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參考 【馬克思主義與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概觀】是爲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一百周年而作。文章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思想的激烈變化做了系統梳理與論述。西方資本主義的大炮衝破了封建中國的藩籬,也驚醒了『天朝上國』的迷夢,鴉片這種精神麻醉劑反而成了中國農民大眾中革命思想的觸媒。洪秀全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表現出封建壓迫下農民大眾求解放的朦朧希望,但它『給了預約,卻不能實現』。對于洋務運動,胡繩認爲不能將其視爲近代中國民族的自我覺醒運動的一頁,『因爲這實際是封建的官僚統治集團爭取買辦化的一個運動。』洋務思想『是反動的,是在窒息了農民革命後繼續起著阻止歷史進步的作用的』。隨之出現的地主階級中反對派的改良主義思想,則提出了政治改良的要求,他們『確是不自覺地爲剛在萌芽的城市工商業者做了代言人』。他們已並不滿足於甲午戰前的改良派卑微的存在狀態,企求取得政權力量來大行其志。戊戌維新是改良主義思想發展的最高點,但它『恰恰表現了改良主義思想的軟弱性』,『戊戌維新的失敗爲這種改良主義思想的歷史進步性敲起了喪鐘』。在此以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深重,革命浪潮風起雲湧,改良主義者就『已從官僚統治集團的反對派,變爲人民革命力量的反對派』,他們的『歷史進步性也就斷絕了』。對於改良主義爲革命的前驅,胡繩並未忽視,他指出,正是從改良主義中分化出了革命主義。客觀形勢的發展『推進著人們的思想認識,不能不越出改良主義所劃定的藩籬,而走向革命的水平』。①胡繩在這裡對改良主義的分析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同他晚年的論述並無本質的區別。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也認爲,正是戊戌維新的失敗,使得『沒有別的事件能比這更有效地證明:通過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辦法來使中國現代化,是絕無希望的』。『從那時起,政治革命就和立憲維新形成兩股齊頭並進的力量了。』②
對於革命派思想的弱點,胡繩並未予以粉飾。他們狹隘的排滿觀念,對帝國主義不切實際的幻想,對革命艱巨性的盲目樂觀,所謂『畢其功於一役』,實則把最爲迫切的反封建問題,反而輕輕放過。這些都反映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的貧弱,不可能領導革命取得徹底勝利。辛亥革命後的六七年間,中國思想界混亂無主,資產階級的革命理想日趨暗淡,這些思想曾在一定歷史時期起過進步作用,但『都在急速發展的歷史舞台上被推向後面去了』,時代呼喚新的思想,這種思想『能夠組織起追求進步與解放的群眾,能夠明確指明中國的前途和如何達到這前途的路徑』。③事實上,只有馬克思主義思想才能擔負起這樣的歷史使命。
這篇文章通過梳理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的演變脈絡,有力地論證了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發揮了引導民眾的巨大功用。此文寫於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當時不少屬於中間勢力的人們對於社會主義道路還心存疑慮,這篇文章無疑有助於這些人打消疑慮,認識到只有以馬克思主義武裝的共產黨才能將中國引上一條光明之路,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從而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胡繩於1947年10月寫的兩篇雜文,也帶有以史論政的性質。在【當一個朝代覆滅時】一文中,他由清末史實總結出一條規律:一個專制王朝越到衰微時,就越是巴結、依靠帝國主義主人,以爲可以永葆尊榮。歷史事實證明,『結與國之歡心』,而不顧人民的死活,也就預示著這個專制王朝無法逃避覆滅的命運。文章的現實針對性是非常鮮明的,垂死掙扎的蔣家王朝不就是腐朽清王朝的歷史再版嗎?在【中國非袁不可嗎】一文中,更是將人們對袁世凱的衣缽傳人蔣介石的幻想打得粉碎,中國不是『非蔣不可』,而是『非去蔣不可。』這兩篇文章都採用歷史類比的方法,簡單的歷史比附並非一種好的方法,但是我們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史論政是一種曲折委婉的時評,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對於這些文章在現實中所發揮的巨大的戰鬥作用,無疑是應該予以肯定的。
作者: 張海鵬 趙慶雲
①以上引文詳見【胡繩全書】第1卷(上),第480―490頁。
②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190頁。
③【胡繩全書】第1卷(上),第49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