,他說『吾道一以貫之』,這是最高的學問了。你不是要學那個一以貫之的地方嗎?才能了解他的核心思想,所以這是一個最深的題目了,孔子出這個題目只考兩個人,一個叫做曾參,本來是應該考顏回的,不過顏回是不必考的,而且顏回也死了,所以就考曾子。曾子的資質是魯鈍的,他是憑咬牙切齒的用功,所以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偉大,這偉大啊!(鼓掌),你敢這樣說嗎?『士不可以不弘毅』,弘者廣大,意者堅強也,他的理想廣大,他的意志堅強,以『弘毅』來承受孔子的學問。所以眾弟子都在的時候孔子點名,『參乎』,曾參啊,『吾道一以貫之』,你知道嗎?曾生開口就說,『唯』,是的。這樣對話就完了。』子出,門人問曰』,孔子離開了,同學七嘴八舌就問起來了,剛才你們兩個高來高去,到底在講什麼,你說是的,老師你的道一以貫之,請問老師的『一』在哪裡?曾子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跟『恕』兩個字都是『心』字底,『忠』的上面是『中』,中者正也,實實在在,所以古人訓詁,盡己之謂忠,怎麼叫盡己?——盡己之心之謂忠,那個心沒有講出來,但你要知道,儘自己的心,所謂『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叫盡了自己的本分,爲人謀就等於是自己的事,與朋友交,我先守信,不是讓朋友守信,而是我先守信,這要有多大的擔當?你跟朋友交敢先守信嗎?你總是想這個朋友會怎麼對我,我再來怎麼對他,你這樣怎麼交朋友?然後,『傳不習乎』,那更不得了了,傳,或是老師所傳授,或是古聖先賢所傳授,我到底有沒有努力去學習呢?我到底有沒有把它學在我生命中呢?我到底有沒有繼承人類的智慧?乃至於我有沒有去傳播,叫做承先啟後,這都是一個人應該有的對自己的盡心盡力,應該做的事,你不做這個事還做什麼事?人生做其他事都是虛幻的,只有做這個事是實在的,爲人謀,忠;與朋友交,信;傳,要習。這總起來也叫『忠』,盡了自己的本分。本分有目前的本分,我對父母盡了我的本分,忠就有孝;對朋友盡了本分,忠就有信;對文化盡了本分,你忠於民族,乃至於最後是忠於自己,所以你們沒有吃虧,千萬不要認爲孝順父母、對朋友守信你吃虧了,你是在儘自己的本分,哪裡有吃虧。所以盡己之謂忠,這是孔子之教的核心,你沒有盡己的忠,你怎麼叫儒家之徒?你怎麼對得起孔夫子?: X; I  D, Z4 ]: T' e3 D' |1 w

1 N) i) q% `# h' e再來講『恕』,那更了不起,如心之謂恕,所以古人講『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爲人著想,寬諒別人,這都在恕的範圍之內。什麼叫做民主,什麼叫做自由,以尊重別人的自由爲我的自由,這個叫做恕。只顧展現自己的自由,把別人都踏在腳下,這叫你的自由嗎?所以『如心』,他的心和我的心一樣,將你心換我心,使之相一生,這就是戀愛中人的恕。(笑,鼓掌)不要只要求你的愛人,怎麼以前對我那麼好,現在好像越來越自私了,都要求我對你好,其實你自己也在要求對方先對你好,所以這兩個戀愛中的人就不再甜蜜,叫做冤家了,因爲你沒有恕道。所以都要想想初戀的時候,是多麼樣的推己及人(笑,鼓掌),那種殷勤奉獻,是無微不至(笑),最後呢?所以人間沒有恕,就是地獄了。人間以恕相往來,就是天堂。(鼓掌)我們八榮八恥,要降低離婚率(笑),要在曾子那邊取得智慧。人生只不過兩件事『忠、恕』,沒有別的,再講別的都是外道。% R5 f* V" Z) D& `5 N8 }/ Y

( f9 e- Q% L8 N  Q, Z% C& ?曾子真的是承受了孔子的教導,而且努力實踐,在自己的身上表現,『士不可不弘毅』,儒家的學問靠曾子傳下來,雖然有些人說,這是中國文化一個不幸,但是他還是大幸。什麼叫做不幸?如果由顏淵來傳孔子之道,中國文化的發展可能更加坦蕩光明,但是我們不講這些,你還沒有曾子的德就不可能有顏淵的德,所以先忠恕再說吧,不要好高騖遠了。顏回是『具體而微』啊,具聖人之體,只是他還很微小,讓他假以時日,孔子預見他超過老師,所以難得的人才,不過他是不是去救那些竹簡淹死的我們不知道(笑)。這叫『一以貫之』,用『忠、恕』兩個字來把握孔夫子的思想,來把握儒家的學問。, Q, ?0 E# \$ f% f" q6 s

5 A+ m! @# r9 Y% Y" s% O' T孔子問第二個人——子貢,子貢很有才華,很聰明,子貢的智慧在孔子死後才開,太可惜了。孔子問『賜也,汝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端木賜啊,你認爲我是一個多學博學,『而識之』,識之就是記得很多東西,很有學問的人嗎?子貢曰『然』,對啊,子貢很聰明,馬上想,老師今天發瘋了嗎,本來就是這樣,還要問,老師問這個問題肯定有另外一個問題,所以在『然』後面,馬上加一句『非與?』,難道不是嗎?緊張了(笑),這叫做聰明的學生。孔子就說『非也』,你錯了(笑)。所以孔子很會考試,對曾子直接就說,『吾道一以貫之』,他老早知道曾子一定說『對的』。對子貢就先吊他,你認爲我是一個很博學、很有才華的人嗎?子貢說,是啊,難道不是嗎?