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9|回覆: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李旻·早期中國的藍圖與記憶

[複製連結]
北京大學考古文 發表於 2017-10-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與亞洲語言文化系李旻教授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邀請,作題爲 “禹跡與夏墟:早期中國的藍圖與記憶” 的學術講座。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鄧振華老師主持了本次講座。

47ef066c07474b7fbcff3d3c8ec651bc.jpg

李旻教授講解【禹貢】可能是儺祭禹步表演念唱的頌詞

  先秦文獻中,三代歷史傳統的開端主要涉及四點:一、聖王紓解水患,奠定早期王權;二、冶金髮端,青銅禮器成爲王權的象徵;三、以晉南盆地和伊洛河谷爲中心的中原王朝的政治空間格局;四、禹跡天下觀。雖然傳世文獻書寫的時間與它們所追述的事件間隔千年,但是它們關於過去的記述可以通過考古學手段獨立考察。這些文獻與傳說,哪些內容是來自三代早期的社會記憶?哪些又屬於後代所創造的政治傳統?通過拉長歷史研究的時間框架,李旻教授嘗試在考古與文獻聚合之處觀察早期中國社會記憶的傳承,並尋找經典傳統發生的時代和動因。

  一、【禹貢】的成文年代

  二十世紀早期,學者對【禹貢】成文年代的看法開始出現分歧,對【禹貢】的創作背景與時代看法不同。但共識是大禹傳說來自古代宗教傳統。由於這些論述都是在中國考古學發軔之時提出,雙方都認爲未來的考古學會提供答案。葛蘭言甚至預言,在孔子時代之前,尚有幾個更早的中國文明,等待考古發掘去發現。

  考古學爲考察【尚書】等早期經典的形成過程和社會背景提供了一個大幅度拓展的時空框架和知識基礎。李旻教授認同邵望平先生的觀點,認爲【禹貢】空間界分與貢物描述中保留了大量龍山時代的訊息。他還進一步指出【禹貢】宗教傳統源自龍山社會對嚴重自然災變的宗教回應。這個宗教傳統成爲古代國家所共享的社會秩序和共同價值的主要來源之一。

  首先,文本風格和發展脈絡顯示禹跡和九州觀念在公元前一千紀前半葉已經廣爲流傳。各先秦版本中,禹跡空間基本輪廓與規模差別不大,只是內容越來越簡潔和程式化。【禹貢】與【容成氏】等文獻中的九州敘事,是一個由繁入簡的傳承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尚書·禹貢】是傳世和出土涉及九州的先秦文獻中最早的一個版本,在【容成氏】出現之前已經成型。

  其次,【禹貢】建構的晉南中心格局與我們從考古角度所了解的商周政治空間結構有顯著的不同。【禹貢】將黃河中下遊河道三面環繞的冀州視爲九州天下的核心區域。在傳世文獻中,這種以冀州爲首的空間結構是與位於晉南盆地的唐和夏墟傳說聯繫在一起的。從考古學視角來看,晉南中心格局的前提是龍山時代的社會記憶。對周王朝的創建者來說,這種理念已經是一種過去的政治空間藍圖。

cf0d021b16bf6c906ffafb47dabbc54e.jpg

曲沃盆地遺址考古分布圖

  最後,【禹貢】地理知識與物質文化特徵與龍山時代礦冶知識的拓展有關,【禹貢】對貢物的綜合描述,反映的是一個具有多金屬礦冶知識但青銅冶金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物產描述所涉及的多金屬礦藏知識在歐亞冶金傳統中具有整體性和久遠的歷史,並與畜牧一起出現於龍山時代的中國社會。

0ecd5a043a16ddb6b1db175e62221d32.jpg

戰國時代中國格局示意圖

  二、以晉南爲中心的格局成因

  1.氣候劇烈變化

  公元前三千紀晚期長達數百年的氣候異動對大禹治水傳說的形成有核心貢獻。氣候異常引起的持續乾旱並間以數度逆轉是發生大規模地質災害的重要條件之一。災變規模的擴大可能造成人員的離散遷徙,被迫放棄一些傳統生存地區,向有安全屏障的河谷和高地集聚,改變傳統的文化分界。

f8eb9c017a6b8a4cb351c4f74b672241.jpg

高地河谷中的陶寺與崇山傳統

  2.人口集中

  自公元前2300年起,包括汾河下遊河谷與運城盆地的晉南出現空前規模的人口集中。陶寺遺址墓葬總數在一萬座以上,這是同時期遺址所無法想像的。

  3.“王者之氣”的出現

  陶寺體現出社會分化、文化多樣性與政治不穩定性等特徵。以陶寺爲首的晉南龍山社會,匯集來自遼東、山東、江淮到河西走廊和鄂爾多斯不同區域的文化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物質文化傳統。陶寺早期的高級貴族墓葬體現一套更加制度化和等級化的葬俗。蘇秉琦用“王者之氣”這個概念來描述陶寺早期統治者用物質文化來昭示權力與威望的嘗試。

