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6|回覆: 4

[氣功] 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20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古相傳,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凡學捶者,要明七拳、知三節、身如彎弓、手如藥箭、足蹬起似箭離弦。

手起莫往空裡落,遠進一丈步法奇,步位之法,精之到人間,能一思進,莫一思退。進步起勢把、翻身把、左右把如猛虎下山。兩手出洞入洞要隨身,身起足不起是枉然,足落身不下亦是枉然。

進步打莫留情,留情藝不成。剪子股、十字擒、虎撲鷹捉身四平。梢節不明難出變化,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根節不明多出七十二般跌法。本心不明,勢徒勞心,亂行四梢,發施不知,尚遇凶禍難避。

吾能與規矩,不能使人進攻得法。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氣。三回九轉一勢起,把勢不同法同,知其始終,死中反活,活中反死。勢精人間多一精,一精知其萬勢通,萬勢不要盡了終。勢占蹭難變化,揉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閃路。勝騰挪而失正者不打,其遠者不打,先打顧法後打空。不見起、落,進打爲何?雖有智不如乘勢,又打外合法,又打上下合法,又打隨機應變合法。一枝支百枝搖,上下相連。雞爭鬥、虎擒羊、轉向四梢行似閃,連環一氣掩之打。

花勢雖明,不算武藝,遠近並濟,用與臨場,不定孰勢,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或拳或把,望著就打。豈知武藝多術,絕口不談,惟惑亂人心,反悟身能戰,勇而無凶像,心平氣穩,血肪貫通,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成熟之後,三節、四梢不見,生於自然。

能交言語,莫交心,手到不如心到,心爲君、四梢爲臣,心爲將、四梢爲兵。君與臣、將與兵,共合一處自無不勝。學者立志慎哉。

歌曰:習藝如登萬重山,

先生言語是指南;

藝中若得無窮趣,

只有功夫不間斷。

又曰:武藝真傳法無奇,

起落縱橫立根基;

身心難練用苦功,

藝法雖深可盡知。

總之,武藝相傳,必思忠、孝、信、禮、義之人,方可傳授。逢殺家、舍友,行爲不端者,寧可失世不可傳也。傳道得心,願習武藝之人爲身小弱薄者一助雲耳。

(二)中氣論

中氣者,即先天之元氣,醫道所謂元氣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即先天真一之氣也。文練之則爲內丹,武練之則爲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合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俗學不解中氣根源,手舞足蹈,欲入玄巧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男子以口口口精初凝於丹田、沖脈、帶脈之中,前對臍,後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稱天樞,號命門。即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存此中。神志賴之,呼吸依之,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也。此氣靈晨,或盛或衰,非由功修何成諸狀。

今以人功,變弱爲強,變短爲長,變柔爲剛,變衰爲盛。易動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足喬之地也。以氣爲主,天地生物氣之所至。百物生長,內與外對,表與里對。壯與衰對較,壯可敵也;內與外對較,外可略也。即所謂氣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謂浩然之氣也。一曰揉有定勢,人之一身左氣右血,凡揉之法,右邊推向於左,是蓋氣推入血,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左,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使用無窮。使人而咽之善者,大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初用功也,以輕爲重,心宜意其力平也。功逾百日,其氣盈脯,天地之間,充塞周遍,然後才可迎送於外。蓋以要在內,由中送於外,有存之學也。內外兩全,方稱神勇。其功畢矣,常宜錘鍊,勿輕逸試。觀林中樹木,有大且茂者是水土旺盛相之氣於外也。

(三)陰陽轉接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接,出於自然。故靜極而動,陰斷科陽也;動極而靜,陽斷乎陰也;推而至於四時,春、夏之後接以秋、冬,發生盡而隨之,陰必轉陽,陽必轉陰,陰陽乃造化之生成也。故有去有生,生生不窮無有歇息。人稟陰陽之氣一生,乃一小天地,其勢惟陰與陽轉接乘受,豈可不論哉。故高者爲陽,低者爲陰;仰者爲陽,俯者爲陰;正者爲陽,側者爲陰。勢高者落之一低,陽轉乎陰也。若高而更高,無可高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接。勢低者必起之以高,陰轉乎陽也。若低而更低,無可低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實。俯仰側正,曲個動靜,無不皆然。惟有陽復轉陰,陰復轉陽,其一氣不盡,復催一氣以足之也。非陰盡復轉陽,陽盡復轉陰。明於此,則轉接有一定之勢,接落有一定之氣,無悖謬、無牽拉矣。蓋勢之爲快,氣之流利,中無間斷也。一有間斷,則另起爐灶,是求快而反慢,求利反鈍矣。