不是,『吾道一以貫之』,我只是『一』,沒有『多』。在這裡就有玄機啊,我的多就是一,我的一就是多,一切即一,一切即一,你懂嗎?這一段對話在【論語】中弟子記載到這裡戛然而止,下面沒有文章了,不像剛才的後面有發展,群弟子還問,何謂也,曾子還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一章後面就沒有了,『子曰:汝以我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子貢曰:然,非與?子曰:非也,吾道一以貫之。』後面沒了,這什麼意思?子貢沒有搭腔。爲什麼不搭腔?子貢一時悟不出來。所以孔門弟子除了顏淵之外只剩下一個曾子。有人說孔子這樣勞碌一輩子,他只搞到了72條下線(笑),這72條下線只有一線是活的(笑)。所以各位,難吶,不要說做生意難,聖人之道也難,文化傳承,難啊!(鼓掌)子貢不了解孔子的一以貫之,他在孔子死後六年之內是不是了解,不知道,可能還沒有悟出來,不容易啊。
1 b. y% X' \% U! H8 y* Y  b7 L5 @- I5 o6 ~3 I
現在請問各位,你不用忠恕兩個字,你用別的詞語,用一個字兩個字甚至一句話來講出『吾道一以貫之』的核心點,你能發言嗎?如果能,而且你念茲在茲,你反覆琢磨,果然就是如此,而且只有如此,沒有別的說法,你就是會讀書了,你就是讀通了,你就可以作爲儒家之徒,要不然你早得很。歷史上有很多人,他們學問最高成就,就是去發現一貫的地方,這叫做見道,要不然就是不見道。你被批評爲不見道,你的儒家的生命就被判了無期徒刑,這是生死的關頭,人生有沒有意義,你必須參透這一關。一般人無所謂參透不參透,反正他生命來這裡過一輩子,遊戲人間,遊戲來遊戲去,到最後與草木同朽,算了,就這樣。你假如不想與草木同朽,你要參一參,這是古來的公案。孟子就告訴你,孔子的一以貫之在哪裡,『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說,『王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四端就是孔子之道,乃至於儒家學問的發端處,它展現出來的就是仁義,它的源頭就是我的性,我的性本來就是善。孟子一輩子就講這幾句話,所有其他的語言通通從這幾句話開出來。讀孟子沒有讀到他的性之所以善的辯論,讀孟子不知道孟子只是要以仁義來治國平天下,如果你讀不到這點,你不了解孟子,也不了解儒家學問的廣大。所以孟子以性善來貫孔子之道,以四端之心來貫孔子之道,以仁義來貫孔子之道。王陽明以良知二字來貫孔子之道。除了孟子、王陽明之外,或許還可以舉一個陸象山,但是陸象山沒有自己的發明,他只是孟子之學,所以陸象山說『心即是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這是陸象山13歲的時候說的話,一直到他老,不改變,這叫做一貫之道,這叫做儒家之徒。所以儒家有他的一貫之道,而每個人都可以有他不同的把握,而這些不同的把握到了最後都是一樣,只是把握得更加深遠、更加原始,像良知、像四端之心,那是更加深遠,更加原始,忠恕兩個字已經是原始的善性,這個四端,這個良知,這個心即理的心的一種表現。所以曾子的哲學性還是不夠的。儒家要到宋明儒才真正成熟。$ [2 u  o, l# w& F0 l

; |' S$ z+ a* \- h; {" x宋明儒家是受了佛家的影響——佛家講真俗不二,講形上學,講高明的學問,講基本的學問,像禪宗講明心見性這種學問——所以宋明儒也大講心性。這是先秦儒家孔孟沒有特別發揮的地方,但是已經含在孔孟之學當中,講心爲體,講性爲體,什麼叫體?是我的根據,我的心是我的道德的根據,我的性也是我道德的根據。所以儒家之學可以用兩個字來涵蓋,就是『成德』,成就你的德性,成德之教。如果像讀【論語】,學而時習之當然是成德之教,有朋自遠方來也是成德之教,人不知而不慍也是成德之教,吾日三省吾身也是成德之教,通通都是,但是孔子並沒有真正把一貫之道講出來,而曾子講的一貫之道還沒有到達心性的本原,當然,先秦儒家不是沒有心性本原,像【中庸】就有心性的本原——『天命之謂性』,【大學】就有心性的本原——『誠意慎獨』。但是【大學】和【中庸】講起來還是比較疏陋,比較籠統,不過義理都包含在其中,到宋明儒家才真正大講心性,大講形上學,大講道德的根源,成德之教的基本立足點,不離開孔孟,而有自己的豐富的教導。所以儒家一直還在發展,這個發展並不是跑到別的地方去,所以有先秦儒家以孔孟爲代表,荀子做輔佐,孔孟荀三家。儒家的第二期發展,就宋明儒的發展,大講儒家的心性之學,可以跟佛教互相抗衡。所以千萬不要只認爲佛教講明心見性,儒家也可以講明心見性。7 G( ]  W  B2 K- Z$ c: I& h  W
) E$ @( f$ D5 M  T# P
