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9|回覆: 0

[國學灌水] 奇蛇趣事:量人蛇愛跟人比身高 九尾蛇尾巴發毒液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3-2-4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齊魯晚報
2013241582476.jpg

 

蛇年將到,不妨說說蛇這種動物。 

  蛇是一種聰明靈活、神秘而又兇猛的動物,遠古時代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既敬它,又怕它;既把它當做智慧的載體,又將它視爲陰謀的化身,對它的感情複雜多樣。一些古代典籍和民間傳說中,也記錄了許多神秘詭異的奇蛇趣事,讓人讀之,頗感新奇有趣,獲益多多。

  清代梁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等書中,記有一種叫『量人蛇』的毒蛇。這種蛇又名『比蛇』,生活在廣東一帶的山中,一般長兩米左右。它有一個怪癖,就是愛跟人比身高,一遇行人,它就會豎立起來,長鳴一聲『我高!』若行人沒有反應,它便自鳴得意,將那人猛咬一口;若行人舉起手中的傢伙,應一聲『我高!』它即垂頭喪氣,自行墜地而亡。因此,在山路上行走的人若遇上量人蛇,會將隨身攜帶的雨傘、拐杖等高高舉起來,以保護自己。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有感於此,在【比蛇】一詩中寫道:『好向人間較短長,截岡要路出林塘。縱然身死猶遺直,不是偷從背後量。』詩中既批評了量人蛇不自量力、爭強好勝的習性,也讚揚了它慷慨仗義、不搞陰謀詭計的優點,頗值得玩味。

  跟『比蛇』的好比相反,有的蛇則『懶』得出奇。如山東半島的崑嵛山中,有一種叫『土钁柄』的『懶蛇』。這種蛇有劇毒,外貌跟眼鏡蛇相似,顏色和山路相近,常臥於山路中央睡懶覺,不易被人發現。行人結隊在山路上走,當第一個人從它身上邁過時,它懶得睜眼;第二個人跨過時,它也懶得欠身;但第三個人再碰上它,就在劫難逃了。它會毫不客氣地猛咬那人一口,然後迅速跑掉。被咬的人如無蛇藥及時救治,會很快死掉,俗謂『三步倒』。因此山里人得出經驗:幾個人在山路上行走時,千萬不要前後魚貫,而應左右排列,同時前進,以免被懶蛇所傷。由此可見,懶蛇其實並不『懶』,它只是『犯而不校』。但這『不校』也有限度,那就是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一再受到『侵擾』,它就會堅決回擊。 

  如果說以上兩種蛇的所爲只能算雕蟲小技的話,那麼『九尾蛇』的本領則大得令人生畏。清代袁枚在【續子不語】中所記的這種毒蛇,生活在江西的深山之中,生有九條尾巴,尾端能發射毒液聚成的『毒彈』,對人獸威脅很大,所以山里人都很怕它,每天日落前就關門閉戶。有一次,一個商人來到山中,住進旅店。儘管人們告誡他山中有怪獸,夜晚不要出門,但他自恃會些武藝,又擋不住山中月夜美景的誘惑,便在晚飯後開門出去賞月。他走出旅店不遠,忽見數十隻猴子驚慌失措地從遠處跑來,邊跑邊叫地爬上一棵大樹。商人隨即爬上另一棵大樹,想看個究竟。不多時,一條大蛇從樹林中竄出。它身如圓柱,兩眼灼灼發光,腰以下的九條尾巴協調地向前爬行,並一路留下鐵甲般的聲響。這條蛇爬至猴群藏身的大樹下,九尾倒立,一邊像跳舞一樣不停地旋轉,一邊從尾端的孔中不斷向樹上發射『毒彈』。群猴中有『中彈』者,哀叫著一頭栽到地上,腹裂而死。大蛇在樹下慢慢地吞掉三隻猴子後,才擺動著尾巴揚長而去。商人看罷,嚇得兩腿打戰,大氣也不敢出。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夜間外出了。

  當然,蛇中有『武林高手』,也不乏『文藝精英』。清代學者陳鼎在【蛇譜】中,就記載了一種會唱歌的『歌蛇』:

  是蛇至秋風清、秋月明之夜,輒長歌如蚓然,有節韻抑揚婉轉,儼若刻羽流商。嗟乎!是蛇如可豢,不妨蓄十餘頭作一部歌吹。

  陳鼎耽於蛇的長歌妙曲,想組建一個蛇演唱班子,這想法既新奇,又浪漫,但是卻很難實現。因爲蛇們的精彩表演,不都是與人爲善,有時也別有用心,這從他所記的幾種會說話的蛇中可以看出。

  【蛇譜】中寫到越南北部的邱蟠山上有一種叫『夜裡叫』的蛇,每至午夜,就大呼『救命』,聲音聽起來頗爲恐怖。另一種蛇叫『肚裡餓』,身長尺許,色如竹葉,不咬人,也不怕人,見了人就喊『肚裡餓』。若投給它食物,它就接而食之,看上去倒很老實。還有一種『喚人蛇』,就跟老實不沾邊了。這種產於廣西山區的毒蛇,常伏在草莽間,當有人從身邊經過時,它便關切地問道:『何處來?哪裡去?』一口標準的河南話。這人如誤認爲蛇在向他示好,趕忙做出回答,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爲這蛇會暗地裡跟蹤他,他即使走出幾十里外,進了家門,晚上蛇也會破門而入,將他吃掉,沒有人能夠制止。

  由此看來,古人畏蛇,對它高度警惕,並非褊狹多心。因爲蛇如人,有好有壞;蛇性如人性,複雜而多變。即使一些看似『善意之行』、平常之舉,也往往包藏著禍心,埋設著陷阱。善良的人如不洞察明辨,極易上當受騙,付出沉重代價。

  戴永夏

        來源:齊魯晚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