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相關人物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
【忍辱負重】涵義
爲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忍辱負重】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忍辱負重】辨析
【忍辱負重】讀音:rěn rǔ fù zhòng
【忍辱負重】近義詞:含垢忍辱、臥薪嘗膽、委曲求全
【忍辱負重】反義詞:忍無可忍
【忍辱負重】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忍辱負重】造句
1、當年句踐爲了復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
2、他忍辱負重做這件工作,是爲了尋找機會破獲那個販毒集團。
3、爲了堅持正義,忍辱負重,不顧個人的安危得失。
4、他忍辱負重,終於把兒子撫養成人了。
5、公司經營失敗後,他忍辱負重,多方奔波,希望能捲土重來。
6、許多好同志即使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情況下,仍能忍辱負重,一如既往地爲革命工作。
7、此外,還有一些文人,爲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忍辱負重,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8、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縴夫的生活是多麼苦難,他們忍辱負重,堅韌不拔,踏平這世界的不平之路!
9、你肩膀上責任越重,就要越能忍辱負重,才可能完成大業。
10、母親是默默的老黃牛,忍辱負重,從不叫苦。
【忍辱負重】成語典故: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雲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並爲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於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爲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
次年初,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設置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占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並對眾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裡自然解圍。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爲他膽小怕戰,都很氣憤。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願聽從陸遜的指揮。於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爲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爲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爲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
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後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忍辱負重文言文】:
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爲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忍辱負重白話文】:
起初,孫桓分兵到夷道討伐劉備的前鋒,被劉備軍所包圍,向陸遜求救,陸遜說:"還不能去救他。"諸將說:"孫將軍是公侯,被包圍處境已經很困難,爲什麼不救 "陸遜說:"孫將軍在士兵中很得人心,城池牢固,糧草充足,沒什麼值得擔憂的。等我的計策實行了,即使不去救他,他也會自然解圍。"等到策略實行後,劉備軍果然崩潰逃走。孫桓後來見到陸遜,說:"先前我的確抱怨您不來相救,只是到了今天,才知道您調度有方啊。"
【忍辱負重】成語接龍:
忍辱負重→重義輕生→生死存亡→亡國大夫→夫妻反目→目眐心駭→駭目振心→心懷忐忑→忑忑忐忐→忐上忑下→下井投石→石心木腸→腸肥腦滿→滿坑滿谷→谷父蠶母→母慈子孝→孝子順孫→孫龐鬥智→智小言大→大廈棟梁→梁上君子→子虛烏有→有條有理→理直氣壯→壯志未酬→酬功給效→效犬馬力→力鈞勢敵→敵不可假→假人辭色→色授魂與→與物無競→競今疏古→古調不彈→彈空說嘴→嘴甜心苦→苦口惡石→石爛海枯→枯木生花→花花公子→子子孫孫→孫康映雪→雪北香南→南柯一夢→夢熊之喜→喜躍抃舞→舞筆弄文→文治武功→功成弗居→居心不良→良宵美景→景星麟鳳→鳳髓龍肝→肝心若裂→裂裳衣瘡→瘡好忘痛→痛剿窮追→追趨逐耆→耆壽耇老→老有所終→終而復始→始末原由→由表及里→里外夾攻→攻其無備→備而不用→用逸待勞→勞民動眾→眾星拱月→月明千里→裡應外合→合而爲一→一筆抹殺→殺馬毀車→車馬如龍→龍荒朔漠→漠然置之→之死靡二→二三其德→德才兼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