(四)行氣論

歌訣曰:

任他勇猛氣總偏,

此有彼無是天然;

進截橫巧橫截直,

一氣催二二催三。

又曰:

任他歸快是路遠,

守吾安然自粘連;

如問是謂何妙訣,

只在行氣一動間。

(五)陰陽入核論

練氣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先始之督脈,行於背之當中,統領諸陽經。任脈行於腹之當中,統領諸陰經,故背陽腹陰。二經上交會陽、下交會陰。一南一北、子午相對。又職坎卦,陽居北之正中。離卦陰居南之正中,一定而不移也。故俯勢爲陰勢,宜俯卻又入陽氣。蓋督脈領諸陽經之氣,盡歸於會陽上之前也。仰者爲陽勢,卻入陰氣,蓋任脈領諸陰經氣,盡歸於會陰上之後也。

(六)入陽附陰、入陰附陽說

以背爲陽,大俯而曲,則督脈交任,過陽入陰,陽與陰相附也。大仰而曲,則任脈交督,過陰入陽,陰與陽相符也。陰推陽、陽推陰,循環無端,凡旋轉勢用之。以俯勢入陽也,不將陰氣扶起則偏於陽,必有領位前跌之患。以仰勢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翻後倒之憂。故俯勢出者,落點即還之以勢,使無偏於陰也。陽來陰送,陰來陽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落點還原,所云『停』字。即是此法。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20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推而至於曲者,還之以伸;伸者,還之以曲;高者,還之以低;低者,還之以高;側者,還之以正;正者,還之以側,以及斜歪、縹旋、往來,無不皆然。逐勢練法,則陰陽交結,自有得心應手之妙。其扶氣之源也,通於四梢,氣之注也。如通行之道路,總要無壅滯,無牽拉也。方能來去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上,莫牽其下;下氣在上欲理其前,而後氣自去;右氣在左,留意於左;左氣在右,留意於右。

如直捶:手入氣以前,不勒後手,後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胸不開,則氣不得上升,而入於後。合抱勢:背不開,則氣不得裹於前。直起勢:須勾腳。直蹲勢:須縮項。左手氣在右手,右手氣在左手。俯勢、栽勢、掀其後腳跟。墜勢者,坐其臀。起勢者,顛其足。栽蓋莫蹺腳,恐上頂也。仰勿伸腳,慮下拉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

總之,氣之路也,歸著一處。氣之來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氣,其所源通,則道流利,自不至步步爲營,有牽拉不前之患矣。

(七)陰陽併入並扶說

此反勢。反勢陰陽,各居其半。故左反勢者,右邊之陰陽併入以左之,左邊之陰陽併入以扶之。故右反勢者,左邊之陰陽併入以右之,右邊之陰陽併入以扶之。

(八)陰陽分入分扶

此平轉開合勢。開胸合背者陰氣,分入陽氣。開背合胸者陽氯,分入陰氣。勢分兩邊,故氣也從中劈開分入分扶之。

(九)陰陽旋入旋扶

此平掄勢、紐縹勢、搖晃勢也。勢旋轉而不停,氣亦隨之旋繞不息。陰入陽分,陽入陰分,接續連綿,並無休歇。左旋右旋,陰陽旋相入扶也。

(十)陰入陽扶陽入陰扶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勢也。直身正勢,陽不得入於陰分,陰不得入於陽分,各歸本分。上歸百會穴而交,下至湧泉穴而合,陰陽之扶在兩穴也。

(十一)陰陽斜偏十字入扶

此斜偏側身俯仰勢也。左斜俯勢。陽氣自脊背右下提於左上、斜入左前陽分。右斜俯勢,陰氣纂工下提於右上、斜入右前陰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勢,陰氣自腹右下提於腹左上,斜入右後陽分。斜擢、斜提手用此。

