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相關人物
共叔段(前754年 ―?),姬姓,名段(一說名叔段),春秋時期鄭國人,鄭武公少子,鄭莊公同母弟,母武姜。
【多行不義必自斃】涵義
不義的事情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處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多行不義必自斃】辨析
【多行不義必自斃】讀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多行不義必自斃】近義詞:作繭自縛、作法自斃、自食其果
【多行不義必自斃】用法:複句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造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作惡多端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
2、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3、奉勸你們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如果現在撤兵我可以不追究。
4、念你還算好漢,我可以不殺你,多行不義必自斃,你也好自爲之!
5、哼,多行不義必自斃,還能是怎麼回事?當然是報應唄!我看吶,一定是那孫子惡事做多了,受了聖罰!
6、多行不義必自斃,因爲罪惡累累,1951年11月20日,作惡多端的柳森嚴被槍決。
7、多行不義必自斃,我早就知道這幫惡賊總有自食苦果的一天。
8、這使得共叔段得隴望蜀,貪心無厭,終於一步接一步地陷入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絕境。
9、等待共叔段欲奪君位時,莊公將其一舉擒拿,最後還扣上一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帽子。
10、多行不義必自斃,那些爲非作歹的人最終是沒有好結果的。
【多行不義必自斃】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果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姜氏裡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