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此書開頭用了明朝楊慎的一首詞,慨嘆英雄已成往事,歷史已成煙雲,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而在歷史的風雲之後,就出現一個這樣的形象: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位白髮的樵夫,或者漁父,把酒夕陽之下,笑談古今往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麼一種形象,似乎是將冷眼看歷史的態度人格化,以表達國人跳開恩怨看往事的豁達態度。
史上最神秘的『馬甲』·點醒了孔子屈原的漁父究竟是誰?
【漁父圖】 范增 畫 而這當中涉及到的漁父形象,一直是中國文化當中一個神秘的旁觀者、總結者,或站在主人公的對立面,或站在歷史潮流之外,從各個角度點醒當事人,或者讀者。那麼,這個漁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屈原遇漁父: 逆向輔導屈原促其更加堅定
史上最神秘的『馬甲』·點醒了孔子屈原的漁父究竟是誰?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其實也是內心的掙扎。 話說屈原主持的變革受群小人干擾失敗之後,他本人也遭到流放,忠心耿耿的屈原無法接受這種現實,他顏色枯槁,心灰意冷,行走遊蕩在沅江之邊,吟詠謳歌在大澤之畔,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人生走入低谷,理想不能實現,抱負受到阻撓,還遭遇迫害,估計連信仰也開始有點動搖。這個時候的屈原,需要有人來安慰和勸解,然而,普天之下,像屈原這樣罕見之才,又有誰能成爲他的知己呢?就在這個時候,漁父出現了,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化史上,漁父的形象一旦出現,一定會有大事。 在沅江邊上,有一位隱居的漁父,靠捕魚爲生,游離在世界的邊緣,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他看到形容枯槁、憂心忡忡的屈原,心裡可能這麼想:好端端的,這位先生怎麼這麼憂傷呢?仔細一看,這不是大名鼎鼎的三閭大夫嗎?怎麼混成這樣了?於是就直率地問:這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跑到這荒僻的地方來了? 按理來說,屈原這麼高層次的文化人,應該和江邊釣魚的人是沒什麼共同語言的,然而,屈原還是率性地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大家都渾濁,我卻清澈;大家都醉了我卻清醒,我和這個世界不同調,因此被流放。 屈原面對的這個人生大困惑,在漁父那裡卻很簡單,他爽朗地說:哥們,這不很簡單嗎?聖人不拘泥於物,隨機應變,跟隨大流。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既然大夥都喜歡渾濁,老兄你也不如認同他們審美觀,他們在爛泥潭裡狂歡,你也跟著跳下去一起玩耍;既然大夥都喝得醉醺醺的,你也別裝清高,不如一起喝酒吃酒糟。何苦想得那麼多,表現得那麼高冷。何故深思高舉。 屈原本來還有點暈暈乎乎,一聽這話,反而清醒了,他立即反駁說:你這話就不對了,我不認同。爲什麼?打個比方吧,剛剛洗過頭髮的人,爲了對得起頭髮,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彈掉,新沐者必彈冠;剛剛洗過澡的人,爲了表示愛惜清潔,一定要抖一抖衣服,新浴者必振衣。既然連身體都知道要愛惜乾淨,講究衛生舒爽,那怎麼能不愛惜自個的清高,去投入污濁的逆流呢?說著說著,屈原越來越激動,話也越說越狠,最後發誓說:就算我屈原跳到江水裡餵魚,也不能拿著清清白白的我,去迎合污濁的塵埃,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見屈原這麼說話,也不跟他爭吵,笑一笑,搖著船槳,在江面上遠去了,遠遠地留下這首中國文化史上最有名的打漁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的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渾濁,可以洗我的腳。言下之意就是說:屈原老師,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人生的態度由你自己來決定。 馬甲分析:屈原爲什麼會忽然和漁父說話呢?他爲什麼不聽漁父的建議呢?其實,屈原未必真的和江邊的漁父交流過自己的人生三觀,漁父所說的那番話,要他屈從現實,同流合污,其實正好是屈原心中一時的動搖,文學作品講究生動形象,切忌枯燥的說理,因此就將屈原心中的動搖、困惑,獨立成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漁父。與漁父的對話,其實也是內心的掙扎,所謂的人天交鋒。 二人的對話過程,其實就是內心世界矛盾的摩擦過程,而這個過程被戲劇化了,內心舞台變成了話劇舞台。漁父的角色有點類似心理醫生,激活他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也就是他的理想,他的情操,從而堅定他的信念。 而這種激活是逆向的,這個角色從對立面著手的。這就好比一個做思想工作的,不順著你的意思說,而是逆著你的意思說,通過逆向操作,讓你發現你的內心真正所需求的。想要的東西,通過否定得以強化,算不算是心理輔導的一種方式呢?最後漁父遠去時候唱的歌,是人物內心升華的一個表白。 孔子遇漁父: 解脫的最好方式是顛覆一下人生觀
史上最神秘的『馬甲』·點醒了孔子屈原的漁父究竟是誰?
