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制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善社會風氣、提升國人道德,凝聚中華兒女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探究中華禮制變遷的規律,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毋庸諱言,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諸民族之間有過矛盾與衝突。但它們能在認同中華禮制的前提下逐漸緩和矛盾、化解衝突,形成共存共榮的良好關係。例如,在我國歷史上,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之後建立遼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滿族,無一例外地認同並服膺中華禮制,從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斷向前推進。顯然,發揮中華禮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國人、增強自信的重要途徑。
中華先民並不只是講究禮儀『進退周旋,威儀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禮儀的內在精神實質。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禮記·郊特牲】稱,『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所謂尊其義,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強調道德踐履。孔子稱頌那些能夠修身立德、行禮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聖賢,反覆強調『不學禮,無以立』。堅持知禮行禮、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體現了中華先民的主流價值觀。中華禮制注重道德修養與道德實踐,強調知行合一,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說,中華禮制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教化功能,並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將道德教育與理想教育緊密結合,強調自幼及長、禮教終生,提倡仁愛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養道德人格、建設禮儀之邦。所謂禮儀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覺的社會,是諸族和諧、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眾富庶的社會。中華禮制提出的願景,是中華先民們嚮往和著力構建的社會。中華禮制所倡導的仁愛精神、忠恕之道、和諧社會等學說,能爲今日構建和諧世界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
作爲一種制度,中華禮制在歷史上曾爲各種政權服務。在封建社會,它強調封建等級,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華禮制能夠與時俱進、吐故納新,不斷改革與變遷。孔子提到三代禮制傳承中的『損益』,便是一種改革;【禮記】進一步提出『時爲大』這一與時俱進的禮制改革原則。適時變革是中華禮制演進的重要原則,這使它成爲與中華民族同生共長、傳承久遠的文化傳統。
由孔子創建、孟子加以發揮的儒家禮制觀,在戰國時期曾飽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爲這種禮制觀僅僅重視禮的道德層面,而對禮的制度規範層面關注不夠。秦漢之後,我們的先人力圖將禮與法結合起來,融禮入法、禮法合一成爲中華禮制變遷的重要轉折。禮法合一要求人們遵禮守法,違禮即違法。禮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規範;禮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規範之用。【禮記·經解】認爲『禮禁亂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過禮來『止邪於未形』,使人們『徙善遠罪』,達到『禁亂』和教育人的目的,對我們今天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有一定啟示意義。
(作者爲上海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