(十二)陰陽亂點入扶法

此醉形式是也。醉形者,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忽俯、忽仰,忽進、忽退、忽斜、忽正,勢無定形,氣也隨之亂爲入扶也。

(十三)剛柔相濟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點不盡。此陰轉陰蹭一陽,陽轉陽蹭一陰之謂也。蓋落處盡處氣凝血口口口口之。所用剛法,則氣撲滿身。而兼陰陽,是氣血流行之時,宜用柔法。不達乎此純用剛,則氣撲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猛勇。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所歸著,落點必不堅硬。應剛而柔,散而不聚;應柔而剛,則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法,落點即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若是剛柔相濟得宜,方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也。

以上總論:一身之大陰陽,俱以入其扶。至於手背爲陽、膊外爲陽。三陽經得於手背之外也,太陽經起於手之小指背,少陽經起於無名指背,陽明經起於食指背。皆上循轉外而赴頭也。手心爲陰,膊內爲陰。三陰經得於手膊之內也。太陰經止於手大指內,厥陰經止於中指內,少陰經止於小指內皆陽經止於足小趾外側,少陽經止於足大趾內及小趾內及小趾、次趾間,陽明經止於足大趾及次趾背。三經皆循腿外,而止於趾背。足心爲陰,腿內爲陰。三陰經行於足腿之內也。足太陰經起於足大趾側下,足厥陰經起於足大趾內側上,足少陰經起於小趾過足心湧泉穴。三經皆循腿內。

(十四)三尖爲氣之綱領論

事專一,則治於以其有主宰之統。雖有千頭萬緒之多,而究之總歸一轍也。如行軍有主帥之運動,治家有家宰之規範方能同心協力於事。筋經貫氣,動關性命,其氣統領之歸結,不可不究哉。夫頭爲諸陽之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矣。

如左側俯勢:而頭反右歪,則右半之陰陽不入。右側俯勢:而頭反左歪,則左半之陰陽不入。直起勢:頭反縮,則下氣不得上升。直落勢:頭反頂,則上氣不得下降。旋轉而右,頭反左顧,則氣不得右入。旋轉而左,頭反右顧,則氣不得左入。

三陰至於手內,三陽起於手背,爲臂膊往來氣血之道路,指法之曲伸、手腕之俯仰、伸足喬 ,

則氣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反掌勾手氣必不入。陰手下截者,掌足喬則氣不入。仰手上出者,掌足喬則氣亦不入。平仰手前盪者,腕勾則氣不入。平陰陽手截者,腕勾則氣亦不入。側手直打者,足喬手則氣不入。側手沉打者,足喬手則氣不入。余可類推。

三陽止於足之背,三陰起於足之下,爲腿胯往來氣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棱、掌、腳脖之伸足喬,內外一有不合,則腿氣不入。如仰勢,腳尖若介,則陽氣不入。俯勢,腳尖若足喬,則陰氣不入。起勢直跟躐者,腳尖若介,則氣不得上升。若落勢下墜,腳尖若足喬,則氣不得下降,皆不可不知也。

(十五)三尖照說

練氣不外動靜。動則氣檠不散,靜則如山嶽而難搖,方能來去無失。視俗手動靜俱不穩妥,蓋亦未究三尖照與不照耳。

三尖照則無東歪西斜之患。不照則牽此拉彼,必有搖晃之失。如十字勢:左腳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腳尖,頭照右手,則上中下一線,不斜不焉必穩。側身右腳前,右手前之順勢,頭順勢照右手,右手照右腳必穩。余可類推。又有三尖不能強照者,則與十二節照之,紐縹必用之。

(十六)三尖到論

三尖到則一齊俱到也。不然此先彼後,此速彼遲,互有牽拉而不利也。右手正照右腳尖,蓋氣之著落點。雖云:『一尖二催』,此一尖之氣者在全身。一尖不到,必有牽拉,身氣不入矣。自練不靈快,催不堅剛,皆是此類不照之患。練形者,須刻刻留意此三處,方爲中的。

