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91|回覆: 0

[醫藥臨床] 重度痤瘡頑固疾 巧用經方見效奇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7-2-18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李明權,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傳承人,四川省第四、五批名中醫,臨床擅用經方治療內、外、婦、兒疾病。筆者有幸侍診於側,受益匪淺。茲舉其驗案一則如下。

謝某,男,16歲,於 2015年11月21日初診。患者患有面頸部重度痤瘡4年余,經用中、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患者體型偏瘦,面頸部散在痤瘡,最大約5×5毫米,痤瘡部位皮膚發紅,局部可見膿疱,伴有疼痛,納谷佳,寐可,小便調,大便1天1~2次,質地時干時稀,舌淡紅苔薄黃,脈微滑。

辨證:三陽合病。

處方:小柴胡湯合清胃散加減。柴胡20克,黃芩30克,桂枝5克,赤芍15克,黃連12克,石膏 30克,升麻30克,夏枯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皂角刺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茯苓15克,丹參30克,防風20克,辛夷10克,千里光15克,14劑,每日1劑,水煎300毫升,分3次飯後溫服,忌辛辣飲食。

二診(2015年12月5日):面部膿疱較前減少,余症如前,舌淡紅苔白微膩,脈微滑,於一診處方中加入桃仁10克,繼服14劑。煎服法同上。

三診(2015年12月19日):面頸部痤瘡較前減少,最大處的痤瘡減小爲2×1.5毫米,皮膚較前轉淡,膿疱消失,疼痛感也較前減輕,大便調,舌淡紅苔白微膩,脈滑。藥已中的,效不更方,但結合舌脈來看,患者目前體內濕偏重,故於二診方中加入薏苡仁20克,服14劑。煎服法同上。2016年5月20日隨訪,症狀大爲改善。

按:患者面頸部痤瘡並伴有膿疱當屬於西醫重度痤瘡。處方依據【傷寒論】第219條中『三陽合病……面垢……』的描述。患者目前的痤瘡以面部爲主,且三陽經脈之氣皆上承於面,痤瘡部位皮膚發紅,局部可見膿疱,舌淡紅苔薄黃,脈微滑。宗【傷寒論】辨證爲三陽合病,選用小柴胡湯合清胃散加減。【湯頭歌訣】載:『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清胃熱。』加入石膏既暗合【湯頭歌訣】之旨,又暗合白虎湯之意;加入少量桂枝通絡,加赤芍入血分以涼血活血,加夏枯草散結消瘡、皂角刺消腫排膿、紫花地丁清熱涼血消腫、千里光清熱消瘡、丹參涼血消癰;宗【喉科家訓】把主治頭面風熱或頰項痰毒、風熱牙痛的牛蒡解肌湯中的夏枯草換做防風,故加入防風、辛夷以升散面部游離之伏火;最巧妙之處在於方中加入清熱解毒利濕的白花蛇舌草、健脾利濕的茯苓以健脾利濕,一是防藥物敗胃,二是給邪氣以出路。

二診:患者服藥14劑後,藥已見效,考慮患者久病存瘀,故加入桃仁以祛瘀。三診:患者服藥28劑後,痤瘡範圍及大小均較前明顯縮小,膿疱消失,藥已中的,但結合當前舌脈來看,患者濕象漸顯,故加入薏苡仁20克以加強祛濕之力。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