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61|回覆: 0

[醫藥臨床] 【本經】·蒼朮開郁消痰 化癖除症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7-2-18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玉楸藥解】云,蒼朮『燥土利水,泄飲消痰,行瘀開郁去滿,化癖除症,理氣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癘,起筋骨之痿軟,回溲溺之混濁。』

本經】白朮、蒼朮未分,故後世注白朮多兼附蒼朮。其實二者藥性功用大有差異。白朮守而不走,蒼朮走而不守;白朮善補,蒼朮善行;消谷納食,止嘔住瀉二者略同,而瀉水開郁,瀉飲消痰,辟山嵐瘴癘,起筋骨濕熱萎軟,除肚腹脹滿,則蒼朮獨長。蒼朮不能止汗,反能發汗,然能透發濕熱而止濕溫之汗,不能除氣虛內傷之熱而能除濕郁之熱,久服則耗氣傷津,與白朮大異也。然二者相須而用,又是臨床對藥。

蒼朮所主治者,濕溫、泄瀉、痢疾、水腫、臌脹、黃疸、痰飲、痹證、癰疽、瘡瘍等不勝枚舉,舉凡燥濕化濁,清熱利濕,利水化濕,宣散濕濁之種種方法,蒼朮皆可運用其中,其用也廣泛。余意蒼朮藥用之效,可以一『濕』字統而言之。

九味羌活湯、大羌活湯治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身困項強,肢體酸楚疼痛類證,常見於尋常之感冒,也見於疫病之寒濕外束,熱毒內蘊者。其中蒼朮發汗解表、祛風勝濕也;白虎加蒼朮湯,蒼朮去困阻中焦、瀰漫三焦之濕濁也,也用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者。

慢性肝炎纏綿難愈,黃疸黯滯,脘悶胸痛,轉氨酶居高不降,苦寒藥無效者,必當辛開苦降,瀉滿消痞。余常用下方取穩定之效:蒼朮12克,茵陳15克,茯苓15克,車前子15克(包),白茅根30克,竹葉10克,炒山楂15克,炒神曲12克,葛根20克,蘇梗10克,黃芩10克。本方運化脾胃,務使濕熱自中焦而下焦,從小便徐徐而去。

二妙散治濕熱走注,筋骨疼痛,或濕熱下注,下部濕瘡,以及濕熱成痿等證;【醫學正傳】三妙丸(非僅黃柏、蒼朮、川牛膝之三妙丸):蒼朮4兩,黃柏2兩,川牛膝、當歸尾、萆薢、防己、龜板各1兩,酒煮麵糊爲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姜鹽湯下。治兩足濕痹疼痛如火燎,從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萎軟。皆是濕氣爲病,故重用蒼朮也。

五積散有薑桂溫寒,桂芍調營衛,苓夏祛痰,歸芎活血,麻桂解表,枳朴行氣,姜棗健脾,所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以及婦女血氣不和,月經失調等數十種病證。其中蒼朮用量獨重於他藥七、八倍者,乃因寒、食、氣、血、痰五積之所成者,總爲濕邪困擾,故重用蒼朮統治之。

丹溪心法】越鞠丸主治氣、血、痰、火、濕、食諸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五味藥雖等份,然無蒼朮之燥濕健脾,則香附開郁、川芎治血、神曲消食、梔子清熱則藥效未必相應,只因濕阻脾胃,氣機不暢,升降失常,諸邪始相因郁滯也。

素體陽氣不足,腠理空虛,風寒濕邪流注經絡,血瘀阻滯,痹證乃成。蒼朮加於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中,可治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屬風寒濕痹者。若久蘊化熱,局部紅腫熱痛,蒼朮加於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方中,濕去熱清,經絡宣通,則熱痹自除。若四肢麻木,蒼朮加於甘溫養氣血方中,可使正氣周流,血脈得養,風濕自去也。

貴州方以正氏有正腸痢疾散(蒼朮90克,羌活、杏仁各60克,制川烏、生甘草、生熟大黃各30克。砂鍋炒諸藥微黃,研細末,每服1.5克,小兒半量。若發熱寒冷,另加燈心爲引沖服。)治一切赤白痢疾,腹中滯痛,里急後重。一切痢疾者,非限於虛寒久痢,凡疫毒所感,體內多有濕熱或寒濕蘊遏以內應,大腸運化失司,熱毒與寒濕相搏結,蒼朮等藥的氣味雄烈,辟時疫穢惡濁邪,以勝四時不正之氣也。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局方】藿香正氣散、【醫方考】六和湯皆有效驗。余常更加蒼朮10克左右,則二方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力更佳,或因吾黔中濕邪偏盛也。石玉生氏有萬應膏秘方(蒼朮100克,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白芷各30克,血餘20克,黃丹600克,麻油或桐油300克。各藥文火烤脆、研粉,先以麻油或桐油、血餘炭置鐵鍋內文火細熬,待血餘炭油中化淨後,起鐵鍋,先下黃丹一半,攪勻後下藥粉,又攪拌,下所余黃丹粉入藥,反覆調和勻淨成藥膏,皮紙上攤勻成『萬應膏』。文火烤潤後貼患處。)適用一般寒濕下注,氣血瘀滯,脈道不通,諸如凍瘡潰爛、癰疽瘡毒、關節疼痛、慢性下肢潰瘍、慢性骨髓炎、慢性脈管炎等虛寒之證。

仁齋直指方】云,『脾精不禁,小便漏濁淋不止,腰背酸痛,宜用蒼朮以斂脾精,精生於谷故也』,余治消渴方中,每加蒼朮10克左右。然若無二冬(麥冬和天門冬)、玉竹、山藥、人參、虎杖、元參、生地、山萸肉等清熱養陰益氣,則蒼朮並不能斂脾精也,且生燥氣,不利於糖尿病等燥熱、虛熱病證。【本草經疏】曰:『凡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口乾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咽塞,便秘滯下者,法咸忌之。肝腎有動氣者勿服。』此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