(十七)十二節、往來、氣落、內外、上下、前後論

三尖爲氣之領袖,乃氣所歸著之處。人且知此三處,宜堅實勇猛,全體堅如石,方能不怕人之衝突,不慮我之不敵也。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蓋骨節之空隙乃一人之經脈、神明之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伸之不能曲,曲之不能伸,氣貫方全。起手有肩、肘、腕三節;腿有胯、膝、足三節,左右相併共計十二節。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賴於此。如百沙袋逐層填實,雖軟物可使之堅硬,此雷同氣貫筋經之理也。氣落全勢有前後、內外、上下之分,宜明辨之。如側身直勢雙手前推者: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掌、足喬於肩。雙手下劈者:肘心氣填於手腕、氣填於下,前肩脫下,後肩提起。正身前撲:兩手平托、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內。膝足喬與臍平:氣實腿外側、腳脖內側、著力胯外間。上下節數隨之起落運動。余可類推。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20 08:25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十八)檠停成論

歌曰:天地交會萬物生,

不偏不倚氣均停;

千秋萬載氣停聚,

惟有和合一氣通。

此交手法也。檠者:非交手先將中氣吸入中宮,滿腹堅硬如鐵,全體振動,勃然莫遏。如行軍未對之先予將士鼓其勇氣,以待敵至,使其根非空洞虛殼也。停者:已交手也,落點不前不後,不偏不倚,陰陽均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至落點之後,仍還俟再發也。落點氣不還原,氣散不聚,後不可繼,再發發甚矣。故陰勢陽出者,仍還之以陰。陽勢陰出者,仍還之以陽。成住不散,生生不窮。雖千手萬手,氣總不散敗,更兼內丹,素成食氣不絕,即不得食,而真氣充之,自無餓餒之患。歷數古之名將,愈戰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訣作用無窮也。

(十九)點氣論

詞曰:似夢地著驚,似吾道忽醒,似皮膚無間燃火星,似寒浸骨里打戰凍。想情形快疾猛,原來是真氣泓,濃震雷迅發離火焰烘,俗不悟元中究,丟卻別尋那得醒,著人脅膚堅剛莫敵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

已剛在於氣所著,未有疼痛。疼則不通,通則不疼,理應然也。能隔斷氣血之道路,使不接續;能壅塞氣血之運轉,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絕筋斃性命於頃刻。氣之爲用大矣哉,但須明其方、知其發、神其用、方能入殼。如射之中,得先正形體,不偏不倚。如矢之端正,簇羽之停,習口中氣,神凝氣充。再如開弓弛、張弓圓、斬滿而其中得之神通可於此,可穿七紮,乃在放散之靈不靈耳。故氣之發也。當如炮之燃火,弓箭之離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詞,自然會得心應手,切勿作閒話略過也。

(二十)過氣論

落點堅硬猛勇莫敵,賴全身之氣盡握一處也。然,有用之,而氣不至,氣去而牽拉一利者,未知過氣之法也。蓋人身之氣,發於命門,氣之源也,著於四梢,氣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總要無壅滯、無牽拉,方能手法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上莫牽於下,下氣在上,欲入下莫滯於上。前氣在後順其後,而前氣自入;後氣在前理其前,而後氣自去。左氣在右,留心於右;右氣在左,留心於左。

如直撞手:入手氣於前,不勒後手掌,後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手不下撞,肩不下脫,氣不得自筋而入。分擺手:胸不開,則氣不得入手後。合抱者:背不開,則氣不得理於前。直起勢,須勾其腳:直落勢,須縮其項。左手氣在右腳,右手氣在左腳。俯勢、栽勢、前探勢,掀起後腳跟也。墜勢,坐其臀。舉勢,踮其足。栽蓋莫足喬腳,恐上頂也。仰蓋莫伸腳,慮下拉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

總之,氣落也,歸著一處。氣求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源,通其流,則道路滑利,自不致步步爲營,有牽拉不前之患矣。前敘二十法論,乃爲筋經貫氣之秘訣。

(注)此拳譜爲手抄傳本,錯字漏句頗多,因系前人所作,不敢妄猜強改,姑且依原樣公諸於世,僅供同道研究參考

(一)氣論序

自古相傳,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凡學捶者,要明七拳、知三節、身如彎弓、手如藥箭、足蹬起似箭離弦。

