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日報
昨日,考古人員利用全息記錄儀對葉家山古墓群馬坑,進行專業掃描記錄 記者劉斌 攝
昨日下午,記者在隨州葉家山墓地發掘現場獲悉,此次考古首次應用了『考古工地數位化平台系統』,並直擊考古人員用『三維雷射掃描儀』爲3000年前西周最早的馬坑拍『全息照片』的過程。
在出土編鐘的M111大墓後方的M108號馬坑中,共出土了10匹成年公馬的骸骨,這是此次發掘的7個馬坑中規模最大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介紹,這次考古首次應用了國家文物局剛批准的『考古工地數位化平台系統』,以確保考古的專業性、規範性和科技含量。『今天我們要先用「三維雷射掃描儀」對馬坑進行掃描,用數字信息保留其現狀』。
記者看到,在馬坑旁邊操作的工作人員將一個放映機大小的藍色儀器架在三腳架上,馬坑周圍還放了5個像燈泡一樣的白色圓球,令在場觀看的群眾感到十分好奇。
指導操作的武漢大學副教授王少華告訴記者,這個儀器就是武漢大學和我省一家科技研究院共同研製的『三維雷射掃描儀』。他解釋,放在馬坑周圍的5個白色圓球,是採集信息時用來做拼接的『靶球』。與廣泛用於考古現場的傳統測繪方法相比,『三維雷射掃描儀』採集數字信息的速度更快,信息更全面更豐富,『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向掃描對象發射雷射束再進行回收,就能全面立體地採集數字信息,相當於爲考古現場拍了一張非常真實的「全息照片」』。
對於馬坑中馬的骸骨,專家們還用上了一種『秘密武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說,有關專家研製出一種保護劑,邊發掘邊爲這些骸骨噴上保護劑,防止風化,『這些馬骨究竟是原地保護還是搬到其他地方,目前還在研究中』。
青銅器出土先『看病』
有『傳染病者』實施隔離
青銅器出土後,應該如何保護?昨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所有青銅器出土後,首先要『看一次病』,再根據『病情』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這位專家告訴記者,青銅器在地下埋了許多年,出土後會形成銅鏽。這些珍貴文物出土後,專家首先要對器物上的鏽樣進行採樣、檢測,甄別它們是有害鏽還是無害鏽。『如果是無害鏽,我們就把器物獨立隔離存放,以免感染其他文物。如果是有害鏽,就把文物封存起來』。
專家指著兩件器物介紹,青銅器上有一些藍色或綠色的銅鏽,藍色鏽成分是藍銅礦,綠色鏽是孔雀石,對於非常穩定的藍綠鏽,一般會予以保留。但對於遮住了器物紋飾或銘文的銅鏽,專家建議去除,『這些紋飾和銘文,對器物的考古學價值研究有很大作用』。
專家多項措施現場保護文物
搭巨型『雨棚』爲墓葬避雨
昨日下午6時多,隨州市的天氣突變,葉家山墓地遠處的天空烏雲滾滾,許多蜻蜓在低空盤旋。考古人員迅速結束了發掘工作,和工作人員一起,在未清理完的墓地搭建起巨大的『雨棚』,爲墓葬和文物避雨。考古專家介紹,爲現場保護文物,他們採取了多項措施。
記者昨日看到,尚未完成清理工作的M111和M28墓地,其墓壁上都蓋了一層大大的塑料膜,而在坑底幾件未完全出土的文物上面,有的還用黑色的塑料膜遮蓋,有的甚至用上了反光板。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介紹,蓋在墓壁上的塑料膜,是爲了防止塌方,而文物上的塑料膜和反光板,則是防止太陽光的照射。
在現場記者觀察到,和其他墓葬不同,M111的墓壁是斜面的,而且整個墓地顯得特別大。
『你們看到的M111墓實際並沒有這麼大,』孟華平說:『剛發掘出來的這個墓地要小一些,而且墓壁是直的。在發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墓壁有塌方的危險,就進行了整體擴方,防止在發掘過程中土層坍塌。』
葉家山墓地二期發掘從今年3月底開始進行,但3個多月中,考古工作經常因爲下雨不得不停工。
孟華平介紹,如遇下雨,不僅影響發掘進度,還可能腐蝕文物。爲防止墓葬和文物淋雨,天氣變化時,工作人員在每處墓葬中間挖出排水溝,方便雨水排出,並在現場準備了幾台抽水機。
專家表示,最有利的考古季節是在春秋兩季,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並不是每一次都能自主選擇最有利的時機進行發掘。(記者黃征)
來源:長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