但是儒家的明心見性,心、性的內容跟明、見的方法,跟佛教是不一樣的。所以同樣一個詞語,都講心講性,他的內容不一樣,於是他開發的方向就不一樣,他的成就也不一樣,但是都是智慧。所以儒家是成德之教,讓一個人成就德性,成就道德事業,內心的德性有所成就叫做內聖,這個德性而表現爲功業,這叫外王,而內聖必定包含外王,所以你千萬不可以再隨便說宋明儒,『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說他只是空談心性、清談心性。告訴各位,儒家不清談,清談的是道家,清談是魏晉時代的名士,宋明儒不清談。雖然他所談的道理高深,但是念茲在茲,內聖一定要開爲外王,只是當時的歷史機緣不夠,不能讓他們開出外王事業,或是開的外王事業不夠完整,這是歷史的機緣不夠。古人已經替我們盡了很大的責任,我們現在要接著走,你不要問古人有沒有給我們開出完滿的學問,你這是不負責任的。當今的中國人最不負責任,隨便批評古人,你要知道你不如古人。1 X8 j+ b9 x0 E2 z, g
3 k* |( m: S$ z: o, \8 x1 A
儒家大講心性,而剛才我們說明心見性,佛家的明心見性,『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種明心見性的心與性在哪裡,在佛那裡!儒家的明心見性,請問你的心性在哪裡?在你這裡。這才真正叫做當下即是,這才叫做『直了成聖』。所以,佛家的心性有兩種,一種是你的識心、你的污染性,這是你的現實人生,叫做凡夫的心性。你了脫後,成就常樂我淨的心性,這叫如來的心性,如來的心性的境界開發出來,就是無量的功德法界,叫做佛法界。我們眾生所面對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染污的世界,在染污的世界中是無明的心性,證了佛道的心性是超越的心性、光明的心性。所以佛家的心性有兩種,這也是一心開二門。儒家講的心性從頭到尾都是光明的心性,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以下就不用說了,這一句就夠了,這叫一以貫之。爲什麼?因爲『親民』就是外王事業,明明德就是內聖的工夫,剛才說有內聖工夫必定展現爲外王事業,所以『親民』也在『明德』之內,所以明了你的明德,必定有親民的事業。而明明德要明到非常高明的明,非常實在的明,念茲在茲的明,這就是讓你的『明德』止於至善,而且實實在在地表現在你的生命中,這叫做你的明德實踐止於至善,而明德實踐的止於至善,也要包含外王事業的止於至善,所以最後,明德與親民都止於至善,這叫做儒家全幅的學問內容。(鼓掌)
; f$ X, w& T/ U) z" y" {  }- z; x( S3 m' h, ^) H8 ]
三句話講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形容詞,兩句話講完。因爲明德你非到止於至善停不下來,親民非到治國平天下不可以停下來,所以止於至善是不需要說的,只要你知道明明德,只要你知道你明德的內容,只要你知道明德這條路是無窮無盡的,止於至善包含在其中。你知道內聖必定開外王,外王不成就,內聖不滿足,你的親民就一定止於至善,你非到至善你停不下來。所以止於至善是不必說的。所以只剩下兩句。這兩句又以明『明德』爲根源,所以說了明明德,親民就不必再說了。所以儒家的學問,你用一個字表達,很好,你可以用你所選擇的字,到最後都一樣。有些時候我們說儒家的學問是什麼?是『仁』,這個太籠統了,儒家的學問是『忠恕』,這還不夠根源,儒家的學問是『良知』,不錯,已經很根源了,而這個良知還可以濃縮一個字。平常我不這樣講,今天我特別這樣講,因爲引用到【大學】,所以我說儒家的一個核心觀念叫做『明』。
2 l* r" k4 ]" E: Z2 ?6 k" J
6 E0 X+ H) p% S$ s& @) D* L& I這個『明』可以對照佛家的『無明』。無明是人生的現實,人生必要有的感受,你沒有無明的感受,你不了解你的人生,你不能夠起而修行。所以發現無明是大智慧。而儒家發現的明也是大智慧。人生本來就是明,良知就是明,四端之心、惻隱就是明,羞惡辭讓就是明,是非之心、良知之心也是明。這個『明』從哪裡來?你怎麼把握這個『明』?人生真的能『明』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去『明』這個明德,什麼叫做明德?——光明的本性。人的本性從哪裡來?中庸說』天命謂之性』,這是對性的邏輯的定義。我們自自然然的生命的本質,我們稱爲性。但是你要知道,『天命之謂性』的『性』已經有了一種超越的境界,從超越一面來講這個性,所以『率性之謂道』。假如我們用一般的說法,人性,食色也是性也,你能從食色性也的性達成你的光明嗎?所以食色性也的性就是污染性、無明性。但是,天命之謂性的性,假如你率著這個性,率者遵循也,你遵循你的本性,就是人生之道,就是天地之道,所以『率性之謂道』,你順著人生之道去修養你自己,所以『修道之謂教』,這是教化,是教導,不管是聖人的教導,還是你教導自己,反正『修道之謂教』,中庸這三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只是一種定義式的規定,還沒有告訴你性的內容是什麼?你怎麼發現這個性?到【大學】就告訴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者,大人之學,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成熟的生命,必定要從明明德來。去明你光明的德行,就把『性』規定爲光明之性,所以我們說,【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的性是一種超越的性,不是現實的性。/ g$ O. \5 v$ k+ t- o