手起莫往空裡落,遠進一丈步法奇,步位之法,精之到人間,能一思進,莫一思退。進步起勢把、翻身把、左右把如猛虎下山。兩手出洞入洞要隨身,身起足不起是枉然,足落身不下亦是枉然。

進步打莫留情,留情藝不成。剪子股、十字擒、虎撲鷹捉身四平。梢節不明難出變化,中節不明渾身是空,根節不明多出七十二般跌法。本心不明,勢徒勞心,亂行四梢,發施不知,尚遇凶禍難避。

吾能與規矩,不能使人進攻得法。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氣。三回九轉一勢起,把勢不同法同,知其始終,死中反活,活中反死。勢精人間多一精,一精知其萬勢通,萬勢不要盡了終。勢占蹭難變化,揉定中門去打人,如蛇吸食閃路。勝騰挪而失正者不打,其遠者不打,先打顧法後打空。不見起、落,進打爲何?雖有智不如乘勢,又打外合法,又打上下合法,又打隨機應變合法。一枝支百枝搖,上下相連。雞爭鬥、虎擒羊、轉向四梢行似閃,連環一氣掩之打。

花勢雖明,不算武藝,遠近並濟,用與臨場,不定孰勢,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或拳或把,望著就打。豈知武藝多術,絕口不談,惟惑亂人心,反悟身能戰,勇而無凶像,心平氣穩,血肪貫通,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成熟之後,三節、四梢不見,生於自然。

能交言語,莫交心,手到不如心到,心爲君、四梢爲臣,心爲將、四梢爲兵。君與臣、將與兵,共合一處自無不勝。學者立志慎哉。

歌曰:

習藝如登萬重山,

先生言語是指南;

藝中若得無窮趣,

只有功夫不間斷。

又曰:

武藝真傳法無奇,

起落縱橫立根基;

身心難練用苦功,

藝法雖深可盡知。

總之,武藝相傳,必思忠、孝、信、禮、義之人,方可傳授。逢殺家、舍友,行爲不端者,寧可失世不可傳也。傳道得心,願習武藝之人爲身小弱薄者一助雲耳。

(二)中氣論

中氣者,即先天之元氣,醫道所謂元氣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即先天真一之氣也。文練之則爲內丹,武練之則爲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合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俗學不解中氣根源,手舞足蹈,欲入玄巧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男子以口口口精初凝於丹田、沖脈、帶脈之中,前對臍,後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稱天樞,號命門。即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存此中。神志賴之,呼吸依之,十二經、十五絡之流通也。此氣靈晨,或盛或衰,非由功修何成諸狀。

今以人功,變弱爲強,變短爲長,變柔爲剛,變衰爲盛。易動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足喬之地也。以氣爲主,天地生物氣之所至。百物生長,內與外對,表與里對。壯與衰對較,壯可敵也;內與外對較,外可略也。即孟子所謂氣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謂浩然之氣也。一曰揉有定勢,人之一身左氣右血,凡揉之法,右邊推向於左,是蓋氣推入血,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左,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使用無窮。使人而咽之善者,大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初用功也,以輕爲重,心宜意其力平也。功逾百日,其氣盈脯,天地之間,充塞周遍,然後才可迎送於外。蓋以要在內,由中送於外,有存之學也。內外兩全,方稱神勇。其功畢矣,常宜錘鍊,勿輕逸試。觀林中樹木,有大且茂者是水土旺盛相之氣於外也。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20 08:26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三)陰陽轉接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接,出於自然。故靜極而動,陰斷科陽也;動極而靜,陽斷乎陰也;推而至於四時,春、夏之後接以秋、冬,發生盡而收藏隨之,陰必轉陽,陽必轉陰,陰陽乃造化之生成也。故有去有生,生生不窮無有歇息。人稟陰陽之氣一生,乃一小天地,其勢惟陰與陽轉接乘受,豈可不論哉。故高者爲陽,低者爲陰;仰者爲陽,俯者爲陰;正者爲陽,側者爲陰。勢高者落之一低,陽轉乎陰也。若高而更高,無可高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接。勢低者必起之以高,陰轉乎陽也。若低而更低,無可低矣,勢必不相連,氣必不相實。俯仰側正,曲個動靜,無不皆然。惟有陽復轉陰,陰復轉陽,其一氣不盡,復催一氣以足之也。非陰盡復轉陽,陽盡復轉陰。明於此,則轉接有一定之勢,接落有一定之氣,無悖謬、無牽拉矣。蓋勢之爲快,氣之流利,中無間斷也。一有間斷,則另起爐灶,是求快而反慢,求利反鈍矣。

