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1|回覆: 0

廣東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 或成稻作文明源頭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3-12-16 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南方日報
農業起源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在低緯度地區,農業起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稻作起源。早年間,受限於技術的考古科學研究者只能發現距今6000―5000年的農業遺存――碳化合物,而這一年代已處於農業起源成熟階段。直到近年,由於年代學測試技術和孢粉矽質體檢測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檢測遺存年代更久遠的矽質體成爲可能,研究逐步追溯到了稻作起源早期階段。  
  近15年來的發現中,學界關於稻作文明起源於我國華南地區的說法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實證的支撐。今年9月底,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研究人員公布了一些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將該遺址出土的水稻矽質體年代前推至最早1.4萬年前,並據此推斷牛欄洞很可能是嶺南乃至世界稻作文明的源頭。
  英德1.4萬年前或已有稻作
  在南北各地多個發現有早期水稻遺存的重要遺址中,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是近20年來擁有較重大發現的遺址,也是廣東發現有水稻遺存最早的遺址。
  牛欄洞遺址位於英德市英紅鎮雲嶺東南約2公里的獅石山南麓牛欄洞內,於1983年被文物普查隊發現。最早發現牛欄洞遺址水稻遺存的,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顧海濱研究員等人。顧海濱發現,牛欄洞文化層下部發現的水稻矽質體與現代水稻的差異較大,上部的矽質體則與現代水稻近似,因此提出了這是原始水稻進化過程表現的假設。
  在顧海濱的分析論證基礎上,研究人員於2011年進行了補充挖掘,中山大學地學院環境考古研究室的鄭卓教授再次系統地從上到下取樣進行全面分析。在今年9月底召開的中國英德牛欄洞遺址學術研討會上,參與牛欄洞遺址綜合研究的專家代表確認:對該遺址最新補充挖掘發現的非秈非粳水稻矽質體,首次將嶺南地區的稻作遺存年代進一步推前至距今1.2萬―1.4萬年;而2012年的再次發掘和研究,又把該遺址文化堆積測定的最老年齡推至2.3萬年,並進一步證明了水稻扇型植矽體的存在,基本確定這是一個稻作起源初階段的地點。
  記者從收錄了最新研究成果的【英德牛欄洞遺址――稻作起源與環境綜合研究】一書中了解到,最新發掘研究在大部分樣品中都發現了扇型植矽體,其中6粒經判斷爲水稻扇型植矽體。發掘探方剖面中,還檢測出了一定數量的禾本科花粉,與水稻存在一定的關係。兩次發掘研究共發現了數十粒屬於水稻物種的植矽體,其扇柄長、扇葉長與現代水稻秈稻相似,扇厚與現代水稻粳稻相似,屬於一種非秈非粳的類型,可能在水稻的演化序列上處於一種原始狀態,證明同期存在原始農業萌芽的可能性。
  專家認爲,英德獅石山牛欄洞出土的非秈非粳水稻矽質體,是稻作文明的實證,可以認定爲嶺南稻作文明的一個發祥地。
  稻作起源說幾經變遷
  按照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陳淳等專家於2005年的梳理,在稻作農業起源的問題上,出現過印度起源說、東南亞起源說、長江下遊說、長江中遊說、華南說甚至淮河流域說等多種說法。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和本世紀初,距今萬年以上的稻作遺存在湖南道縣玉蟾岩、廣東英德牛欄洞、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等遺址被相繼發現,牛欄洞發現的非秈非粳水稻矽質體更於今年9月份被確認爲距今1.2萬年以上,這才重新喚起了學術界對華南起源說的重視。
  支持華南起源說的學者認爲,綜合上述遺址的地理分布,牛欄洞遺址分布位置最靠南。野生稻的自然分布限制在北緯25度附近,這一界限在冰期階段更爲靠南,位於北緯24度20分的牛欄洞正位於這一區域內。因此,粵北的南嶺山脈與陸地平原盆地連接的石灰岩峰林熔岩地帶(包括粵北、湖南和江西)最有可能是水稻的早期起源地之一。牛欄洞與玉蟾岩均分布在南嶺山脈與河流盆地相交接的低山嶺體系中,有可能屬於同區域相近時期的原始稻作活動遺蹟,作爲水稻早期發展的共同起源地。
  基於現有的考古研究發現,英德牛欄洞無疑具有極大的科學和考古價值。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考古發掘的深入,將來或許會有更多年代更久遠的稻作遺存出現,挑戰以牛欄洞、玉蟾岩爲中心的華南起源說。(南方日報記者 戎飛騰)
        來源:南方日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