2 b  q! c7 P( r7 B8 [6 n從古以來,真正儒家講性都講超越性,不講一般性。只有跟孟子辯論的告子他專門注重現實性,凡夫的性,所以叫做『食色性也』,你不能說他錯,他只是在現實中看人性。荀子也在現實中看人性,所以說『人性本惡』,不是食色性也是惡,是順著食色性也你拼命去追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當你在『喻於利』那一點去追求,一直追求,追求到最後就是惡,這叫人性本惡,所以荀子是提醒你人性會走向惡,因此你要防止它走向惡,就要化掉你的性。怎麼化掉你的性?你要用人爲化掉你的性,叫做『化性起偽』,所以道德的實踐是要透過人的努力的,所以荀子一生的學問就是奮鬥的學問,就是改過的學問,就是用禮和法治理自己,乃至於治理國家的學問。這和孟子不一樣,但是到最後都相同,就是要人生要完成他的真實性。荀子的理想也是聖人,孟子的理想也是聖人。荀子說化掉你的惡性,化掉你的現實性,你回歸到聖人的教導,可以讓你成聖;孟子怎麼說呢?孟子說人性本善。從哪裡說人性本善?從你的四端之心來說。什麼叫四端之心?你有惻隱同情心,你有羞惡,你有辭讓,你有是非的心,這個心是自然而有的,所以這個心就是你的性。所以四端之心就是仁義禮智之性,仁義禮智是從性上說,怵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從心上說,從心上說,就是從你的生命的活動說,從生命的感受說,我們沒有感受到仁義禮智,我們感受到四端之心,但是四端之心探討他的根源,就交給仁義禮智之性,你沒有仁義禮智的本性,你怎麼有四端之心?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推論。(鼓掌)
4 Y, P; {8 D1 M+ s3 Y' `- j- w% Q# s7 y! C# v$ N% |
仁義禮智之性又推,從哪裡來?仁義禮智是『天之所予我者』,『非由外鑠我也』,什麼叫天?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我本來就有,我不知其然而然,我不知道從哪裡來,但是我就有,這個叫做天。所以不可以把這個天解釋爲西方的上帝,而是指我們心性推到一個虛的根源,作爲實在的心性的根本,那叫做天,不推到天也可以,推到性就可以了,不推到性也可以,你只要知道你的心是如此如此活潑、光明、廣大、無限,也就夠了,所以『盡其心者』,你才知道你的性,知道性你就知道天,所以心來說性,以性來說天,有心才有天,有道德之心就有道德之天,這叫人德合乎天德。(鼓掌)天德是人德證成的,沒有所謂的天德,沒有所謂天,中國人自從孔孟開始,就沒有宗教性的信仰,只有宗教性的情懷。這叫做自信。這才是真正的『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聖成真人』。(熱烈鼓掌)# x* a: {" r0 o; b% G. F# O
  t3 I( g0 P7 G5 Q  _" H

3 W- f& p# f1 y; I儒家容易了解嗎?但又不容易了解嗎?本來就在你心中怎麼會不了解呢?但你說了解是真的了解嗎?你了解了你就是一個儒家之徒了,你的生命就不會白費了,你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了,要不然都是作假的。所以『巧言令色,鮮矣仁』,所以孔子說『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說『盡其性者知其性,知性則知天』,『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一路而去,叫做一路發,有些人手機喜歡設置號碼888,叫一路發(笑),你本來就可以一路發的,還要888(笑,鼓掌)。這叫六六大順,你還有什麼可恐懼的呢?這叫『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叫『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素富貴行乎富貴』在富貴中有富貴行的道,你不貪著於富貴,如果你貪著於富貴,你就是淫,孟子說『富貴不能淫』,叫在富貴中行道;『素貧賤行乎貧賤』,在貧賤中也有貧賤的道,這叫『貧而無諂』,孔子說『貧而樂』;『素夷狄行乎夷狄』,在夷狄的地方,你也行你的道,所以留學美國的人,在夷狄的地方你要行你的道(笑,鼓掌),我們留學生無道啊,被人家淹沒了,世界上找不到中國人,所有中國人都搖尾乞憐,你無道,你沒有人格,你不光明不坦蕩,你只想求學位,學了以後就是鍍了金,鍍了金以後就回來中國『驕其妻妾』,可恥!(熱烈鼓掌)8 `2 U) G0 U9 S$ _
' D" T9 q  }. B+ ~