(四)行氣論

歌訣曰:

任他勇猛氣總偏,

此有彼無是天然;

進截橫巧橫截直,

一氣催二二催三。

又曰:

任他歸快是路遠,

守吾安然自粘連;

如問是謂何妙訣,

只在行氣一動間。

(五)陰陽入核論

練氣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先始之督脈,行於背之當中,統領諸陽經。任脈行於腹之當中,統領諸陰經,故背陽腹陰。二經上交會陽、下交會陰。一南一北、子午相對。又職坎卦,陽居北之正中。離卦陰居南之正中,一定而不移也。故俯勢爲陰勢,宜俯卻又入陽氣。蓋督脈領諸陽經之氣,盡歸於會陽上之前也。仰者爲陽勢,卻入陰氣,蓋任脈領諸陰經氣,盡歸於會陰上之後也。

(六)入陽附陰、入陰附陽說

以背爲陽,大俯而曲,則督脈交任,過陽入陰,陽與陰相附也。大仰而曲,則任脈交督,過陰入陽,陰與陽相符也。陰推陽、陽推陰,循環無端,凡旋轉勢用之。以俯勢入陽也,不將陰氣扶起則偏於陽,必有領位前跌之患。以仰勢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翻後倒之憂。故俯勢出者,落點即還之以勢,使無偏於陰也。陽來陰送,陰來陽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落點還原,所云『停』字。即是此法。

推而至於曲者,還之以伸;伸者,還之以曲;高者,還之以低;低者,還之以高;側者,還之以正;正者,還之以側,以及斜歪、縹旋、往來,無不皆然。逐勢練法,則陰陽交結,自有得心應手之妙。其扶氣之源也,通於四梢,氣之注也。如通行之道路,總要無壅滯,無牽拉也。方能來去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上,莫牽其下;下氣在上欲理其前,而後氣自去;右氣在左,留意於左;左氣在右,留意於右。

如直捶:手入氣以前,不勒後手,後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胸不開,則氣不得上升,而入於後。合抱勢:背不開,則氣不得裹於前。直起勢:須勾腳。直蹲勢:須縮項。左手氣在右手,右手氣在左手。俯勢、栽勢、掀其後腳跟。墜勢者,坐其臀。起勢者,顛其足。栽蓋莫蹺腳,恐上頂也。仰勿伸腳,慮下拉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

總之,氣之路也,歸著一處。氣之來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氣,其所源通,則道流利,自不至步步爲營,有牽拉不前之患矣。

(七)陰陽併入並扶說

此反勢。反勢陰陽,各居其半。故左反勢者,右邊之陰陽併入以左之,左邊之陰陽併入以扶之。故右反勢者,左邊之陰陽併入以右之,右邊之陰陽併入以扶之。

(八)陰陽分入分扶

此平轉開合勢。開胸合背者陰氣,分入陽氣。開背合胸者陽氯,分入陰氣。勢分兩邊,故氣也從中劈開分入分扶之。

(九)陰陽旋入旋扶

此平掄勢、紐縹勢、搖晃勢也。勢旋轉而不停,氣亦隨之旋繞不息。陰入陽分,陽入陰分,接續連綿,並無休歇。左旋右旋,陰陽旋相入扶也。

(十)陰入陽扶陽入陰扶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勢也。直身正勢,陽不得入於陰分,陰不得入於陽分,各歸本分。上歸百會穴而交,下至湧泉穴而合,陰陽之扶在兩穴也。

