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文化報
二期遺存墓地全景(南―北)
江蘇省泗洪縣梅花鎮是距泗洪縣城15公里左右的一個小鎮。面積雖不大,卻是20多處史前遺址的集中地帶。2012年,沉睡了8000年的順山集遺址在這裡被喚醒,人們驚訝地發現,古人的生活比我們想像得更先進。
8000多年前的遠古聚落
往梅花鎮的大新莊西南方向走500米就可以到達順山集遺址,這裡海拔28米至31米,面積達17.5萬平方米,雖然只發掘了2500平方米,但大量珍貴遺存足可以使專家們斷定,早在大約8000年前,古人已經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他們學會用壕溝抵禦自然災害,用上了原始的炊具,吃上了稻米,住進了窩棚。
該遺址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62年,當時,南京博物院的尹煥章、張正祥經調研後發現這裡有史前遺址的跡象,並特地爲其命了名。後因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發掘研究一直踏步不前,直至2008年,大新莊村民挖沙時偶然發現地下3米處有大量碎陶片,塵封多年的史前遺址才浮出水面。
據泗洪縣博物館館長江楓回憶,當時他接到村民提供的線索就趕去了現場,看到遺址已經被挖出了一個斷面,最底層堆積了大量的新石器陶片。他隨即撿起了其中一個造型奇特的陶器――類似豬首形狀的支架。因爲比較特別,以前從未見過,所以他翻閱了大量的新石器考古資料。即便如此,還是無法辨別出該陶器究竟出於哪個時期。爲此,他請來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林留根到現場仔細辨別後,認爲此物爲釜的支腳。『釜是遠古居民燒飯用的鍋,多爲圓形底、深腹筒形,夾砂陶占絕大多數,先民們將釜放在支架上進行燒煮,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林留根說。
將出土陶片和周邊已發現的遺址比較,考古人員推斷,順山集遺址可能距今7000年到8000年左右。不過,這也僅僅是推測,要確定具體的年代,還得經過嚴謹考證。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受邀對遺址進行了系統採樣,樣本經過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測定,確定年代爲距今8100年至8300年。至此,順山集遺址爲8000多年前的遠古聚落,這一推測得以最終確認。而在此之前,學界一直認爲太湖流域距今約6500年的馬家浜文化是江蘇省境內最早的史前文明遺址,這一發現將江蘇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遠古先民如何生活
2012年,隨著順山集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進行,一幅8000多年前遠古先民的生活畫卷徐徐展現在人們面前,其中折射出的生存智慧令人震驚。
挖環壕做防禦。環壕是指在古代人類居住地或居住區周圍設有防禦性的壕溝。遠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學會利用壕溝來保護居住區,而順山集遺址中的壕溝更加令人嘆爲觀止。遺址內環壕東西寬約230米、南北長約350米、周長近1000米,而且一條環壕還將居住區和墓葬區自然地隔離開來。『挖千米長的環壕對於那個時期的人來說難度非常大,所以可以稱之爲「中華第一壕」,因爲這是整個淮河下游流域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而且,環壕還有抵禦自然風險和部落進攻的雙重功能,相當於後來的護城河。』林留根不無感慨地說。
住窩棚擋風雨。環壕內還發現了古人居住的房址,這些房址有淺地穴式和平面起建式兩種。最大的將近30平方米,最小的10平方米左右。『房址內有幾十個柱洞,大大小小的柱洞圍成圓形或橢圓形,中間洞大,應該是頂梁柱的位置,四周也用柱子支撐。可以想像,那時候人們住的房子多爲圓形或橢圓形的窩棚。而且蓋房時會先豎起木樁,在木樁間編織樹枝或蘆葦,抹上泥,然後用火把牆體燒成紅色,起到堅固防潮的作用。』林留根說。
用灶生火做飯。在房址附近還發現了古人生火做飯的灶類遺蹟,包括殘存的陶支腳、灶釜的殘片以及因火烤而形成的燒結面等。在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陶器經過修補拼接後發現是一個陶灶,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用的土灶相類似。『這是一個可移動的灶釜組合,爲了方便移動做成的灶釜是先民智慧的體現,而且也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灶。』江楓對古人的智慧表示極大敬佩。
食物多樣,吃上了稻穀。從遺址內出土了大量鹿與豬的骨頭可以推測,人們的食物中一定有鹿肉和豬肉。而且他們還以捕魚打獵爲生,會在漁網上掛上陶網墜,這樣可以使撒出去的網快速下沉,捕到更多的魚。最令人驚奇的是,那時的人們吃上了稻穀。『通過對近百個單位樣品的浮選及水洗工作,均發現有炭化稻的存在。』林留根說,現在已經確定是馴化稻,說明那時淮河流域的人們已經有意識地種稻,並用石磨盤、石磨球將稻穀碾磨成粉,使生活具有一定的品質。 說到生活品質,不得不提古人對藝術的追求。順山集遺址中還出土了較多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文物。如陶器中有較多的泥塑人面和獸面,豬首狀的陶支座等,還有八角花邊口陶釜、九孔雙流壺;骨器中有一件精心製作的鹿角器,它的根部酷似豬鼻,而把手處則被打磨出野豬的獠牙、眼睛和耳朵形狀,專家推測這應該是史前文明中最早的一件圓雕作品。鹿角器通體被打磨得像玉石一樣光滑,這讓專家們懷疑,它並非實用的農具,而是身份的象徵。
『村』外是墓地。考古人員在遺址西南、西北各發現墓地1處,共清理墓葬92座,墓葬開口於現代耕土之下,均爲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遺址西南墓地位於壕溝外側,自然剝蝕及人爲破壞嚴重,多爲南北向,頭向南,部分殘見粉末狀骨痕,單人仰身直肢葬。遺址西北墓地同樣位於環壕外側,被不同程度破壞,部分僅存底部,人骨多保存較差,呈粉末狀,絕大部分墓葬無隨葬品。從排列順序看,成排分布,以單人葬爲主,有側身葬、多人合葬墓。據專家稱,這表明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宗教觀念。
價值非比尋常
經過3年的發掘,順山集遺址考古工作收穫頗豐,共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灶類遺蹟3座、大面積紅燒土堆積及狗坑各1處,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近400件。2012年,順山集遺址考古工作暫告一段落,其成果引發眾多專家熱議。專家們認爲,順山集遺址是分布於淮河下游地區時代較早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是目前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江蘇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也是全國同一時期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之一。順山集文化與淮河上游的賈湖文化、裴李崗文化、海岱地區的後李文化及長江中下游的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等史前考古學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爲保護這一遺址,泗洪縣和梅花鎮政府劃定了20萬平方米的保護區,將順山集遺址劃分爲本體(核心)保護區、遺址外圍建設控制地帶、外圍環境控制區三個保護區域,禁止深耕、栽樹,還將一座規劃中的大壩進行重新選址。如今,順山集文化遺址已被破格晉升爲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當地政府還將對順山集遺址採用集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傳統農業生產爲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方式進行保護,在原地建一座古遺址公園。(圖片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相關連結
未解之謎:
●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他們後來又去了哪裡?這裡與周邊文化有什麼樣的交流?
●稻子是否已經是人們的主食?
●環壕是干壕還是有水,環壕有沒有門?環壕裡面的布局是怎樣的?
●陶器外紅內黑,紅色是有氧燒制,黑色是燜燒的結果,兩種不同的燒造方式集於一身,究竟是一種什麼工藝?
●地下埋的那些沙、礫石有著什麼樣的地質背景?
記者 杜潔芳
來源:中國文化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