成德非常簡單,就在當下。忠恕而已矣,怵惕惻隱之心,該惻隱就惻隱,該慚愧就慚愧,該禮讓就要禮讓,有是非一定要明辨是非,你就是一個儒者,做到徹底就是聖人,做到某一個地位就是賢者,你有嚮往之心叫做豪傑。所以中國古人判定人品只有三類人品可做——聖、賢、豪傑。什麼叫做聖?把你當下的清明的心,天之所予我者的明德,切實的體會、切實的實踐,實踐到哪裡算哪裡,國家從來沒有太平過,天下從來沒有安定過,但是儒者還是繼續努力,盡己之心你就是一個聖人,所以聖人不是讓你做哪些功業出來給我看,而是你有沒有盡己之心,所以聖人是很好做的,你就完全做到就是聖人。做到某一個階位了,你有操守,操得住,守得住,紅包到你眼前,你可以不收紅包,這就是操守。(鼓掌)& ]% @4 {; J% o6 J
" X9 T/ n! [* g! n
要不收紅包也很簡單,有一個故事這樣說,有一艘船被海盜包圍了,海盜有武器,跳到船上找船長出來,說你就帶著這艘船投降吧,我放你一條生路,船長說,我是受過船長的教育的,船長的守則是與船共存亡,我不投降。他說你投降吧,我給你五十萬人民幣,船長說門都沒有,他說我給你五百萬人民幣,你投降吧,船長說我的人格難道可以用錢買的嗎?我給你五千萬,船長聽到這兒就發火了,你不要再說了,你再說我就要投降了。(笑)所以不拿紅包也很簡單,因爲紅包拿到你手裡,捏一下,三萬,不收,你怎麼這麼清白啊(笑)。所以越高位者,他的操守要越嚴明,因爲他拿到的紅包越大(笑,鼓掌)。你連這點誘惑都做不到,你還爲國爲民嗎?所以爲人民服務,有的人加一個字叫做『爲人民幣服務』(笑,鼓掌)。所以天下要治平,很簡單的,很簡單的,文官不要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就治平了。你怎麼培養這些人?要明心見性,你用什麼規矩是沒有什麼效果的,所以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C1 Q+ ~( b) m3 c3 {& `  ~! Q7 Q0 J
& U" o' O- w* Y6 a
所以各位,學問還是活的,孔孟還是活的,只是你不去體貼他,他講的道理都不是他的道理,是我們自己的道理,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你的心中,都在考驗著你,都在督促你,都在喚醒你,你充耳不聞,甘願墮落,可憐。所以儒釋道三家不要輕言放棄,你放棄了,代表你放棄你自己。你爲什麼放棄?你根本不懂才會放棄,這一百年來就是中國人不懂中國學問的一百年,而且國家用國家的教育教得百姓完全不懂。(鼓掌)我們國家何以如此狠心呢?國家也希望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也希望以德治國,也希望社會和諧,但是,沒有了學問,你沒有了人生方向,不能夠告訴百姓這本來就是你的事,而且也是我的事,我首先做表率給你看,哪一個爲政者敢這樣做這樣說,他就是我們永遠的領導者。(鼓掌)我們也不是只有希望爲政者,每一個人,爲人父母,你要替子女負責,作爲一個公司的老闆要替員工負責,乃至於每個人都自我負責,要有一點智慧。智慧有些時候從學問可以琢磨出來,當然,智慧不一定在學問中,『我雖不認識一個字,也要堂堂正正做人』,這是陸象山說的話,你不識字也可以堂堂正堂啊,但你不能說凡是不認識字的人都能堂堂正正,所以,還是要有學問,這個學問要真正地做,而且要有人講,這叫教化。儒家最重視教化,而儒家的教化最簡單、最明白,從頭開始,從你有善念的那一念開始,這一念就是人生的根源所在,人生的價值所在,這一念一開出去就是無窮無盡,內聖外王(鼓掌)。從這裡你了悟了,至少你隨時擺在心裏面,你的學問、你的人品、你的境界就會一天一天地成長。你的心越真實,你的成長就越快,乃至於像顏回聞一知十,乃至於不遷怒不貳過,隨時光明坦蕩,隨時既切實又高遠,這叫『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這種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不是值得你追求的人生,這本來就是人生的唯一之路,除了這條路之外,沒有別的路可以走!(鼓掌)所以儒家不容易,儒家也很容易。5 n: U# t3 Z: k

' w2 q# O4 g" F. ]最後,回歸到原來我們所說的,這是大時代,假如只有儒釋道三家,我們都能夠繼承,甚至能夠發揚,還不是大時代中的人要做的事而已。在這個大時代,你遇到西方的學問,西方的學問如果和中國的學問完全一樣,我們就不必再去學習,不必再去發揚,不必再去擴充了,但是明明顯顯地告訴大家,西方的學問就是和中國人的學問不一樣,這是正常人都知道的事,義和團都知道。當初西方人船堅炮利地打進來,就有人知道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不一樣,用中國之道來防止西方文化,或者是用西方文化來打倒西方,叫做以夏制夷、或者以夷制夷,失敗了,而且這個失敗是註定要失敗的。孔子這樣教你的嗎?中國古人這樣來面對外來的文化的嗎?在你立下這顆心的時候,以夷制夷,或以夏制夷的時候,就是註定要失敗的,即使成功也是失敗,何況不可能成功。人家日本,有一點成就,明治維新。日本也接收西方文化,只是日本沒有像中國這麼悲慘,人家是船堅炮利來扣中國的關,日本是自然地打開關口迎接西方,但是他們也有學者,他們的學者是學宋明理學的,學朱熹和王陽明的,尤其明治維新的時候,王陽明哲學大盛,講良知。日本最高的學問就是中國的儒家,首相伊藤博文跟社會上的儒者,共同一個觀念就是遇到西方文化了怎麼辦?我們要以漢文化做根本,以西方文化作爲外圍。所以他們說,漢文化是米飯,西方文化是小菜,結果就成就了明治維新。
