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聚焦·網際網路時代致敬傳統文化:『網際網路+』,國學走進尋常百姓家
20160325_004
近幾年,『國學熱』再度升溫,學校設置國學課程、舉辦國學夏令營,考試增加古詩詞比重,學生參加各種國學培訓班……國學成了當下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在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學習方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網際網路+』遇上傳統國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網際網路爲國學教育提供了新的表達平台 隨著新技術的蓬勃發展, 『網際網路+』國學教育大規模普及。放眼望去,學習國學的網站、視頻公開課、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山表示:『現在在網際網路上創立的國學平台、微信公號不少。如果做得嚴肅認真,就傳播國學來講,是有益處的。』 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和中華書局共同推進的『雲國學』,是全國首家面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國學在線教育平台。該項目通過微課交互式學習的方式,輔以移動學習方案的多媒體客戶端APP,打造了一個具有濃郁國學氛圍的線上、線下國學教育平台。除了提前錄製微課視頻,『雲國學』還提供了閱讀材料、作業題、結業考試等方式,提供了國學的系統化學習流程。值得一提的是,『雲國學』還提供充滿互動性的課程討論區。用戶可以在討論區暢所欲言和提問,助教會及時進行解答,促進交流和反饋。從容設計的課程內容,加上精細化、專業化的教學管理,給國學在線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想像力。 教育非一日之功,『雲國學』以中小學教師作爲抓手,通過繼續教育的方式爲國學傳承和普及提供了師資儲備。中華書局『雲國學』項目負責人王建介紹,『該項目自2015年10月8日上線以來,已有超過2000名用戶在線使用,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雲國學」的主要用戶群體是中小學教師,將中華書局優質的內容資源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先進的教育技術相結合,力爭打造一個全方位便捷的教育平台,以培養出更多的國學教育優質師資力量。』 財經作家張建雲是『微國學』的創辦者。從2005年開始,他每天清晨給2000多人發送簡訊,內容都是國學經典中的名句,他把這叫做『微國學』,如今他已出版了發行量超百萬冊的『微國學』系列讀物。2013年開始,張建雲通過『微國學』微信平台,每天發表一篇『微國學』文章。『很多人一提起國學,都覺得艱澀複雜。用碎片化方式來整合國學思想,會更加喜聞樂見。』張建雲介紹,如今,『微國學』廣泛使用了圖書、音像、視聽、簡訊、博客、微信和APP等手段,真正實現了『網際網路+』國學。 『對於國學教育來說,網際網路提供了新的表達形態、新的交流通道。』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副教授郭文革分析。 還有專家指出,『網際網路+』國學教育相比於傳統國學教育有了很大改變。從特徵來看,傳統的國學教育是面授式培訓,更重視現場效果。而『網際網路+』國學教育則開啟了線上教育的新模式,碎片化、網絡化和互動化成爲其主要特徵。加之由於網際網路跨越時空的傳播特徵,國學線上教育將學習過程細分,用戶有更多的自主時間,學習效果也更好。同時,線上國學教育還可以充分調動用戶的積極性,引發網絡用戶的主動參與,讓學習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便捷化還是工具化 網際網路爲國學的普及帶來的積極意義是應當被充分肯定的。正如李山強調的,傳統的國學教育方式,普遍是辦班、教學、出書,相較之下,網絡傳播起來更爲方便快捷,易形成一定的讀者群,除此之外,通過網際網路這種新穎的形式,讓國學『飛入尋常百姓家』也變得更爲容易了。 張建雲也介紹,有用戶追隨『微國學』多年,在微信平台上留言說,每天堅持不懈地讀『微國學』,對人生的看法都豁達了許多。『通過國學對大眾產生積極的影響,覺得很有成就感。』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高文強也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介紹:『藉助慕課平台,我開設了一門「佛教文化」課程,這是一門通識課,此前,已經開設了八年,但八年所教學生人數的總和還不如一次慕課選課的人數。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傳統的國學課堂里,師生之間互動是相對有限的,但在慕課平台上,學生反而變得積極,互動也十分自由、開放。』 但應該看到,『網際網路爲國學的傳播帶來了便捷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與挑戰。國學教育也要考慮文化形成的時代和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之間的時間跨度、社會發展帶來的誤讀和衝突。』郭文革認爲。 一方面,由於網絡上的內容質量沒有一個客觀嚴謹的標準,使得網絡上傳播的國學內容相對雜亂。加之在功利目的的驅動下,一些對傳統文化的偏差解讀充斥網絡空間,使得網際網路上傳播的國學知識參差不齊。採訪中,有不少國學軟體開發者表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是他們開發產品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瓶頸。一方面,作爲國學愛好者,他們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更廣泛地推廣國學,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殘酷的市場生存壓力,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間做出一個艱難抉擇。 因此,就有學者指出,隨著市場上各種國學誦讀軟體的不斷湧現,國學教育看起來比往日更加繁榮,但從深層次剖析,國學教育依然面臨『兒童相識卻不解』的時代窘境,即看似熱鬧卻不求甚解的尷尬。正如有專家指出的,『如果不注重深刻理解並經世致用,我們的國學到頭來就是曇花一現,沒有生命力。』 更需要反思的是,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易造成國學工具化的問題。網際網路教學使得學生面臨大量的、未經篩選的讀本,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爲學生精選讀本,並且注重教學過程的體系化,都是『網際網路+』對從事國學教育的教學工作者帶來的新挑戰。 還有專家指出,如今,『網際網路+』國學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跟隨著『網際網路+』的腳步,部分開發者在『國學熱』的現象中嗅到商機,於是跟風而上、隨波逐流,但真正踏踏實實做內容的開發者並不多。在一片『國學熱』景象的背後,國學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待深入分析。 讓『網際網路+』國學教育走得更遠 『網際網路+』國學教育實際上也是一種創意產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做得好應該有相應收益。另外,雖然近幾年一直在做國學普及,但整個教育體制對國學還是不夠重視。從小學到大學,大家對國學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不論是個人興趣還是辨別能力,都還有提升的空間。高文強認爲。 碎片化是網際網路天生的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利用。將國學價值體系與技術相結合,在網際網路時代避免國學教育陷入『工具化』的困局,顯得尤爲重要。李山指出。 還有專家分析,人文素養的提升需要長期積累,這註定國學教育也將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即使是在『網際網路+』的助力下也不可能一日千里。因此,國學普及不能簡單依賴技術手段,甚至被技術手段綁架,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十分重要,學生能否將所學到的知識內化於心才是國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更應被關注的。(楊張若然、姚怡雲、何詩源、趙婀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