(十一)陰陽斜偏十字入扶

此斜偏側身俯仰勢也。左斜俯勢。陽氣自脊背右下提於左上、斜入左前陽分。右斜俯勢,陰氣纂工下提於右上、斜入右前陰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勢,陰氣自腹右下提於腹左上,斜入右後陽分。斜擢、斜提手用此。

(十二)陰陽亂點入扶法

此醉形式是也。醉形者,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忽俯、忽仰,忽進、忽退、忽斜、忽正,勢無定形,氣也隨之亂爲入扶也。

(十三)剛柔相濟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點不盡。此陰轉陰蹭一陽,陽轉陽蹭一陰之謂也。蓋落處盡處氣凝血口口口口之。所用剛法,則氣撲滿身。而兼陰陽,是氣血流行之時,宜用柔法。不達乎此純用剛,則氣撲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猛勇。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所歸著,落點必不堅硬。應剛而柔,散而不聚;應柔而剛,則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法,落點即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若是剛柔相濟得宜,方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也。

以上總論:一身之大陰陽,俱以入其扶。至於手背爲陽、膊外爲陽。三陽經得於手背之外也,太陽經起於手之小指背,少陽經起於無名指背,陽明經起於食指背。皆上循轉外而赴頭也。手心爲陰,膊內爲陰。三陰經得於手膊之內也。太陰經止於手大指內,厥陰經止於中指內,少陰經止於小指內皆陽經止於足小趾外側,少陽經止於足大趾內及小趾內及小趾、次趾間,陽明經止於足大趾及次趾背。三經皆循腿外,而止於趾背。足心爲陰,腿內爲陰。三陰經行於足腿之內也。足太陰經起於足大趾側下,足厥陰經起於足大趾內側上,足少陰經起於小趾過足心湧泉穴。三經皆循腿內。

(十四)三尖爲氣之綱領論

事專一,則治於以其有主宰之統。雖有千頭萬緒之多,而究之總歸一轍也。如行軍有主帥之運動,治家有家宰之規範方能同心協力於事。筋經貫氣,動關性命,其氣統領之歸結,不可不究哉。夫頭爲諸陽之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矣。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5-12-20 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意門拳譜【易筋經貫氣】

如左側俯勢:而頭反右歪,則右半之陰陽不入。右側俯勢:而頭反左歪,則左半之陰陽不入。直起勢:頭反縮,則下氣不得上升。直落勢:頭反頂,則上氣不得下降。旋轉而右,頭反左顧,則氣不得右入。旋轉而左,頭反右顧,則氣不得左入。

三陰至於手內,三陽起於手背,爲臂膊往來氣血之道路,指法之曲伸、手腕之俯仰、伸足喬 ,

則氣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反掌勾手氣必不入。陰手下截者,掌足喬則氣不入。仰手上出者,掌足喬則氣亦不入。平仰手前盪者,腕勾則氣不入。平陰陽手截者,腕勾則氣亦不入。側手直打者,足喬手則氣不入。側手沉打者,足喬手則氣不入。余可類推。

三陽止於足之背,三陰起於足之下,爲腿胯往來氣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棱、掌、腳脖之伸足喬,內外一有不合,則腿氣不入。如仰勢,腳尖若介,則陽氣不入。俯勢,腳尖若足喬,則陰氣不入。起勢直跟躐者,腳尖若介,則氣不得上升。若落勢下墜,腳尖若足喬,則氣不得下降,皆不可不知也。

(十五)三尖照說

練氣不外動靜。動則氣檠不散,靜則如山嶽而難搖,方能來去無失。視俗手動靜俱不穩妥,蓋亦未究三尖照與不照耳。

三尖照則無東歪西斜之患。不照則牽此拉彼,必有搖晃之失。如十字勢:左腳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腳尖,頭照右手,則上中下一線,不斜不焉必穩。側身右腳前,右手前之順勢,頭順勢照右手,右手照右腳必穩。余可類推。又有三尖不能強照者,則與十二節照之,紐縹必用之。

(十六)三尖到論

三尖到則一齊俱到也。不然此先彼後,此速彼遲,互有牽拉而不利也。右手正照右腳尖,蓋氣之著落點。雖云:『一尖二催』,此一尖之氣者在全身。一尖不到,必有牽拉,身氣不入矣。自練不靈快,催不堅剛,皆是此類不照之患。練形者,須刻刻留意此三處,方爲中的。