1 N! H$ [( i, N0 o. r9 Q3 A' H7 p. A( @
9 g9 |9 N' P  w- F  c義和團失敗了,不是老天叫你失敗,是你自己失敗。義和團失敗之後,接著就是***革命,革命成功之後,很不幸的,五四運動。五四本來是愛國運動,演化爲文化運動,愛國運動對整個國家民族影響不大,救危機於一時,但是文化運動對整個國家民族影響重大,一直影響到現在一百年都還是在影響,這也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好的光明的東西,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不好的、錯誤的也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因爲他也有相當的高度,魔跟佛事差不多的(笑)。他也有功力,他也有見聞,他的見聞也聳動人心。我們看到西方這麼強大,請問怎麼辦?就開始想了,中國爲什麼這麼衰落,中國古人對不起我們,中國古人全部是錯誤的,對於錯誤的思想我們只好一筆打倒。所以打倒中國文化,全盤西化。這叫做以夷制夏。告訴各位,一代不如一代,義和團本來就是錯的,五四錯得更離譜,可憐的中華民族。沒有人主持正義,沒有人光明正大,沒有人見解深遠,沒有人爲了中華民族百年千年立下大計,就這樣在搖擺之中,中華民族過了一百年,還在搖擺。
2 l1 F' c5 O  f; @4 o& H0 D9 p" `4 }; j( d# Q3 p! K
我們不是在這個時代中嗎,剛才說了東方文化有東方文化的價值,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價值,都從人類理性開發出來。現在我們又要知道他們的不同在哪裡。東方文化一邊,西方文化一邊,這是一種判斷,如果這樣,我們說只有東方文化,缺了西方文化,很遺憾,我們缺了一邊。我們人生是應該完滿的,理性是要追求完滿的,所謂爲了完成自我,完成我們的民族性,我們都要追求完滿,所以這一邊之外還要追求另外一邊,意思就是說,我們保存了中國文化,還要吸收西方文化。就好像我們的古人,保持了儒道兩家,吸收了佛家,是同一個意思。只是儒道兩家所追求的是人生智慧,佛家所追求的也是人生智慧,所以很容易就能夠吸收,尤其是有了道家的橋梁。現在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它跟佛教與儒道的不同是不一樣的不同,是更大的不同,所以我們要拿出更大的誠意和更開闊的心胸來面對西方文化。所以,我們也不便責備五四這批人太多,這是不容易想到的東西,五四那批人都是非常膚淺的,所以我們不便責備他們。我們所痛心的是這些膚淺鄙陋的人的思想居然領導了中國的思想一百年。最少現在是91年了,1919年五四運動,2010年就是91年,我們號稱一百年。他們影響整個中國,爲什麼,他們說得也相當有道理,因爲現實當中是這樣,中國文化真的沒有產生作用,歷史上真的有許多的污染,許多的不合理,許多的封建,許多的迂腐,許多的寒酸,甚至鐵證如山,你不能說他們說得不對,但是作爲一個知識分子,你可以以歷史上的這些表現來斷定這個民族的智慧嗎?用歷史上不恰當的表現就來否定儒家道家根本智慧的價值嗎?所以一個人的心性不端正,眼界不高遠,就會產生這種毛病,而這種毛病是普天之下一般人都未能免俗的,所以五四運動這批人出來咒罵中國文化的時候,每個人都感同身受,於是就跟著走,打倒自己的文化,想要學西方,怎麼學?全盤學西方。8 k7 R% A& x& T" K% _; M& C
9 S; n$ `! c6 [  b7 I" _: {
西方人也不是省油的燈,你學好了嗎?所以五四的成就在哪裡?五四有成就了,它真的把中國文化打倒了,但是真的學到西方文化了嗎?沒有。所以他們的成就只是破壞性的成就,沒有建設性的成就,假如把中國變成西方,我也甘願。所以中國人學西方文化,91年來並沒有走向正途,因爲你不知道西方人的心靈在想什麼,你不知道他會怎麼看人生,你不知道他們要完成什麼目的,完全不了解。你能夠全盤西化嗎?再退一步,你何必全盤西化呢?所以各位,90年來的錯誤不可以再延續下去了,那怎麼辦?非常簡單!第一點,道統的繼承,這是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說的,中國文化的發展的路,要注意三個面向,這三個面向就是作爲一個中華民族子孫都要念茲在茲,都要以生命付諸實踐的三件事,能夠以生命來實踐人生的真理叫做儒家,現在能夠這樣做的人就是現在的儒家,叫做新儒家。
