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9|回覆: 0

玉器微痕分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3-3-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考古網
 
    對玉器的製作和使用功能分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第一,按玉器形態來推測;第二,從民族學的類似器物例子來類推;第三,按遺址中玉器出土狀況分析;第四,從玉器表面所遺留製作或使用用痕跡來判斷。其中第三、四點兩者更是古代玉製作和使用認識的關鍵所在。特別是第四點是按玉器自身上的痕跡來判斷,判斷原則有必要從痕跡的形態分析和實驗複製痕跡來類推。這裡先從玉器上痕跡觀察技術的分析入手。玉器上細微痕跡可以用10X倍手持放大鏡以肉眼作初步觀察,但各種痕跡的細部特徵和構造,就有必要以顯微鏡觀察和拍攝紀錄,一般較常使用偏光顯征鏡及掃描電鏡(SEM)。偏光顯微鏡倍數中,尤以50-400倍的觀察最爲便利。通常來說,平滑拋光玉器的表面,可以用300-400倍數過鏡檢出玉器表面拋光線狀的痕跡。然而,玉器上的閃石玉粗糙破裂痕呈現粒狀凹凸的表面,而偏光顯微鏡焦點的景深較淺,在這種場合下一般只能以50倍左右倍數來觀察。另一方面,掃描電鏡焦點景深的較大,由數十倍以至數千倍的放大拍攝,對玉器表面形態細微特徵可以更準確的掌握。然而掃描電鏡機械一般價錢昂貴,往往以數百萬元價值,且攝影箱內又只能容納長度僅數厘米體積大小的物體,更且觀察和拍攝前,先要在玉器表面濺薄金或銀作導體。這樣拍攝後玉器表面上這層金屬導體,一般難以完全清除。
2013325232830583..jpg 1.

2013325232850886..jpg 2.

201332523293700..jpg 3.

2013325232915734..jpg


    玉器是古代珍貴的文物,在觀察和拍攝過程中一般只採用無損分析法。目前,國際考古學界在顯微鏡觀察方面,較常使用矽膠(Silicone Resin)複製玉器上微痕作研究之用。我們較常用一種矽膠是德國生產專供牙科用3MESPE制模材,其中有流質較強的輕型(Light Body)和常用型(Regular Body)兩種。這矽膠結合特製注射器和微尖噴咀,配套使用。據我們的經驗使用,這種矽膠所複製玉器表面上微痕,在顯微鏡下放大數百倍的觀察。玉器表面微痕以矽膠製模方法,一般經過以下幾項的手段:

第一、玉器上微痕複製部位的確認。這階段可以手持10倍放大鏡作肉眼觀察,選擇玉器上適合的範圍準備複製微痕。如果玉器該部分的風化情度較嚴重,或者是附著有其它物質如墓葬中器物表面沾附有的硃砂等,都不適宜以矽膠複製印模,否則可能會損壞玉器本身,或玉器表面上沾附物會被矽膠剝離。選擇玉器上既遺留有可分析的觀察痕跡,而玉器本身具有良好保存狀況,是決定矽膠微痕制模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玉器表面必要的清理。玉器表面上的一些泥漬,甚或是玉器表面常見由於拓片留下宣紙纖維痕等,都必須用毛筆醮清水洗淨。

第三、矽膠混和和充填。矽膠是由兩種流質品劑混合使用,兩者混合後通常在數分鐘內就硬化成形,在複製微痕過程中,既要均勻攪拌,減少其中出現的氣泡,成爲日後觀察的障礙。

第四、矽膠模型提取。矽膠的硬化後,就可從玉器上抽離。從玉器上一些孔洞抽離硬化後的矽膠,要小心處理,不要損壞玉器。或者可以分段複製玉器上較大的痕跡,務求確保玉器不受任何的損壞。

最後,製作完成矽膠的模型,也要小心保管收藏。通常矽膠模型容易沾惹塵埃,有礙進行精細的觀察。最好是把各個矽膠模型獨立以硬盒固定保存。當然每個模型都要詳細標記玉器文物編號及部位。矽膠如受塵埃污染,可用毛筆以清水洗淨風乾處理。

    偏光顯鏡和掃描電鏡都可以用作對矽膠模型上的印痕觀察。我們既可將模型切割分斷觀察,一般玉器上的窄溝或較深洞的製作痕跡,都可以用矽膠製複製抽出觀察。對這些玉器上痕跡,還可以進行剖面縱、橫的切割分析,提供了判斷玉器上表面痕跡特徵和結構嶄新的認識。英國大英博物館研究人員Margaret Sax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經常以矽膠製模研究近東柱狀印章製作痕跡,取得很豐碩成果注。最近M. Sax同矽膠製模方法,從大英博物館內所藏九件中國玉器的標本,年代上橫跨新石器時代、兩周以至明清時代,進行微痕觀察研究。這次研究確認了中國古玉中的幾種製作技術的痕跡。其中一件據謂是相當於紅山文化時期玉^,腹面頸部一對斜穿圓孔交匯邊上,就是用矽膠複製出製作的痕跡,被判斷是曾以線切割技術加工。

    近年來我們開展了以矽膠複製玉器上微痕的研究。其中尤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對興隆文化出土玉器微痕研究方面,取了良好的成績。興隆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東亞地最早的典型真玉文化的組合。有關興隆文化玉器的研究中,我們一直重視從玉器上表面微痕的分析,以判斷玉器的加工技術。如眾所周知,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採用了一種別具特色的線切割玉器技術。據近年我們的研究,興隆及興隆溝遺址出土玉器中,在i口的切割斷口上,遺留波浪起伏線切割痕跡。然而,興隆文化玉ii口裂縫就只幾毫米的寬度。雖然我從採用背光拍攝方法將i口部分切割形態,第一次從照片中顯示出來。然而,i口窄縫中切割痕跡的全貌,仍是難以測量和觀察,這次我們以矽膠從興隆溝遺址M130一件i口兩面切割痕跡完整無缺成功複製,再以複製模進行偏光顯微鏡拍攝,抽出線切割細砂切割線狀痕跡(圖版一),又從M130i口的複製模縱切剖面形狀,呈現出線切割前進階段中波浪起伏遊動的特徵,科學確鑿無誤證實興隆文化玉器加工技術中,已採用了成熟的線切割工藝,也是現所知世界最早的同類加工技術。

    我國古代玉器年代久遠,十分豐富,然而玉器工藝技術研究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可以斷言地說,矽膠製模複製玉器上微痕分析方法,對我們研究古玉技術將會很重要的一種研究方向。
 
    注釋:
[1] M. Sax, N.D. Meeks, The introduction of wheel cutting as a technique for engraving cylinder seals: its distinction from filing, IRAQ56 (1994) 153-166.
M. Sax. N.D. Meeks, Methods of engraving Mesopotamian quartz cylinder seals, Archaeometry 37 (1995) 25-36.
M. Sax, J. Mcnabb, N.D. Meeks, Methods of engraving Mesopotamian cylinder seals: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Archaeometry 40 (1998) 1-21.
M. Sax, N.D. Meeks, D. Coll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pidary wheel in Mesopotamia, Antiquity 284 (2000) 380-387.
M. Sax, N.D. Meeks, D. Coll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lapidary engraving wheel in Mesopotamia, IRAQ 62 (2000) 157-176.
[2] M.Sax, N.D.Meeks, C.Michaeolson, A.P.Middlet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ving techniques on Chinese jad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1 (2004) 1413-1428.
 
(原文載於【玉器考古學研究方法和舉例】,【名家論玉(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