2eb1d6dd6bccbdc4086d2d89b85f5d06.jpg

陶寺中期大墓M22

  4.互動網絡的擴大

  氣候變化帶來的災變,可能導致了公元前2300年前後,長江中下游聚落中心的崩潰。在西北和黃土高原,氣候乾冷促進了畜牧經濟的拓展。從河西走廊到陰山—河套—鄂爾多斯,再到西遼河流域,玉礦、金屬礦脈、鹽湖、草場等資源分布地帶成爲不同經濟形態的社會群體交匯之所。龍山時代的政治實驗在東亞、北亞、中亞三個文化互動圈交匯的框架內發生。

83c2fb35b4adedb91b9fbd6a37061c8f.jpg

龍山時代三個互動圈示意圖

  5.冶金和採礦技術的出現和傳播

  商洛走廊成爲高地龍山社會礦冶知識南下的通道。公元前二千紀初,具有甘青齊家文化特徵的高地龍山陶器群通過關中灃西、藍田泄湖、商洛東龍山,到達商洛走廊南端的淅川下王崗和鄖縣遼瓦店子。歐亞冶金技術伴隨齊家文化的南下延伸到富藏綠松石與銅礦的漢江流域。無論逐漸積累還是系統勘查,礦藏知識的匯集構成青銅時代王權的知識基礎。

  通觀從公元前三千紀到前一千紀的政治格局與物質文化變化,以晉南爲中心的龍山社會爲【禹貢】天下觀提供了想像與整合地理知識的框架。其核心內容包括以龍山時代新興的以山川祭祀爲核心的宗教網絡、與早期王權觀念伴生的政治空間理想,以及以多金屬礦藏知識爲前提的山川觀念。這一套山川表述的系統性,顯示【禹貢】九州空間觀念的建構並非簡單的知識拼湊,而可能是在一個宗教與政治理想指導之下,對具有相當規模的實地勘察所獲得的地理知識進行的匯總與概括。

  綜上所述,【禹貢】是一份宗教篇章,也是一份對政治空間藍圖的系統表述。它闡述的是一種輻輳結構的王權理想——政治秩序應當如此,而並非對社會現實的歷史性描述。這種王者的知識一直在被傳頌、書寫、修改,即使晉南盆地的龍山都邑沒落數百年,其晉南中心的空間格局仍在經典傳統中保持持久的影響力。

  三、結論

  公元前十九世紀前後,晉南、山東、潁河流域龍山都邑相繼崩潰,早期中國主要政治舞台開始向嵩山西麓的伊洛河谷轉移。二里頭時代,形成了以洛陽爲中心的政治格局。二里頭重視青銅禮器的生產,以及向中條山和江漢產銅地區的擴張,表現出三代文明一個重要傳統,即以金屬礦藏爲核心的政治山川觀念的形成。

  商王朝的出現標誌著太行山東麓河內政治勢力的崛起。二里頭的政治網絡和地理知識爲早商的軍事擴張提供了藍圖。商王朝還通過盤龍城據點的設立,鞏固並拓展了對長江中游銅礦區的控制。

  早商王朝在迅速擴張後頻繁遷都,最終返回河內平原的殷墟。殷商對洛陽和晉南盆地的放棄意味著二里頭所建立、鄭州政權所鞏固的中原中心格局的解體。殷商王朝政治重心向河內的回歸,使其在空間上進一步遠離晉南和洛陽。這種政治格局與歷史地理特徵對理解周人歷史知識的來源和周人滅商之後以三代歷史地理爲藍圖的建國敘事有關鍵影響。

5d0f3f15faf318506e8cdd7fbaa54417.jpg

商王朝政治重心轉移示意圖

  吉德煒曾以多孔的瑞士奶酪來形容晚商時期的政權結構——在商人軍事據點之間和控制範圍以外的地帶,仍存在許多非商政治和文化傳統。這個比喻,有助於理解商代之前的政治遺產如何爲周人所繼承,即便是在早商勢力極度向外擴張之際,那些反抗商人統治的政治勢力,或是位於商人直接控制範圍之外的高地社會,仍然在傳承龍山時代的政治遺產。李旻教授將這些區域社會稱爲高地記憶群體,他們與殷商王室史官共同成爲周人多元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

  李旻教授最後提到,由於不同記憶群體和政治集團的存在,歷史在各種敘述持續不斷的競爭、協商和相互滲透的過程中被反覆書寫。這些現象要求我們用一種更長段的時間縱深來考察這些政治傳統的淵源與變化。如果我們不拘泥於史前與歷史時代的分野,以及考古與文獻間的區隔,把周人對傳說時代的回溯,放在周人之前數千年間中國社會所經歷的政治與文化變革之中,可以看到龍山時代政治和宗教遺產是三代文明社會記憶與經典發生的重要源泉。

本文已由主講人審閱,僅代表個人觀點

紀要整理:戴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