7 p5 {) J' o1 ], x/ F' F1 S. L" D" l; e- o4 Z
新儒家有三大志業,第一個志業,就是道統的繼承,就是儒釋道三家的學問,我們要繼承。光這點就要非常努力了,因爲我們已經遠離自己的文化一百年了。第二點學統的開出,學問,剛才不是講嗎,我們的學問分兩邊,有思辨理性開發出來的知識的學問,有實踐理性開發出來的智慧的學問,現在學統的『學』專指知識之學,就是西方人的希臘傳統所開出來的一些學問都包含在這個『學』裡面。我們中國人有學問,但是沒有像西方人這種學問,西方人這種學問也是應該有的,你沒有西方這種學問對人生也是一種遺憾,至少西方的學問可以協助人生的幸福,雖然他往往可以毀滅世界。6 e% ]7 T: V$ r8 `. v7 z3 [
1 ^- a- q- l) }; _# T: _% |
西方的學問你要把握,怎麼把握?西方學問那麼大,兩千多年,那麼多的學問,你怎麼把握?我們還是回歸到剛才的手法,用一個手段,大手筆、大手段,這個手段就是看出西方人的心靈從哪裡發起。你要學到這種心靈,西方人的心靈成就的是學問系統,學問系統背後是思考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就是我們人類本具的能力,這種本具的能力你重視它,一步一步開發它,到最後西方人能夠開出來的學問,中國人也照常能夠開出來,每一個人都可以開出來。假如西方學問不是如此,西方人的學生就不足珍貴,西方人就是非理性。但是西方的學問是理性的,沒有理性不可能成就這麼廣大的學問。既然是理性的,中國人也有理性,爲什麼中國人不能開出來。中國古人沒有開出來,我現在可以開出來。中國古人或許故意沒有開出來或者故意不開出來,總之他缺乏這一面,假如我們現在認爲它有價值,我們就應該開出來。而這種理性,這種學問,我們本性中本來就有,所以叫做開出,叫做『學統的開出』。, q: R! l' L, O, o. v
7 [/ j; f. B" ]
學問統序怎麼開出?從人性開出。人性中有思考的能力、分辨的能力,思考的能力首先展現的是邏輯的能力,邏輯就是合乎思考的法則的能力。那什麼叫做邏輯學?追求思考的法則的學問叫做邏輯學。中國人有邏輯,沒有邏輯學。但是我們也可以很容易成就邏輯學,因爲邏輯是人性本來就有的。所以中國人不要怕。從用邏輯的這個心靈,我們以數字來表現,以數目的變化來表現你的思考的規則這叫做數學,以圖形來表示思考的規則就成就幾何,這是人類思考能力第一度的發揮,成就數學幾何。統稱數學。數學幾何這種思考,用在對於現象界物質的存在,物質有它的道理,現象自然存在有它的道理。假如物質沒有道理,人生過得非常虛幻,但是人生過得很現實,因爲我們看到的都會有它的道理,假如一張桌子,我在這裡講話,突然桌子變成一頭牛了,嚇一跳(笑),它不會變成牛的,桌子也不會變成椅子,木頭桌子不會變成黃金桌子,如果會變我讓他趕快變,但是這由不得你,它就是一個因果。用你的思考乃至於用數學幾何作爲你的工具,來研究物的理,把物的理表現得明明白白,按部就班。物的本身的理是物理,物與物之間的結合叫做化學,所以化學也是物理。物理的研究就成就了所謂科技,我們就可以運用物的理,爲人類服務。所以,要追求科學,你要按照科學的道理追求科學。要按照科學的道理追求科學,必須要給我們百姓、國民,有科學的教育,讓他知道什麼叫做科學,開發百姓的科學性。於是我們的科學的能力也跟西方人一樣,西方人經過三百年發展出現代科學,我們只要三十年就可以迎頭趕上。但是,中華民族吸收西方文化已經90年了,三個三十年我們還沒有趕上西方的科學,這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人類。" e5 w8 I% f3 E3 r3 X6 m

% A( G/ h/ I0 }6 p: Z0 i0 ]1 m8 K  x8 H爲什麼我們沒有趕上,非常簡單,我們並沒有依照人類思考的能力的發展,一步一步地表現出來,我們不耐煩。我們的教育太過急躁,虛假,中國的數學教育,成績是全世界一流的,但是中國不出科學家。所以中國人要學西方的學問,很簡單,老實一點,什麼叫做科學家,什麼叫做學科學?一個學科學的人從年輕時候對科學有興趣了,他心裡會告訴自己,我這一輩子從現在20歲到80歲,這60年裡都關在研究室里,每年從早到晚工作16個小時,我甘之如飴,這樣叫做科學的學生。各位!北大、清華、任何一個中國的有名的大學學科學的人,考科學系的人,有沒有這種心願?還是考了理工科,你問他爲什麼讓這個孩子考理工科?比較好賺錢。你問學生爲什麼要學理工科?比較好賺錢,比較有前途,能夠出國留學,回國來驕其妻妾。我們沒有那種心態,靜下心來,按部就班,一五一十,不追求成就,不追求現實。牛頓發明三大定律不爲了賺錢,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不爲了賺錢,他們只是儘自己的本分,人類應該如何思考我就如何思考,他也是一種定力,你不要說修佛的人禪定,他們也有定力,他們一輩子就爲了自己的思考,一步一步的,永遠不放棄,這樣就成就了科學。我們一定要教導我們的子弟有這種心靈,我們的國家辦教育,一定用這種態度來追求科學。3 x# |( C. ?! a! f8 _5 h8 j. S4 u
