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經方醫學的特點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臨床當先辨病位,再辨病性;對於表證,首辨陰陽,臨床中表陰證並不少見。筆者跟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馬家駒老師後,對臨床辨陰陽重要性的體會更加深刻。
典型病例
李某,男性,78歲,於 2017年2月27日首診:有間質性肺病病史,在外院服用中藥治療後因汗多而就診。近一周來活動後、飲熱飲後出汗明顯,汗出後惡風惡寒。上齶干,喜飲熱水。一側鼻孔有清涕,便溏,納可。舌淡苔根厚,左脈沉,右脈沉濡。處方如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10克,黑附片10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生薑3片。7劑,水煎服。
2017年3月13日二診 汗出大減,惡風惡寒減,上齶干減輕,大便未成形。右脈沉濡,左脈沉弱。舌根苔黃,厚膩。處方如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10克,黑附片10克,炒白朮15克,茯苓15克,焦三仙各15克,佩蘭10克,生薑3片。7劑,水煎服。
按 本案老年患者,有間質性肺病,此次就診以汗出多爲主訴。經方臨證,當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患者以汗出爲主症,惡風惡寒、流清涕,辨爲表陰證之少陰病。據便溏、脈沉、飲熱水爲里寒陰證之太陰病,故本病爲少陰太陰合病,故馬家駒給予桂枝加附子湯加減。桂枝加附子湯出自【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柯琴曰:『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湯中,大補表陽也。表陽密,則漏汗自止,惡風自罷矣。汗止津回,則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與大汗出同,從而化變病則異。』
馮世綸教授在【中國湯液經法】一書中就【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指出:『人體所患疾病在表的病證可概括爲兩類:一類爲陽實熱之體,正氣相對旺盛,症狀反應有發熱惡寒者,爲在表的陽證,也即太陽病;一類爲陰虛寒之體,氣血沉衰,反應有無發熱而惡寒者,爲在表的陰證,與太陽相對當指少陰病。』進一步明確:『經方的少陰病是屬六經的表陰證,即邪在表而呈虛寒一類證候者。』
經方臨證,不應當被西醫病種診斷所干擾。當先辨六經,再辨方證,求得方證相應而治癒疾病。馬家駒抓住其汗出、惡風、畏寒、脈沉,直斷爲表陰證之少陰病,而非表陽證之太陽病,選用桂枝加附子湯。本患者的上齶干,爲津液內停不能上達,而非內熱津傷,結合其脈沉濡,大便溏,考慮爲太陰病的水飲內停證,故加茯苓白朮以運脾升清津液。方證相應,故能取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