孔子遇漁父的故事,發生在莊子的筆下,應該不是孔子的真正遭遇,然而,就文化的角度而言,卻是真實的,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產生出思想的火花。 話說孔丘老師某天下午,正在上課,他覺得有點累,於是命令同學們讀書自習,他自己則在音樂室彈彈琴,調劑一下心情,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於是,漁父出現了。還是那句老話,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史上,一旦出現漁父,那肯定有大事。 當時的教室是露天的,頭髮半白的漁父直接登陸,坐在隔孔子不遠的地方,聽孔老師彈琴,聽著聽著,聽出了孔子內心的波動,於是問子路同學:你們老師是幹嗎的?子路說:我們老師可了不得了,天文地理全通曉,負責培養人們各種各樣的美德,要做一個有利於天下的人,將以利天下。漁父聽了,沒有半點表示敬仰的意思,反而淡淡一笑,說:孔老師保重,太辛苦了小心消耗自己的元氣,傷害自己真正的靈魂,苦心勞形以危其真。然後說聲再見,駕船就走。 孔老師彈琴也不是那麼專注,一聽這話,就說:今兒個咱遇到牛人了,不能放過。他馬上推開琴邁開大步沿著江水就追,氣喘吁吁地在江邊追上了,漁父其實也不是跑得那麼快,撐著船在等著他呢。 孔子逮著一個不相干的漁父,滔滔不絕地說自己的苦悶,周遊列國要實現抱負,卻像賊一般四處被驅趕,餓也挨過,苦也吃過,還差點把命丟了,我這樣積極有爲,又是何苦呢?丘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商周,圍於陳蔡。 漁父嘲笑道:孔先生,你的苦惱不就是和影子賽跑嗎?一個傻子要逃脫影子的控制,於是拼命奔跑,越跑影子越跟得緊,最後活活把人累死。其實方法很簡單,走到樹影底下,影子不就沒了嗎?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爲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 孔子受到輔導之後,似乎明白了,站在那裡,等漁父走遠,學生們追上來時,還久久地不能回過神來。 馬甲分析:這位神秘漁父的出現,其實是莊子自己化妝,穿越到孔子的時代,敲打一下這位前輩,也是敲打跟他同時代的儒家門派,告訴他們:別白費勁了,你們的努力無非就是跟影子賽跑。 莊子在這裡是寫了一部舞台劇,設置了儒家和道家兩個人物,前者的人生觀是和影子賽跑,後者的人生觀是消除影子。孔子和漁父的對話,是兩段人生的碰撞。從而得出一種新的思想:在有爲和歸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儒家人物不屑於歸隱,但不妨暫時歸隱。確實,最累的時候,不妨顛覆一下自己。 伍子胥遇漁父: 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危機
史上最神秘的『馬甲』·點醒了孔子屈原的漁父究竟是誰?
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從楚國出逃,臉有飢色,路上被一位漁父看到了,這位漁父去給他取來飲食,伍子胥卻懷疑漁父是去告密邀賞,在蘆葦叢中躲起來,此時的他正遭楚王的通緝,惶惶如驚弓之鳥,心情也可以理解。漁父喊蘆中人喊了好幾次,伍子胥才戰戰兢兢地出來,漁父對他說:你不要想多了,我無非就是看見你餓,給你取飯菜吃而已。 後來伍子胥在臨走的時候,反覆叮囑漁父不要泄露他的行蹤,漁父爲了讓他放心,居然沉船自盡,已覆船自沉於江水之中矣。 馬甲分析:這伍子胥遇漁父的事,應該是比較靠譜的,不過,從文學的角度分析,漁父其實也是楚國人誠信品德的藝術化處理。舞台上兩個人物,一個戰戰兢兢,對楚國失去了信任,另一個坦坦蕩蕩,兩種品質,兩種心理的遭遇,勾畫出一個動盪時代的眾生相,同時又給伍子胥的人生帶來一線光明。 這裡的漁父,是誠信美德的一次強烈彰顯,也暗示了之後的楚國爲什麼沒有滅亡,得以復國的真正原因。 原標題:中國文化史上最神秘的馬甲:漁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