(十七)十二節、往來、氣落、內外、上下、前後論

三尖爲氣之領袖,乃氣所歸著之處。人且知此三處,宜堅實勇猛,全體堅如石,方能不怕人之衝突,不慮我之不敵也。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蓋骨節之空隙乃一人之經脈、神明之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伸之不能曲,曲之不能伸,氣貫方全。起手有肩、肘、腕三節;腿有胯、膝、足三節,左右相併共計十二節。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賴於此。如百沙袋逐層填實,雖軟物可使之堅硬,此雷同氣貫筋經之理也。氣落全勢有前後、內外、上下之分,宜明辨之。如側身直勢雙手前推者: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掌、足喬於肩。雙手下劈者:肘心氣填於手腕、氣填於下,前肩脫下,後肩提起。正身前撲:兩手平托、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內。膝足喬與臍平:氣實腿外側、腳脖內側、著力胯外間。上下節數隨之起落運動。余可類推。

(十八)檠停成論

歌曰:

天地交會萬物生,

不偏不倚氣均停;

千秋萬載氣停聚,

惟有和合一氣通。

此交手法也。檠者:非交手先將中氣吸入中宮,滿腹堅硬如鐵,全體振動,勃然莫遏。如行軍未對之先予將士鼓其勇氣,以待敵至,使其根非空洞虛殼也。停者:已交手也,落點不前不後,不偏不倚,陰陽均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至落點之後,仍還俟再發也。落點氣不還原,氣散不聚,後不可繼,再發發甚矣。故陰勢陽出者,仍還之以陰。陽勢陰出者,仍還之以陽。成住不散,生生不窮。雖千手萬手,氣總不散敗,更兼內丹,素成食氣不絕,即不得食,而真氣充之,自無餓餒之患。歷數古之名將,愈戰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訣作用無窮也。

(十九)點氣論

詞曰:似夢地著驚,似吾道忽醒,似皮膚無間燃火星,似寒浸骨里打戰凍。想情形快疾猛,原來是真氣泓,濃震雷迅發離火焰烘,俗不悟元中究,丟卻別尋那得醒,著人脅膚堅剛莫敵形,而深入骨髓截斷營。

已剛在於氣所著,未有疼痛。疼則不通,通則不疼,理應然也。能隔斷氣血之道路,使不接續;能壅塞氣血之運轉,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絕筋斃性命於頃刻。氣之爲用大矣哉,但須明其方、知其發、神其用、方能入殼。如射之中,得先正形體,不偏不倚。如矢之端正,簇羽之停,習口中氣,神凝氣充。再如開弓弛、張弓圓、斬滿而其中得之神通可於此,可穿七紮,乃在放散之靈不靈耳。故氣之發也。當如炮之燃火,弓箭之離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詞,自然會得心應手,切勿作閒話略過也。

(二十)過氣論

落點堅硬猛勇莫敵,賴全身之氣盡握一處也。然,有用之,而氣不至,氣去而牽拉一利者,未知過氣之法也。蓋人身之氣,發於命門,氣之源也,著於四梢,氣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總要無壅滯、無牽拉,方能手法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上莫牽於下,下氣在上,欲入下莫滯於上。前氣在後順其後,而前氣自入;後氣在前理其前,而後氣自去。左氣在右,留心於右;右氣在左,留心於左。

如直撞手:入手氣於前,不勒後手掌,後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手不下撞,肩不下脫,氣不得自筋而入。分擺手:胸不開,則氣不得入手後。合抱者:背不開,則氣不得理於前。直起勢,須勾其腳:直落勢,須縮其項。左手氣在右腳,右手氣在左腳。俯勢、栽勢、前探勢,掀起後腳跟也。墜勢,坐其臀。舉勢,踮其足。栽蓋莫足喬腳,恐上頂也。仰蓋莫伸腳,慮下拉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

總之,氣落也,歸著一處。氣求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源,通其流,則道路滑利,自不致步步爲營,有牽拉不前之患矣。前敘二十法論,乃爲筋經貫氣之秘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