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晚報 西漢南越王墓中的航海因子
劉義傑
那是本次南行的主要目的。首先要去的,就是位于越秀山旁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花了半天時間,地下地上都認真看了一遍,收穫頗多,先挑兩個有關航海的文物說說。
有關航海的文物,最重要的一件就是這個被稱爲銅提桶的東西:這是在墓中出土的大量食具中的一件,應該是貯酒器或儲水器,器形沒有特別的,關鍵是這件提桶上雕刻的花紋,那是一組由四艘戰船組成的圖案:從拓片中能夠清晰地看到戴羽狀冠飾的人駕船在海上航行中,四艘船的圖案大體相同,船中部靠左的一個人持劍拉住一個坐在甲板上、雙手綁在背後的人的長髮,他顯然是個戰俘。正中坐著的那位似乎剛剛將戰俘斬首,戰俘的腦袋不見了。這艘船還是有上下層結構的船,甲板下裝載的銅鼓等物品,可能是戰利品。船尾有舵,船首高高翹起,而且有狀如公雞的動物立在船首。類似戰船的圖案過去也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壺和銅鑒上,但都沒有這四幅圖案清晰和豐富。博物館出版的報告上說,『這是目前發現規模最大和最爲完備的海船圖形』,確實如此。過去發現的圖案表現的是內河、江湖上的情形,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這件銅提桶,表現的應該是一場海戰後凱旋的情形。近年來出版和發表的有關造船史和航海史等方面的文章或著作,還沒注意到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這件提桶身上的花紋,有關公元前後我國造船史、海外交通史的研究者都要考慮這件文物所帶來的遠古信息,它的意義應該是很重大的。
還有一件四體香爐,樣式很別致,中原地區從未出現過,它出現在南越王墓中,說明西漢初期,南海上層社會已經使用海外香料了,這些海外香料的獲得應該能夠說明當時南海地區存在海上交往。
來源:深圳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