4 P' }8 @" ]* ^$ Y2 h3 w$ G7 |. D& ^
科學、思考,面對的物就是物理,面對的人間的事就是各種的人文科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那裡都有一個道理,但是有關於人文的科學,你不要只停留在科學上,西方人可能死在科學這裡,因爲你對於物可以死在科學這裡,但對於人的處理不可以死在科學這裡,所以物可以用統計學統計出來,人生不能用統計學統計出來,人的心理學不可以用統計學來講心理學,它只是初步,只是庸俗的人生。所以我們現在的西方心理學叫做庸俗的心理學,他不可能用在聖賢身上,不可能用在道家真人身上,不可能用在佛菩薩身上,所以西方的人文科學是不道地的。他的科學是比較道地的,但是科學的道地是永遠不能達到絕對的道地,因爲科學知識是日新月異,永遠在發展中,我們只能夠靜下心來念茲在茲,一五一十,不急不徐,去追求科學的成就。對於人文科學的成就,對於人生事物的處理,他必須還有一個高明的境界、清靜的心靈,來作爲人生爲人處事的最高標準。能夠完成兩方面,一方面自然科學,一方面人文科學。人文科學又跟實踐理性有關,乃至於用實踐理性來帶動,來善化這些人文科學。這是中國人的責任,西方人不能負責的,因爲西方人兩千多年來,他們往往死在科學這個地方,只有中國人的心靈才能夠活潑,才能夠超越,但是現在中國人既沒有自己超越的學問,也沒有西方踏實的學問,中國人不踏實。中國人也沒有高明的人生境界,所以現在中國人是全世界最無聊的民族。
& p* {1 o4 z& a1 y5 b& e6 E4 r! K, {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有廣闊的心胸,追求完整的學問,完整的學問,我們用佛教『一心開二門』。二門,超越的學問這裡,在儒家以內聖做代表,在道家以逍遙自然爲代表,在佛家以常樂我淨來做代表。現實的學問在佛家來看,就是染污的生命,在儒家來看就是你德性表現的場所,在西方人來看就是思辨心靈所運用的世界。西方人的所有的學問,能稱爲學問的,統統是在現實界,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認識心世界,中國的學問表現的主要是在超越的世界。所以人生要完滿,不是中國一邊,西方一邊,文化不是這樣的。文化是這樣分的,實踐的學問是上層的學問,思辨知識的學問是下層的學問,所以康德說,人類的實踐理性有它的優先性,比認知理性、思辨理性還優先,這剛好符合義和團時代一個清明的中國人張之洞說的『中學爲體、西方爲用』。假如這兩種學問你擺錯位置,把中國學問打倒,西方學問出頭,那是大錯特錯,不過,你說中國學問一邊,西方學問一邊,也還是沒有到家,還不中肯。所以『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不是中國人自我作大,不是大漢沙文主義,是人生本來就如此,學問的特色本來就如此,你就應該如此去看待,如此去實踐,這才對得起你的生命,對得起整個國家和民族,對得起人類。(鼓掌)" @9 L2 v4 ?5 `. {& f" o  l- T" i) s
5 D& k3 |- K+ d" n) k
我們已經年紀大了,我是老了,各位在座的還年輕,你還有前途,我是沒有什麼前途了。你應該爲你自己、爲我們國家負一點責任,爲祖先負一點責任,乃至於我們還有下一代。人生學問三十年可以成就,至少科學的學問三十年可以成就,要科學救國只要三十年。人生的境界是一輩子的事,但是你要從你能到達的那天開始,所謂孔子十有五而致於學,你要從你明白生命的方向的那一天開始,你就念茲在茲,孔子15歲就領悟了人生的方向,我們現在即使30歲也無所謂,50歲了也無所謂,只要有一天了悟了,你就對得起自己。但我們教導下一代,不要等到了30歲才能有一點了悟,我們要好好地培養下一代,讓他的生命不要浪費。至於怎麼培養,怎麼讓一個生命可以面對儒釋道西四家,而能夠有自己的主要方向、次要方向,有他的高明追求,有他的現實成就。這完整的人格、完整的生命怎麼培養?請大家下午再來聽。(鼓掌)
" [7 \4 e4 K! @8 |$ n' q" W. n+ J6 |! d
謝謝各位!(熱烈鼓掌)1 ~6 U$ N6 H) w: ]0 C8 R
. ?' x3 ?3 o1 F% H7 Y8 R

7 Z4 j* h, M% Z) `  0 [6 F3 e% T2 E
張啟功 發表於 2011-5-6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看得不是很明白,把西方全部歸爲一家:西,有點太廣了,實際上很多西方的文化是受中華文化影響的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5-13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多人看完之後都是這種感覺,但是當你看第二遍,第三編的時候就越來越會被這種理解所震撼了~!這種講法別人從來沒有講過!~所以很多人聽起來有些生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