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青年報
古代的文人相敬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經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確實有互相看不起的毛病,然而凡事也不可一概而論。
唐朝有個讀書人叫項斯,字子遷,台州樂安(今浙江仙居)人,詩寫得不錯。可是由於無人推薦,默默無聞。爲了讓詩名被人知曉,也爲了求得名家的指教,有一次,項斯帶著作品去拜見一位叫楊敬之的人。楊敬之在當時很有些名氣。他讀了項斯的一些詩,拍案叫絕。此後,項斯又帶了些詩稿去拜訪。這位楊先生不僅熱情接待,而且當項斯告別之時還揮筆贈詩一首: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意思是說,項斯的詩好,爲人的風範比詩還好。『到處逢人說項斯』,楊敬之確實這麼做了,他到處讚美和推薦項斯的詩歌,項斯的名聲漸漸傳開,直達長安。第二年,項斯應試,中了進士,一時間名聲大震。
楊敬之就沒有『文人相輕』的陋習,而是熱情的幫扶後輩。他那句『到處逢人說項斯』後來流傳開了,經過變化就形成了一個詞語『說項』,引申爲替人說好話,替人講情,現在這個詞還經常使用。
另外,元朝時候,薩都剌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山東有位文人讀了之後不以爲然。他對人說:『這首詩有的地方還須斟酌。』於是薩都剌專門去尋找他,想問個明白。
兩人見面後,那人說:『聞和聽都是聽,意思不重複嗎?不如把「聞」字改爲「看」字』。薩都剌有些猶豫。心想:看雨合適麼?那人笑了笑:『古人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詩句麼!雨雖有聲可聽,亦有形可看呀!』薩都剌覺得有道理,趕忙下拜。在文壇上,這樣『一字師』的例子,文人互相尊重的佳話還是不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